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皈五戒?
一、皈依三宝(三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哪一个宗派和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一切众生,只要发心向佛陀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当我们认识清楚,真正理解了,我们就应当发心求学,愿作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既然要来求学,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师,老师就把你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目标传授给你,这就是「传授三皈依」,所以三皈依就是正式拜老师,也是我们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承传。我们始终不忘本,不忘记这位根本的老师。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二、三皈依的含义
各人走入佛门的因缘不同,或是基于对轮回及三恶道的恐惧而寻求皈依,或是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而寻求依赖,或是为解脱轮回苦而寻求皈依,或是为保平安而寻求保障,或是真正认识到三宝功德而发心皈依,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泛泛信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皈依之因,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学佛的态度及深度。那么,什么才是真
正的皈依?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一切错误回头,去依靠佛陀真实的教诲,求做佛陀的学生。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才对了,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六祖坛经》上看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学生传授三皈,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一)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为什么会犯过错?因为不了解彼此的关系跟事实真相,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没有错误,佛菩萨做工作没有错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不觉、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觉悟,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二)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一切众生有无量的苦恼,对于自己、对于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带来许许多多的苦难。而佛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论,就是佛对于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见。我们自己智能没有开,就依照佛的经论,凡是我们所想的,把经典展开来对照对照,我的想法跟佛所说的一样,证明我的想法没错,我的见解是正确的,是正知正见;假如我的想法跟佛所说的不一样,我们想法就是错误的,绝对不是佛在经上的想法、看法错误。佛虽是三千年前的人,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现代进步。所以我们要肯定、要承认,佛在经典上所讲的是真的,是正确的,把自己的成见舍弃,要依照佛所说的来修行。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我们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头,从邪知邪见回头,我们依靠佛菩萨所代表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三)皈依僧:幼儿园教师节祝福语 简短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我们现代人很可怜,不如古人,你看受到各种的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我们的心地被污染,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见解,乃至于肉体都被污染。被什么污染?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污染。佛教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从日常生活
当中一切染污回头,恢复到身心清净,依清净心,诸佛菩萨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
所以,皈依从佛教形式上讲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从本质上讲是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觉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净而不染」,是「皈依僧」。真正的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唯有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溶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从而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
三、五戒——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戒律的根本
五戒,是指佛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最根本的戒律,它是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受了戒就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htc售后、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车船使用税多少钱,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但这些戒律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佛制受持三归五戒之在家众,方称优婆塞(或优婆夷)。故《毗尼母经》卷一云:「优婆塞者,不止在三归,更加五戒,始得名为优婆塞也。」佛门弟子在受持三皈后,接下来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乃至圆满无上菩提。 五戒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效?因为受持五戒,能够破贪嗔痴三毒烦恼。持不杀生戒,能够破嗔,因为杀罪是由嗔心而起的;持不盗、不淫戒,破贪,因为盗、淫之罪是由贪心而起的;持不妄语戒,破痴,因为妄语是由痴心发起的缘故;持不饮酒戒,则消除放逸,因为饮酒能破诸戒。财、与酒,是三种惑,臣耽丧家,君重亡国。不仅如此,受持五戒的人,近报人天,远证佛果。《优婆塞戒经·五戒品》云:「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历届全运会举办城市」受持五戒最基本的利益可以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资格,就是我们一般讲做人的资格。如果
五戒没有做好,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他还能成菩萨吗?还能成声闻、缘觉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重视五戒十善,想学佛,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认真修五戒。
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五戒之中,前四条戒律是性戒,即指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都属于是罪恶的行为,犯者将感得三途的果报,是为社会、天理所公认的罪行。同时,这四条戒也是佛门的四根本戒,即是不论是归依三宝的、受三归五戒的弟子,八关斋戒的弟子,乃至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比丘、比丘尼七众弟子,都要共同遵守的。为什么叫根本戒?戒律里面的条文,有些是不能变更,有些是因时、因地要修订。不能变更的,叫根本戒,因为它能够超越时空,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这五条戒适用,三千年后今天还适用,没有修改。根本戒能生根本智能,如果犯了这个戒,智能生不了,福德也都丧失了。如果是破了四根本戒,所有的一切善法都不能安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如依大地,一切药谷卉木丛林皆得生长,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长,如依大地,一切诸山:小轮围山、大轮围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间美味,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总持安忍圣道,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五戒的最后一条则是遮戒。即是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使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四、五戒的含义
(一)不杀生戒: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等杀器,或用手足伤害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或看到他人去伤害生命,内人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嗔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五戒既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也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法苑珠林》第八十八卷中将五戒和儒
家的「五常」相对应,其中不杀生跟「仁」意思相通。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
我们当知,正如世间法中,法官判罪证据具足才可以,每破一条戒,也必须各种因缘具足方可成立。此不杀生戒五缘成犯:(1)是众生;(2)作众生想;(3)起杀心;(4)兴方便;(5)命根断。而世间的法律有法外留情之处;佛法亦复如是。五戒除了止持之外,另有每条戒的开缘。其中杀生的开缘有二:(1)误杀:失误或无意地杀害众生,不构成犯戒罪;(2)狂乱心:精神病患或狂乱心者,虽未舍戒,杀生亦不构成犯戒罪。杀戒,虽有开缘不犯性
罪,但杀生业(纵使是误杀)却有后世果报罪。
(二)不偷盗戒:偷谓潜窃,盗谓强劫豪夺。戒律所制,金银贵重物品、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而其中又以盗僧物的罪过最重。不偷盗还包括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如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不到,就算偷盗。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末还,都是不清净的行为,都要负因果责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