14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14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学习目标】
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蒜蓉小龙虾
2.学习名人对知识孜孜以求、循序务实的学风,虚怀若谷、循循善诱扶掖后辈的美德,及一心创造文化精神财富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重点)
3.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
4.对文中一些人物哲理性语句的体会与把握。(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曾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的。而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分享和领悟报告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文学体裁的简介来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陈祖芬,女,1943出生,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曾连续五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其他文学奖几十次,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种,代表作品有《杭州的现代童话》《陈祖芬报告文学选》《陈祖芬报告文学二集》《青春的证明》《挑战与机会》《中国牌知识分子》《挂满问号的世界》等。她的作品大都以知识分子、共产党人为对象。她一般不追求情节
的连续和人物形象的完整,常以独白式的自叙和旁白式的议论来表达观点和思想,以人物内心秩序代替事物秩序的形式结构作品,由此展现人物精神品格的过程,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哲理性。
2.预习课文,学习文中生字生词。
迸发(bèng)  溢出(yì)  廉价(lián)
发霉(méi)  臻于(zhēn)  铿锵(kēng qiāng)
虔诚(qián)  坎坷(kǎn kě)
磅礴(páng bó)  闻名遐迩(xiá ěr)
3.理解下列词语。
浑厚:形容诗文、书画的风格朴实雄厚。
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特斯拉哪个国家的品牌汽车
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会读、会写、理解词义才能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内容。)
三、合作探究
(一)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分小组自由探讨,举手发言,教师总结答案)请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邓伟凭着执著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第二部分: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
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的知难而进精神。
第三部分: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著,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著,终于照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心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
第四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
(二)分析人物
1.分析第一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一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明确: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为人谦恭。
(2)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明确:邓伟执著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
(3)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请举例说明。
明确:细节描写:A.第6段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
对比手法: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以及石鲁对邓伟的感激;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竹石的诗意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D.一米多点儿长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
2.分析第二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二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邓伟走进朱光潜的家为什么有一言难尽的心情的感觉?
明确:消费议论的对比: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超越了对知识对学问的追求,而朱光潜的工作室仍然极其简陋——简易沙发,一张木板床,一只写字桌,一只低矮的工具书架。(但两年校译著二百万字,他的生活极其丰富)
(2)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把攻读知识誉为充实而有光辉,让我们对这位长者肃然起敬。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
(3)读读对话部分,理解朱光潜的话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对话描写,有三层含义:鼓励邓伟考大学,引导他在知识上要站得高望得远;指导邓伟写好毕业论文,教导他要有自己的创见和思维;赠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自励语,给邓伟工作学习以动力。
(4)说说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写文章要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光是延续别人的话,历史也就停顿了……”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批判继承,批判吸收,要形成独自的学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推动历史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先自读第三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钟锺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明确:写出了邓伟寻钱锺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锺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毋忘我’”的话中可见。
(2)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明确: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著。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自然流露。
(3)甘于寂寞学厨艺”不会寂寞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甘于寂寞指的是远离名利地位,禁忌;不会寂寞指的是毕生为追求知识和思想而努力,攻之不完,学之不尽,默默坚持,永无空闲。(也指在品格的修炼中臻于完美,成熟的艺术才会被人接受,在默默地坚持中趋于博大,深沉的心灵才会被人推崇。)
(4)说说尽心极力的塑造不—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那些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
(5)这部分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的议论突出了报告文学政论性的特点。
4.分析第四部分(学生先自读第四部分,然后讨论问题,理解内容)。
(1)谈谈实者慧的含义。
明确:实者指的是天真的人,纯真的人;指聪明。只有实者,才能达到聪明,才能落实自己的希望。
2018四川高考分数线(2)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明确: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著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500字美文摘抄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的算率;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
(3)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明确:再现了人形象。李可染给学生留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多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
(4)把苹果吓回去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明确:活现了邓伟的缩手动作和尴尬心理,也写出了李可染一尘不染的纯洁思想。
四、板书设计
一个
青年
摄影
师和
四个
文化
名人石鲁:国画中西璧合,气势磅礴(侧重细节描写)
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
  (侧重记叙和细节描写)
钱锺书:甘心寂寞做学问,充实而有力量(侧重
  记叙和抒情议论)
李可染: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侧重记叙)
邓伟: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著(动作、神
  态描写)
五、拓展延伸
面对古今中外的名人,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或精神?请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晋代的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用萤火虫的光芒来代替灯油,车胤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榜样。
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当代中学生也应该学习这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
的精神。
戚继光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这种时刻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较多,尤其是分析人物的环节,学生朗读后自由探讨,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使合作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和探索发现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