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争议及启示
教育视
“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争议及启示
叶雁珂夏惠贤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在家上学”是当前教育和学校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义务教育发展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新呈现。文章探析“在家上学”的背景及原因,以及该模式下
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争议。反对声集中在儿童活动范围小、圈子单一、团队协作
和解决复杂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失,而支持者则认为“在家上学”的儿童不仅参
加与人交流的活动多,也具有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还更优
于其他孩子。在分析美国“在家上学”发展过程中反映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文章
反思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对这种教育模式应如何有序管理、衔接学籍,以给予
这类儿童精神和物质保障,正视并保障其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在家上学社会化儿童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的发展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出现的一些弊端不满,以至于“在家上学”这种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发展起来。近些年“在家上学”的案例逐渐增多,“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受人质疑,而儿童社会化发展也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儿童的社会化不仅影响其学习文化知识本身,而且在儿童个体人格的正常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对于这类儿童的社会化的发展,研究者也莫衷一是。
一、概念界定
(一)“在家上学”的内涵
“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在国内外有许多
种定义,也被称作“家庭学校”。美国学者梅伯里(Mayberry)对“在家上学”的描述是“以家庭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以家长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教导者和监督者”。[1]国内学者孟四清指出,“在家上
学”是以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为目的,根据家长的安排由符合教学条件的专业人员,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包括传递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心理品质等”。[2]华东师范大学的张玲认为“家庭学校”是在批判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家长安排下,学龄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以家庭为基础教学场所,由专门人员(父母或聘请的专门人员)通过家庭的管理与实施的系统教育形式。[3]“在家上学”内涵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有个性化定制,在教学活动中,以家为主要教学场所,
作者简介:叶雁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孙字开头的成语夏惠贤,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父母担任教育者或监督者,教育内容经过筛选,受教育者至少有一位是教育者的子女,且必须处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据此,笔者认为“在家上学”的含义为: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自主的方式(自己担任教师或聘请家庭教师),在非学校环境中为学龄儿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儿童社会化
在社会学视域下,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培养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通过社会内化和知识学习,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4]人是社会人,生长在社会大环境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而成长。儿童社会化则指的是处于儿童阶段的人(年龄不满18周岁的人),在个体与社会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了语言、情感、思维等能力,逐渐掌握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过程。其主要有三方面:(1)社交能力,包括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维护尊严意识、尊重他人意识、自身品质德行等;(2)学习能力,如合作能力、创新探究能力;(3)独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等生活技能。儿童社会化是人社会化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适应社会的变迁,使自我行为和自我心理表现与社会规范趋同,最终成为社会人。
人们接受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儿童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等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儿童团队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乃至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少之又少。从目前我国的教育来说,唯分数论、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掌握着主导
教育趋势的大权,使得儿童的全面发展失衡,这是最新教育改革重心放在素质教育上的原因之一,也是促使“在家上学”这一教育形式出现的根源。蝴蝶兰花怎么养
二、“在家上学”的现实背景及原因
1993年,美国已经将“在家上学”合法化。根据美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统计,21世纪初,美国K12阶段在家庭学校接受教育的儿童已有204万人。美国“在家上学”这种教育形式已经逐渐获得官方及众的认可与支持。我国台湾地区早在1999年就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5]而在我国也有一个建于2011年的“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用于家长交流信息。家长还通过该网站平台共享资料,该平台至今已经有超过2000名家长真正实施“在家上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教授等人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已有6000人参与“在家上学”的真正实践。[6]这个数据相对于我国14亿人口基数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很小部分的体,但依然受广大众和媒体的关注。
对“在家上学”的研究表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学校方面。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为成绩而教,学生为成绩而学;学校的教育内容陈旧、脱离生活实际,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校的教学形式呆板机械,仿佛一个“知识容器”的“制造厂”;现有的学校教育也无法满足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多种选择。其二,家长方面。现在的人们不再只为了温饱、为了经济问题而苦恼,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使家长对子女教育高度重视。许多家
长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更愿意将孩子置于自己安排的教育中“全面健康地发展”;也有一些家长对于“在家上学”的认知是建立在“比别的孩子多学一点”“比别的孩子领先一步”,从而通过这种教育形式使孩子在受教育上有先发的绝对优势,具有强烈的博弈彩。总而言之,家庭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家庭学校”办学的先决条件,而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则是“在家上学”得以产生的触发点。
三、“在家上学”的儿童社会化发展争议
多数人认为,“在家上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但实际上国家制定该法律的本质精神是为了保障儿童接受教育,“在家上学”并未剥夺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除了合法性问题,能支持儿童在家上学的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等问题也是受社会各界瞩目的,对此研究
教育视
者也有一番激烈的争论。
(一)“在家上学”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
虽然“家庭学校”能依据儿童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和家长的期望设计教学活动,让儿童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发展适合他们的特长,但“在家上学”往往存在着一些影响其社会化发展的问题。
1.活动范围小、社交圈子单一
即使实行“在家上学”的家长认为,儿童可以从一些非学校经历中获得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其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在家上学”的孩子相对学校上学的儿童来说,很少能接触到那些和自身家庭背景或价值观等不相同的伙伴。“在家上学”儿童虽然经常在家长的安排下会参加家庭以外的活动,但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是由家长精心挑选的、处在同一社会阶层的、家庭背景和价值观念类似的人员。这类社交活动只给予儿童一个“受控制的社会体”,而与他们长大后要接触的各类体是完全不同的。儿童“在家上学”的活动范围小、交往圈子单一,相对于其他孩子而言,更多的是在家中度过,因此对家长素质的要求高,同时也对儿童自身自律以及接受家长的教育程度要求高。
而学校教育给了儿童锻炼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人的社会化包括个人技能社会化、个人政治社会
化、个人行为社会化以及个人角社会化,其中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各类道德品质,也就要求人融入社会中切实体验才能形成。这就使得“在家上学”儿童缺失了在学校中与同龄人共同学习进行交往活动的机会。
2.团队合作交往能力缺失
有研究认为,在课堂中缺乏与同伴体交往交流的经验,对“在家上学”儿童不论是知识教育或是社会化都是有害的。在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和伙伴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彼此观点、互相合作解决问题。课堂上同伴体的相互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培养团结协作、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根据美国学者西蒙(Simmons)的观点,学生在学校里会随时交换学习心得、分享彼此的情感。“在家上学”单调安静的课堂与学校上学氛围活跃充满活力、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而且“在家上学”的施教课程很少关注学生自我组织的技能、安排时间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人们最关注的“在家上学”的儿童社会化问题,是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与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是否有和同龄人、学校教师等各类人接触交流,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能融入社会。这个问题也是反对“在家上学”一方的重要依据。
3.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
学者认为,“在家上学”儿童学习的课程内容比学校上学的学生更片面和狭隘,他们和其他学生的互动机会很少,缺乏竞争合作精神,以及抗压和实践能力,因此,他们欠缺处理问题的能力,无法应对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也不能学习到重要的社会规则。2013年,我国学者朱震发表的《“桃花源”式的教育是一种不可取的赌注》一文中指出,“在家上学”这种“桃花源”式的家庭教育会致使儿童社会化的缺失。其文章引用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话,即儿童进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是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这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8]让孩子在家上学,虽然能为孩子提供个性化教育,但未来孩子还是要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这种远离同龄伙伴、同龄体的教育,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孤立地生活,对儿童社会化有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对“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较少。对我国“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进行研究的,有2011年张莉婧在《中国教师》上发表的《“在家上学”,影响孩子社会化发展不可取》、2013年齐学红与陆文静在《教育科学研究》上发表的《在家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个案研究》、朱震在《教学与管理》上发表的《“桃花源”式的教育是一种不可取的赌注》,以及2015年西南大学吴秋霞的硕士学位论文《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以袁小逸为例》。其中两篇只是对在家上学的儿童社会
化的个案研究,另外则是过于强调学校上学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虽然社会各界对我国“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颇有关注,甚至将其作为“在家上学”三大问题(合法性、社会化、学历衔接)之一,但其相关研究十分稀缺,还需要研究者们对该问题进行更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二)儿童“在家上学”有更优的社会化发展
尽管很多反对“在家上学”的学者认为儿童在家上学无法顺利地解决其社会化问题,但是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不仅不存在问题,甚至更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
1.参与更多实际的交流交往活动
“在家上学”的儿童并不是封闭式地进行教学活动。如雷克拉弗特(Ray Croft)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学校协会”通过互联网、研究小组或旅行等活动给“在家上学”的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在家上学”的学生相互交往交流的机会。有的也提供如图书馆、健身房等基础设施,组织运动比赛等活动。绝大多数“家庭
学校协会”还提供有关家庭学校的新闻通讯、课程建议、法律咨询,甚至为“在家上学”的学生举办毕业典礼。“在家上学”的儿童也能积极参与家庭之外的各项活动,与同龄人交流、与不同龄的人交往。对于这样一个非主流体来说,他们不是孤立于世界的,也并不是心理存在问题的。[9]根据2003年在家教育法律辩护协会(HSLDA)的调查研究,在家上学的儿童在成年后,获得的学历水平、就业状况、生活状况、社交状况甚至政治状况等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学校的社会活动通常都只是流于表面,因为学生数量过多,并不能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都切实参与其中。由于学生升学、教师绩效等压力和社会活动耗费时间长等原因,学校必然不会开展很多社会活动,甚至放弃了社会活动。而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家接受教育,98%的孩子一星期能参加两次甚至更多的社会活动。在家长的带领下或有目的的计划下,儿童能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切实体验社会活动,也促进了儿童社会化。
我国学者鲁洁教授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对在家上学的儿童社会化进行了教育社会学的分析,指出了儿童社会化和儿童个性化是一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家庭学校的学生不仅仅是个性化发展,也能看到他们的社会化。[11]上海师范大学武佳美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家庭学校的运作与质量保障研究》中提到,家庭作为教学环境更容易避免负面的社会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家上学存在更多的有效交流,以及在家上学为儿童的社会化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资源,“在家上学”在促进学生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优势。此前,曲阜师范大学贾欢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
家庭学校教育质量现状及其保障体系探析》指出,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学校的孩子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并且家庭学校相关组织的成立也为家庭学校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家上学”儿童具有更积极的社会化倾向,他们不仅有与社会交往接触的机会,而且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也不低于在学校上学的儿童。为什么电脑会自动关机>空调风叶
2.促进更积极的社会化发展
1994年,一项对Oral Roberts大学的212名来自家庭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以及John Wesley Taylor在安德鲁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都发现,“在家上学”通过弱化成绩重心和鼓励学生为获得知识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家接受教育的这些学生不仅在参与学校活动时其领导能力强,在学业测试结果中也优于正常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他们并不会因为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而变成性格孤僻或与他人交流交往有障碍的人,甚至在团队合作中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力、维护自尊与他人尊严等方面更强。由此可见,在家上学的学生更加可能“形成自尊心和稳定的价值观”,而稳定的价值观正是积极的“社会化”必需的基本成分。同样,在我国,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下,儿童大多是“自由社会化发展”,即教师并不能注意到所有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学生在学校中由于假期的因素并不能连续地接受学校社会化教育,如“5+2=0”的现象,导致社会化的扭曲。而“在
教育视
家上学”的儿童则能接受到家长为其量身定做的教育,并且家长也能随时了解到儿童身心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引导。
现在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在家上学”的儿童不仅能通过报纸、手机、电脑网络等了解社会各界的信息,同时也能通过这些途径结识更多人,拓展其社交网络。家长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促进他们社会化发展。
四、美国“家庭学校”儿童社会化实践的启示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美国“在家上学”的兴起反映了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的诸多问题,同时也对我国目前“在家上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大环境促进儿童社会化健康积极发展,给予了深刻启示。
(一)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完善监管体制
美国各州对家庭学校有监督及管理体制,给学生提供政府补贴、为家长提供教学指导等。如以财政支持的方式鼓励“在家上学”和公立学校允许儿童“双重入学”;公立学校给在家上学的儿童提供可选择的选修课程;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相互沟通与协作,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共同探索运行机制、课程设计、授课方式等,同时也帮助了儿童自身的交流与互动。
我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办法等,规范“家庭学校”的办学资质,或建立评审督导机制,指导和评估“在家上学”的教学质量与成效。首先,在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情况下,给“在家上学”儿童进入学校提供学习保障,并开放公共教学设施,让他们有更多的结识同龄伙伴的机会,助其发展积极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对“在家上学”的儿童提供制度保障,关注“家庭学校”的教育成效,如学籍管理、升学录取制度等。避免“在家上学”的儿童受到教育不公的问题,避免让其感受到与其他儿童不同的自卑感等社会化角形成的性格问题。“在家上学”的实践家庭之间也应积极交流协作,提供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与资源。
(二)为“在家上学”儿童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美国实施“在家上学”的家长尽可能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引导和教育,以贴近生活实际为目的,提供最合适的学习资源,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在家上学相对于学校上学来说,儿童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更多。“家庭环境是基本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稳定心理、健康个性的基础。”[12]因此,家庭的经济状况、结构、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等因素对儿童社会化都有很大影响。从袁小逸在家上学的个案研究来看,其父母尊重女儿,给女儿提供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这使袁小逸与同伴的关系融洽,交际能力得到锻炼。[1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社会化交往交流的第一个对象。这种积极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感到被爱和受到尊重,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就会有积极、乐观的理解与期望;在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儿童需要从家长对其尊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认识到尊重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待的重要性。家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秉持尊重他人、尊重孩子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待人接物。
除了家长以外,同龄伙伴能使儿童具有脱离“自我中心”的倾向,有助于儿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行为模式,同时也帮助儿童确立其社会角、性别角。同龄伙伴或同龄体、同辈体,指的是具有相同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的非正式体。不论是生活上的相互照顾还是学习上的相互鼓舞,同伴都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非常重要的角。同龄体的相处促使儿童满足与同伴交流交往的需要、发展良好品质习惯和情感体验。[14]“在家上学”的家庭应多给儿童提供和外界同辈体交往的机会,如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多个家庭联合组织游学等活动,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交往。
(三)社会各界应正视“在家上学”儿童
在美国,“家庭学校”已经合法化,可以说是一
新婚祝福语2021最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