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试卷含答案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益阳回龙山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如何赚钱农业发家致富D.“虾米——小鱼——大鱼”是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和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益阳回龙山的所有植物只有是一部分生产者,还缺少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B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
D.虾米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并且虾米、小鱼和大鱼仅仅是动物,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历史上汉武帝修筑扶荔宫,把本来应该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荔枝移植到长安,结果没有栽种成功。荔枝没有栽活的原因是(  )
A.阳光不充足    B.水土不适
C.人工养护不当    D.温度不适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荔枝是热带水果,它们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南方温度较高因此生长良好;北方冬季温度较低,不适宜荔枝生长,不能成活。因此,荔枝没有栽活的原因是温度不适宜。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小鸡破壳而出    B.钟乳石慢慢长大
C.植物落叶    D.葵花朵朵向太阳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小鸡破壳而出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生长发育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钟乳石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而“钟乳石在缓慢的长大”不属于生命现象,B符合题意。
C.植物落叶,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不符合题意。
D.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国家公务员待遇
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114
0.053
0.002
0.961
0.010
A.A→B→C→D→E    B.E→D→C→B→A    C.D→A→B→E→C    D.C→E→B→A→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表格展示了生物种类及其单位体积农药含量。
【详解】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依次类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换句话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营养级越高。通过表格可知,
生物单位体积农药含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E、B、A、D。所以该表格的食物链为C→E→B→A→D,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
顺丰快递如何查快递
5.在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之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农田中所有的水稻    B.一片森林
C.一条河流    D.一块草地
【答案】A
神奇宝贝第四部国语【解析】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块草地都是既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包括了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是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BCD不符合题意;一个农田里的所有的水稻:只有植物,没有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平衡是指(    )
A.生产者、消费者的比例是稳定不变的中国十大品牌橱柜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是稳定不变的
C.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出生和死亡的动植物数量必须是相等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平衡的概念。解答时可以从生态平衡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如草→兔→狐中,草的数量要远大于兔的数量,兔的数量要远大于狐的数量。狐多了,兔就会少,兔少了,狐也会少,狐少了,兔就会多;同样兔少了,草就会多;草多了,兔就会多,兔多了,草就会少,但最终达到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兔的数量远大于狐的数量,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根据概念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7.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受伤猎物的?”实验中,种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这应属于探究活动的哪一个步骤?(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施计划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
A、此实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所以作出的假设应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故B符合题意;
C、“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不属于制定计划,故C不符合题意;
D、“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不属于实施计划,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B.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以农作物为主,因此农作物的作用非常关键刘芷微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D.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详解】
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
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而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A错误。
B.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错误。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C正确。
D.并不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有其他生物来代替,D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