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附多位⾼僧⼤德精彩开⽰蝇组词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这是⼀句⽼⽣常谈,也是浓缩的智慧精华。很多⼈把世俗的习⽓带到学佛领域,什么都喜欢⾼⼤上,喜欢拜名⼭,求名师,求⼤法,求加持,⽽对于流传千年的古训,见没什么奇特,也就不以为然,实在是不应该。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有习⽓就是众⽣,⽆习⽓就是圣贤。圣贤的妙⽤,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就为难”。(虚云⽼和尚)
请假昔⽇⽩居易问鸟窠禅师,有没有简单明了的修⾏⽅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以⽩居易的学问,⼀听就说,师⽗,这两句话三岁⼩孩都知道。鸟窠禅师说,“三岁⼩孩都知道,百岁⽼翁⾏不得”。
很多⼈对于“戒”是看不起的,认为那是约束笨⼈的教条,聪明⼈可以不⽤持戒,这是完全错误的。佛陀的遗⾔说要“以戒为师”,虚云⽼和尚最后叮嘱就⼀个字:“戒”,戒律实在是现在这个纷乱时代⾥修⾏⼈最好的护⾝符。“摄⼼为戒,因戒⽣定,因定发慧”,收摄⾝⼼,不越雷池,⾃能⼼定澄明,智慧郎照;反过来,智慧观照,⼀切如梦幻泡影,⾃能性定如⽔,⽆贪瞋取舍之⼼,⽽因果分明,秋毫不犯。不以善⼩⽽不为,于善修修⽽⽆修;不以恶⼩⽽为之,于恶断断⽽⽆断,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诸恶莫作,众善奉⾏,⾃净其意,是诸佛教”。
⾼僧⼤德关于除习⽓,有很多精彩开⽰:
行将就木的意思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只因⽆量劫来,妄想执着、习⽓深重,以致释尊说法,有四⼗九年,谈经约三百余会。但这些法门最⼤的⽬的,⽆⾮是各种众⽣不同的贪、瞋、痴、慢等习⽓⽑病。若能远离这些,你即是佛,哪有众⽣的差别呢?古⼈说:“但尽凡⼼,别⽆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虚云⽼和尚)“不论⼤乘、⼩乘、佛乘,⾸先都是教⼈去除习⽓⽑病,去⽆明烦恼,去贪嗔痴。你若能把⽑病都去除,与经义⾃然会相合;如果⽑病不除,总是不能明⽩经义的。”(宣化上⼈)
“佛法易修,习⽓难断。修⾏若不彻底从内⼼深处去改变,就不叫修⾏。只不过是跟佛结缘。内⼼深处那些种⼦、习⽓,若不能解决,遇到境界,⼋识⽥中那犹如惊涛骇浪的⼒量⼀来,你只能随波逐流。所以,修⾏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蹴即成。法只有渐没有顿,顿是从渐来的。⽠熟蒂落的瞬间,是在⽠掉下来之前,必需经过时⽇的栽培。”(慧律法师)
你是人间四月天歌词“修⾏是什么?修⾏就是修正我们的习⽓,把我们与烦恼相应的种种习⽓⽑病⼀点⼀点磨掉,让我们的⼼越来越能够趣向善法。⼴义的修⾏是指在现实⽣活中运⽤佛法。现实⽣活中的境界不外乎两种:⼀种是⼈,⼀种是事。⾯对这两种境界,正是实践佛法的时候,也是检验⾃⼰修⾏程度的时候。”(法师)
“实践佛法的过程,也就是降伏、断除烦惑习⽓的过程,习⽓除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开发佛知佛见到了怎样程度。”(徐恒志⽼居⼠)
“古⼈说:“但尽凡⼼,别⽆圣解。”凡夫⼼尽,当下是佛,不⽤向外持求。向外持求,即是外道。⼼外⼀⽆所得,⾃⼼是佛。
凡夫⼼就是执着⼼,⽣⽓、⽣欢喜、毁誉动⼼、贪⾊、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明、不上殿等等习⽓⽑病,甚⾄想成佛,都是凡夫⼼。
秦岚女儿若能凡圣双忘,⼀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以毒攻毒,病去药除。”(虚云⽼和尚)
“佛说⼀切法,为度⼀切⼼,若⽆⼀切⼼,何⽤⼀切法”,修⾏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是为了化除习⽓⽑病,⽤净慧和尚的话说,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净化⾝⼝意三业”。我们应该善护⾃⼰的起⼼动念,才有贪瞋,随即觉破;刚要着境,随即牵回,这样长久⽤功,必得真实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