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借用和阐释的限度——以鲁迅《一件小事》的解读为中心
感谢父母的话
小说借用和阐释的限度
以鲁迅‘一件小事“的解读为中心暗黑三 巫医
有什么专业袁盛勇
装修贷款[摘 要]当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对于鲁迅小说的阐释和借用,显然具有实用主义特征㊂人们当时对‘一件小事“的阐释和借用,就是跟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联系在一起㊂‘一件小事“从其历史影响来看,恐怕是负面的居多,所以是负典,而不是正典㊂
[关键词]鲁迅;‘一件小事“;负典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研究”(18Z D A280)㊂
[作者简介]袁盛勇(1970-),男,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安710119)㊂
鲁迅有否民粹主义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㊂也许,在这方面,李泽厚是一个较早指出鲁迅具有民粹主义思想因素的学者㊂他在论述李大钊的民粹主义思想时说,近现代中国具有此种思想因素的人并非李大钊一人, 在他前后的章太炎㊁鲁迅(早期)㊁章士钊㊁梁漱溟㊁等人那里,曾各以不同的形态闪烁出这同一特”㊂又明确指出: 在中国近现代,始终有着以康有为㊁严复㊁孙中山㊁胡适㊁陈独秀为突出代表的西化思潮与以洪秀全以及上述章太炎等人为突出代表的民粹思潮的倾向差异㊂”①李泽厚把鲁迅思想中的这一方面置入近现代思想发展史的链条中加以理解,并且明确把它跟思想中的这一面加以并列,可知在他看来,鲁迅跟在民粹思想的拥有方面具有可比性与相似性㊂李泽厚的这个论述曾在一些较为年轻的思想者那里获得了较大认同㊂朱学勤曾经把法国思想家卢梭作为民粹派的始祖来加以研究,并且对的民粹主义倾向也作了较为中肯的探究,他在论述近现代中国思潮时也说存在以康有为㊁严复㊁孙中山㊁胡适㊁陈独秀为代表的西化思潮与洪秀全㊁章太炎㊁鲁迅㊁章士钊㊁李大钊㊁梁漱溟㊁等人为突出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潮㊂②朱的这个观点曾经得到过不少人的赞赏,殊不知,它全然来自李泽厚,这只能说明李泽厚的论述具有较大真确性,已经在学界形成了一定共识㊂在这意义上,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鲁
①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59页㊂朱学勤:‘和他的民粹主义倾向“,‘书林“1988年第9期㊂
迅的作品中发掘并扩大这种跟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因素相契合的一面,还是有其一定合理性
的㊂当然,正如对待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因素一样,人们在当时也是从正面来理解鲁迅思想中
的这一面㊂鲁迅思想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推崇工农大众㊁贬低知识阶层的因素,这在倡导改造国民
性㊁批判民族劣根性的鲁迅那里,恐怕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任何仅仅强调一面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㊂
但是,在1949 1976年间,人们对鲁迅思想中将工农大众理想化并进而在道德㊁知识上贬低自我知识阶层的一面做了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扩大化处理;而把鲁迅思想中的另外一些方面则有意地扭
曲甚或遮蔽了㊂
对于鲁迅思想中这一面的强调,显然是从阐释‘一件小事“开始的㊂这是一篇小说,更像一则速
记,不仅字数少,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而且情节也很简单㊂应该说,它在鲁迅的整个小说中并
不能算得上是一篇多么优秀的作品,但在当时却受到了高度重视:不仅中学语文教材选它作了课
文,而且有那么多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对它作了符合当时意识形态需要的解读㊂所以,这篇小说尽
管不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但在1949 1976年间却是一篇非常符合时代需要的作品㊂它的合乎时宜首先在于它的主题㊂这个主题是明确的㊁单纯的,至少比起鲁迅的其他小说来是如此㊂吴奔星在20世纪50
年代初指出:‘一件小事“ 是在朴素的阶级意识和积极的创作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批判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不朽之作”㊂①唐弢在1955年写的‘谈鲁迅的 一件小事”“中说: 鲁迅通过城市劳动人民一个具体的形象,传达了自己对无产阶级崇高品质的歌颂与向往,同时,也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指出一条思想改造的革命的道路”㊂②许钦文在其专著‘ 呐喊”分析“中指出: 这篇小说主要是歌颂劳动人民的㊂这在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上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他已明确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品质的高贵,也认识到从封建家庭出身的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缺点㊂”③曾经作为浅草-沉钟社重要成员之一的林如稷,在196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书中也认为:从‘一件小事“, 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美德的颂赞和他严格要求自己的自我批评精神”㊂④这些论说在后来编写的一些普及性读物中以更加明确的语言传播开来,产生了广泛影响㊂比如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鲁迅教学小组于1974年编写的教材中指出:在这篇小说中, 鲁迅抱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热烈歌颂了城市劳动人民,写出了他们深厚的阶级友爱,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朴实㊁浑厚㊁坚韧的性格㊂并且从两相对比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和对劳动人民的冷漠情绪㊂”⑤又如武汉大学中文系等单位在1975年编写的同类教材中指出:这是 鲁迅仅有的一篇写工人的小说,也是 五四’初期最早出现的一篇歌颂劳动者的作品㊂它出现在中国工人阶级刚刚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提出了知识分子向劳动者学习这个崭新的主题,这是特别可贵的”㊂⑥好了,已可清楚看出,不论是曾经跟鲁迅有着亲密关系的作家,还是一般研究者,也不论是个人性阐述,还是集体编写,他们对这篇小说主题的阐述基本相
①②③④⑤⑥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上海:东方书店,1954年,第125页㊂
唐弢:‘谈鲁迅的 一件小事”“,中国青年出版社编:‘鲁迅作品论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第125页㊂许钦文:‘ 呐喊”分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第36页㊂
林如稷:‘仰止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2页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鲁迅教学小组编:‘鲁迅及其作品“,内部教材,1974年,第104页㊂
武汉大学中文系㊁长江航运管理局宣传处编:‘鲁迅及其作品“,内部教材,1975年,第297页㊂
同,可以说,这已成了那时期的一种共识㊂
鲁迅在小说中对于这个主题的表达,是通过对比性描写来实现的,显然,上述论者也已注意到了此点㊂毫无疑问,小说首先把 我”亲历的小事与平常耳闻目睹的 国家大事”进行了对比㊂所谓国家大事,按照李何林的解说,是指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7年间所发生的那些令人愤慨的历史事变,具体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以及军阀连年内战㊁争权夺利,等等㊂①在当时的有识之士比如小说中 我”的眼里,它们当然都是一些所谓祸国殃民的 文治武功”㊂这些事,自然只能让人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怀疑㊁悲观㊁失望,也会增长 我”瞧不起人的 坏脾气”㊂此处所言瞧不起人,是指什么人呢?是否也包含了工农大众?对此,曾经在1970年代中期发生过小小争议㊂李何林认为, 我”看不起的, 并非劳动人民,而是
那些勾结帝国主义,专干卖国害民的坏事,把中国弄得越来越不象样子的军阀㊁政客㊁卖国贼”㊂②换言之,李何林认为 我”是不可能对劳动人民产生坏脾气的,所以 坏脾气”应该是作者使用的反语㊂原因在于,小说中的 我”,是个多少接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而 如果不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哪里看得起劳动人民,劳动人民身上有多好的品质,他也是视而不见,不屑一顾的;就是看见了,也是格格不入,不能理解,绝不会被感动,更不会把自己摆进去,看出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㊂而作品中的 我”有所不同,能通过一件小事,自觉接受车夫的教育,并因之 认识到有这样伟大崇高的劳动人民,中国不愁没有希望,任何强大的敌人也是可以打倒的㊂这里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他思想的影响”㊂③显然,李何林在此跟当时的国人一样,把 五四”时期一般知识分子所受民粹主义的影响说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这点出发, 我”当然就更没有轻视劳动人民的理由㊂对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人就是时在山东师范学院任教的薛绥之㊂他认为李何林的上述理解, 既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当时思想实际”㊂就作品本身而言,开头一段所写 我”看不起的 人”固然 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但也并不单指统治阶级”㊂与此相关, 坏脾气”也不是什么反语,而是因 我”在当时还看不到劳动人民的力量,看不到中国的前途,因此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愤世嫉俗的不满情绪㊂正是在此种情形下,才显示出一件小事对 我”的教育意义㊂而一开始就写 我”对劳动人民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显然不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㊂再就鲁迅思想实际来说,薛绥之更是不会认同李何林的观点㊂他认为, 鲁迅当时还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用阶级观点来看待”所谓的 国家大事”㊂④他接着引用鲁迅1925年3月12日写给徐旭生的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㊂鲁迅在信中说,现在既不会有好的政府,
也不会有好的议员,因为没有好的国民㊂道德败坏的议员,其实正是 国民的代表”㊂⑤薛绥之引用此信的言外之意,分明指向了鲁迅思想中存在的悲观乃至虚无面,只是当时不便明说罢了㊂但他对于鲁迅前期思想的理解,能够含蓄地说到这个程度,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不容易了㊂当然,如果仔细予以追究的话,薛绥之的这些看法又是承冯雪峰而来㊂冯氏1955年12月应‘语文学习“编辑
①②③④⑤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5页㊂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第36页㊂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第37页㊂
薛绥之:‘对鲁迅作品某些注解的异议“,原载1975年10月黑龙江爱辉县教师进修学校编‘进修参考资料“第3期;此见浙
江平湖师范‘教学参考“编辑组编印:‘鲁迅作品研究“,内部资料,1976年,第163 164页㊂鲁迅:‘通讯“,‘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页㊂
部的约请,专门解答了语文教学中关于‘一件小事“的有关问题,其中就有关于上述问题的看法㊂在他看来,所谓 坏脾气”,主要是指 由失望而来的对社会和对人们的怀疑及悲观的看法”,而 看不起人”,就是 怀疑人和对人失望了的意思”㊂那么, 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这句中的 人”,是否包括劳动人民在内呢?冯氏明确回答道: 照我看来,是包括在内的,但并不是照我们现在从阶级观点说的”,而是 照从前资产阶级的说法    国民’的概念去包括在内的㊂鲁迅当时所说的 国民’,是包括各阶级的人”㊂①应该说,冯雪峰这个观点较为符合 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实际㊂小说中, 我”对那些所谓的国家大事已经产生了厌倦和憎恶,因此不愿把它们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中,但惟独对一件小事久久难以忘怀㊂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呢?它的魅力何在呢?这就涉及到了 我”与人力车夫的对比,而它集中反映在对老妇人跌倒一事的态度上㊂ 我”对跌倒了的老妇人,不但没有表现关心,反而以为她是故意的,对老妇人自称摔坏了,也以为是 装腔作势”,并且嘱咐车夫快些离开,不要 多事”㊂可车夫呢,不但没有听从 我”的劝告,反而扶起老妇人,并且径自搀着她走向巡警所,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㊂两相对比可知: 车夫有深厚的劳动人民感情,勇于承担责任,不考虑个人利害㊂而 我’就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考虑个人利害多㊂”②但 我”究竟还是一个追求思想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在车夫的行动大大出乎 我”的意料之后, 我”在刹那间也就获得了一种难以忘怀的感动: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
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㊂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来㊂”这里所言 高大”,按照李何林的说法,是指 车夫精神境界的崇高,伟大”㊂③而这在李桑牧看来,是指一种既朴素又伟大的品格和德性㊂他曾在‘心灵的历程“这部探讨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专著中论述道: 是什么使一个普通工人的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起来,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那不是别的,是那盖着灰尘的身形里透射出崇高的德性的光;然而,又是什么使那高大的后影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中形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感到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来?那不是别的,也是那盖着灰尘的灵魂里被唤起了崇高的德性的光㊂一个劳动者担荷着不幸的岁月,用血汗来维持一家老小,然而在贫困和操劳里,他看见的便是苦难,和一切为苦难所折磨的人们㊂他懂得自己肩上的苦难的重量,也懂得别人肩上的苦难的重量㊂他悲悯自己的命运,却更关心别人的命运㊂所以,他不能容许自己有一丝一毫损害别人的行为,那怕是无意的损害,都会使他心痛如绞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是因为某种压力,而是听从自己的良心的吩咐㊂就是这些不蒙教化,备受轻侮的劳动者,在贫困和操劳里保持了培植了德性的崇高和美㊂”④李桑牧的表达充满了一种诚挚的抒情,应该说,这里包含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于底层劳动者的深情赞美,既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与上述所引 我”那怦然心动的感触非常吻合的,吴奔星在其研究中就曾慨叹鲁迅这篇小说 简直是讴歌劳动人民的绝妙的诗篇”⑤㊂但是,正如其他研究者一样,李桑牧在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中,也是趋向于贬抑和诋毁知识分子,并且指向全体知识分子的自我
①②③④⑤冯雪峰:‘关于<;一件小事>的一点看法“,‘雪峰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424 425页㊂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㊁图书馆编:‘鲁迅作品十一篇注解“,内部教材,1976年,第58页㊂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第36页㊂
李桑牧:‘心灵的历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190 191页㊂
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第134页㊂
解剖和灵魂改造的㊂当然,这是一个时代的话语使然,也正好在一定意义上切合了民粹主义的某些
思想精义㊂
于是,这篇小说就具有了一种寓言性特征,它不仅成了鲁迅自我解剖的重要构成,成了他日后
成为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重要思想动力,而且也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仿佛给予了先知
般的预言㊂而这,也正为新中国的研究者和宣传者所着力强调㊂可以说,这是‘一件小事“在当时所
具有的社会性㊁时代性价值的要紧处㊂对此,吴奔星的阐释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较早和较为全面地
发掘了小说所具有的社会意义㊂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仍然很大,吴奔星在论述中就曾引用了斯大林的教导: 作品的价值和长处并不是决定于某些细节,而是决定
于它的总的方向㊂”在此之上,吴氏认为: ‘一件小事“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它某些细
节的动人,而是因为作者受了十月革命和李大钊等同志的影响,使得它模糊地 指出了未来的萌
芽’,符合了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的趋势和工农劳苦大众争取成为国家的
主人翁以及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争取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总的方向㊂”①这是说,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已经富有远见地内含了一种历史的必然㊂此种必然性使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定经受一番痛苦的思想改造㊂小说中 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其实也是为了启示人们意识到 阶级意识的转变,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并深刻认识到 自我批评在思想改造中的重要性”㊂正因为如此,鲁迅叙写的这件小事也就转化为 有关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大事”,②而变得更加具有社会价值了㊂在这意义上,李桑牧甚至认为小说中的 我”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 第一个主动地㊁积极地㊁诚挚地向劳动人民学习,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斗争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㊂③此种知识分子的 新型”之处在于,他们在 五四”运动前后尽管尚未到所谓正确的道路,但他们具有改变自己思想的可能,并且愿意向劳动人民学习,在将来也是有可能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㊂说得简洁点,是趋向于进步的㊁有药可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㊂这就涉及到了小说中的 我”与作者本人间的关系问题㊂
有人问: 我”是不是鲁迅?应该说,这个问题对于鲁迅小说的阅读来说具有一定普遍性㊂这是
因为,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中,有十余篇都是通过 我”的所见所感,即采用第一人称来写的㊂对此,李
何林的回答是,鲁迅小说中的 我”,既有 作者的影子,即作者的生活,思想㊁感情在内,但又有所创
造㊁加工,不完全是作者”㊂具体到‘一件小事“来说也是如此㊂这篇小说中的  我’是鲁迅,又不完
全是鲁迅”㊂相似的地方在于 我”上班经过的路线恰好是当年鲁迅上班的路线,这是确凿的㊂还有
就是小说中 我”的自我解剖和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感情,也是鲁迅当年所具有的㊂但是,鲁迅究竟比 我”要高大得多,他对待跌倒路旁的穷苦妇人,绝不会如 我”那样漠不关心, 对待车夫的阶级友爱行动”,也绝不会认为是 自讨苦吃”㊂原因在于, 五四”时期的鲁迅 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中有朴素的阶级论的历史观(社会观)”㊂所以小说中的 我”又不像鲁迅㊂至此,李何林得出结论说, 我”这个形象, 是鲁迅概括他自己和一般知识分子而创造的人物”㊂④应该说,
①②③④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第139页㊂
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第128 129页㊂
李桑牧:‘心灵的历程“,第191页㊂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第38 39页㊂
快递驿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