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让技术之光点亮内容传播,唱响科技创新主旋律,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的使命和担当。回顾2012—2022年媒体技术的发展,从实现“高清化、网络化、文件化”,到打造“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新一代媒体融合技术体系,总台一直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奋斗目标,深挖新技术应用改变内容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从传统广播电视机构向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的全媒体转变。
1.新时代媒体技术:传播思想 传承文化 呈现艺术 服务受众
面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2012—2022这十年间,推进全流程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总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总台构建起“一体化协同制作,多渠道协同分发,多终端互动呈现,全媒体精准传播”的媒体融合技术体系,以先进技术促进转型升级,以深度融合促进业务发展,围绕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竞争力,打造了以央视新闻和央视频为双旗舰的总台“2+6+N”新媒体矩阵[1],实现了新媒体技术平台再造,建立起媒体深度融合的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扩大了主流价值影响力。
2.资源整合 推进移动化建设 转变内容生产方式
2012—2022年,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从基础技术资源整合入手,首先围绕“一张网”和“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打通了技术平台,搭建起云网融合的新型技术架构,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基础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以5G媒体应用从传输领域赋能云网一体的生产领域,围绕互联网阵地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改造,逐步构建起面向新媒体业务一体化生产的移动化、云化的技术布局,为全媒体节目生产发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1 从新闻素材共享池到“全球新闻云”生产平台
这十年,从最初为方便记者基于互联网上传素材,建立的新闻素材共享池,到传统新闻与新媒体业务共同生产制作,实现台内、台外随时随地的新闻生产和发布,渐渐形成了“大新闻”多渠道采编播模式的理念,基于云技术的发展,从“央视新闻云”,逐步打造起以总台本部为核心、数十个国内外总站为外延、记者站为触角、支持多语种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新闻一体化生产、移动化制作的“全球新闻云”生产平台,按照“轻资产、重服务”的理念,持续拓展和完善新闻一体化融合生产能力,云上演播室、云上编辑工作站等服务为郑州暴雨、孟晚舟归国、阿富汗政权更替等突发事件提供了快速直播连线支撑,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敏捷性、时效性,亚太总站公有云节点的启用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新闻报道提供了技术服务。
2.2 从固定制作岛域生产模式到云化移动生产模式
这十年,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从素材和节目文件在特定区域内流转的岛域制作模式,到素材信号云端共享,可以随时随地采编播的云化生产模式;从一个个受地域限制的制作区,到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打破时空限制的大制作域;从综合节目一体化制作平台到基于私有云/公有云+边缘计算(MEC)搭建起的“云边端”
2012—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媒体融合发展科技成果
胡 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北京 100859)
摘 要:回顾2012—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高清化、网络化、文件化”,到“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从传统技术布局到“5G+4K/8K+AI”战略格局,文章从融合生产、融合分发到融合呈现的全链路进行梳理,总结十年间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回顾了近年来总台以“技术实验+节目实践”的方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关键词:非凡十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融合;全媒体;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2)11-034-07 DOI:10.19483/jki.11-4653/n.2022.11.007
本文著录格式:胡睿.2012—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融合发展科技成果[J].中国传媒科技,2022(11):34-40.
架构的“CMG媒体云”,如图1所示。十年间,5G、云技术、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给综合节目生产制作
刘畊宏在哪直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图1 “云边端”架构一体化制作平台
适配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结合新媒体常态化需求,基于“CMG媒体云”构建的综合制作域全媒体内容制播平台,很好地诠释了技术应用改变生产方式,云上制作工具集打破了素材交互的壁垒,实现生产资源共享、生产能力弹性调配,改变了以往只能在台内指定区域制作的限制,实现实时信号云上制作、广播级信号远程制作,前后方协同的全媒体内容移动化便捷生产,将原有局限于制作岛的固定制作模式向云化移动生产模式转变,将区域节目制作能力快速兑现,实现“外场”与总部的紧
密连接。
图2 云端制作
如何关闭win10自动更新这种云网一体的移动生产模式在北京冬奥会、东京夏奥会、西安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总台各
地方总站日常全媒体内容生产中成功应用,后续还计划服务于杭州亚运会和杭州“短视频”基地,《“云边端”(CET)全媒体生产平台技术白皮书》也将在2022年年内发布。
在向云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数据中心等基础支撑系统也从传统的资源提供逐渐向能力和服务提供转变,通过为欧洲杯、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活动提供云资源、CDN服务,探索统筹规划、逐批投入、灵活调整、按需增减的敏捷的资源服务模式,适配从传统广播电视机构向全媒体转变的业务需求,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2.3 从流程复杂的重装备传统制播到敏捷高效的轻量化移动制播
这十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广电制播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传统的广播电视制播系统庞大,搭建受限于环境和区域,以重装备为依托、建设投入成本高、更新换代慢、业务流程复杂,随着5G技术和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并成熟,近年来总台持续深耕5G 应用,助力内容生产移动化、轻量化,为传统广电向全媒体转变不断提供新技术和新装备。
2018年12月28日,总台与三大运营商及华为公司合作,建设首个国家级5G媒体应用实验室和5G新媒体平台,开展5G环境下的视频应用和产品创新。2019年,成功实现5G网络传输春晚分会场超高清信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首次使用5G+4K技术完成室外移动场景下超高清视频直播,“大篷车”5G移动云制播系统助力百余场融媒体报道;之后,借助“两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香港回运城疫情最新数据消息
南京高校归25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报道及大型体育赛事转播的契机,积极开展5G技术环境下的超高清视频、移动直播、广播节目传输、VR 影像、家庭影音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有力推动了5G在媒体制播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落地。2020年,发布国内首个5G行业媒体应用指导意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媒体应用白皮书》,对5G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提
供了重要参考。
图3 5G轻量化设备在新媒体直播场景中的应用
在大量技术实践和重大转播活动的基础上,按照“轻量化、移动化、云化”的技术路线,总台在新媒体制播方面提出了“拎包即走,开机即用”的理念,持续推进5G便携式、轻量化移动制播系统和轻量化演播区的建设。分别打造了适配“央视频”和新闻节目生产的轻量化新媒体演播区,轻量化移动制播系统还快速部署并应用于总站全媒体内容日常生产中,为总台全媒体移动制播、多视角看赛场、多语种节目前期采集等新媒体业务,提供了全方位全媒体技术服务。
同时,传统广播也在向轻量化、移动化的融媒体传播发展,“中国之声”等广播频率开始不断探索新技术
传播方式,在大湾区之声、台海之声等融媒体制作传播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区域之声”融媒体制作发布平台,适配多语种“网红工作室”的特点建设了小型虚拟轻量
化演播区和竖屏演播区。
图4 竖屏演播区
2022年1月6日,“北京冬奥列车暨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上线运行,完成了在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上进行4K超高清信号直播,实现了5G技术、高铁技术与超高清音视频技术的融合展现。同时,通过5G技术在多区域、长距离回传冬奥会火炬传递信号,进一步丰富
11时了冬奥节目内容的呈现方式。
图5 冬奥列车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
3.平台再造 形成新媒体矩阵布局 全媒体融合传播
2012—2022年,在传统广电媒体机构转型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段各自为营,各自为战的混乱时期,面向移动端、互联网资讯内容发布渠道多样,对新媒体发布内容缺乏有效管理,而媒体融合,不仅仅是“相加”更要“相融”,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共通,统一调度、协同发布、全媒体融合传播才是媒体深度融合之道。
3.1 从传统“总控”到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
传统广播电视信号的调度分发,是基于卫星+有线+无线传输的方式,在总控系统进行信号的汇聚、调度、传输、分发,向上对接演播室和节目生产制作系统,向下连接各播出频道系统,基于宽带+5G多种传输手段总台打造的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作为新媒体内容统一发布渠道,向上对接新闻与综合节目一体化制作平台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汇聚成品内容;向下将内容发布到互动电视、移动客户端、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第三方视频平台,并适配开发了“云来云往”移动直播系统,实现对全网各类新媒体直播的汇聚调度和敏捷分发。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与传统广播电视信号调度分发的总控系统一起,形成了融合媒体播出与分发枢纽,涵盖融合
媒体内容集成、编排、发布、分发、支撑、运营服务。
图
6 总控
图7 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
3.2 从频道+频率到全媒体、多平台融合传播
有了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作为基础支撑,2017年以“统一标示、统一入口、统一品牌”为目标开始了移动客户端的整合和内容资源的汇聚。2019年11月20日“央视频”上线,2021年10月12日新版“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央视财经、央视体育、云听等垂直客户端改版升级。总台通过打造数据中台,改变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分散的局面,以央视新闻和央视频为双旗舰的总台“2+6+N”新媒体矩阵布局逐步形成,通过整合数据、聚
合资源,不断强化客户端建设,逐渐构建起多语种、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平台,逐步打造起适配“多语种、多平台、全媒体”的新型融合生产模式,加之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微博、、头条的总台媒体账号齐发力,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内容在新媒体端高效协同、一键触发,全媒体视角跨屏大规模传播形成合力,以重大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效果为例,在东京奥运会报道中,总台电视转播500场,在央视频客户端的新媒体赛事直播超过7000场;在北京冬奥会报道中,央视频客户端转播赛事560场,其中新媒体独播赛事130场,成为全网用户首选观看渠道,北京冬奥会相关报道累计跨平台触达628.14亿人次。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使总台的节目内容形成了以融媒体传播为主体、移动社交
传播为先导
的对内对外节目传播体系。
图
8 央视频直播技术区
图9 全媒体多平台报道
3.3 从大屏收视信息分析到人工智能赋能内容传播和用户服务
一直以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用户的收视信息,分析用户收视行为,以提高收视率。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推荐逐渐成为各新媒体平台的标配。2018 年,总台开始对“有导向”的个性化推荐服务进行研究,2021年8月推出媒体专用的“总台算法”,综合主流价值和用户收视喜好,借鉴国内外先进算法模型,以“央视频”“央视新闻”两个旗舰媒体平台为基础,分别建立面向
综合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的有导向的、自主可控的推荐算法。“总台算法”推出后,在央视频客户端影视、综艺、文史等10 多个业务板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多项指标相较算法应用前取得了50% 以上的增长,部分指标增长幅度超过300%。2022年算法在央视频平台首页投入应用,并逐步覆盖平台的各项业务,为央视频旗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提供全新动能。同时,为构建符合总台节目特征的“内容—用户”关系图谱,精准推送总台优质节目,总台也在逐步打通电视、广播、“2+6+N”新媒体矩阵和国际传
播的数据资源,统一总台用户和内容大数据库。
图10 大数据平台
这些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速度惊人,总台也在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应用的实践,依托不断丰富的大数据资源,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AI智能语音转写已经大规模应用于总台各类型内容的字幕生产,AI剪辑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报道新媒体70小时播出和冬奥精彩视频快速播发,AI智能翻译推进多语种影视译制后期制作,总台逐步建立起AI算力支撑平台,将AI能力逐步融入总台内容生产与传播全流程,赋能节目
选题、节目制作、节目评价和用户服务。
图11 智能语音转写系统
4. 创新应用 演绎全新视听感受 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2—2022年,从以春晚为代表的传统大型文艺晚
会,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庆典晚会为代表的特别节目,再到日常节目的生产制作,总台依托不断更新的媒体技术打造日益丰富的内容产品,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果。节目质量由标清向高清、继而向超高清转变,内容呈现由大屏向小屏、移动屏到“多屏”融合呈现转变,总台逐步构建起“多屏覆盖、无处不在”的用户入口,节目的类型、样态、呈现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进一步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视听需求,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创新主线宣传方式,实现了内容生产发布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里4.1 从“高进标退”到超高清制播体系建设进一步引领媒体高质量发展
从2013年节目制作域逐步停用标清节目制播系统,启用高清演播室、后期制作系统和前期采录设备,到“十三五”提出围绕规模化生产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制作播出系统的目标,总台持续发展超高清技术,强化媒体技术优势。2018年10月1日,总台4K超高清频道开播,标志着4K超高清制播技术和业务流程全面落地,在分辨率、动态范围、彩空间等方面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2019年总台联合相关单位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了我国“4K 先行、兼顾8K”的发展路线,为推动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两年,总台又陆续开播奥林匹克超高清、高清同播频道和8K超高清频道,建设“百城千屏”内容分发平台,推动8K超高清电视频道进网入户,成功实现春晚8K户外大屏呈现和“8K看奥运”目标,同时制定
《超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节目制作和交换参数值》(GY/T307-2017)、《8K超高清大屏幕系统视音频技术要求》多个4K/8K超高清标准与规范,逐步建立起超高清、高清同播技术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入了国际电联ITU推荐报告,对全球超高清电视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标志着中国已走在世界超高清电视发展的前列。
图12 总台8K
超高清频道
图13 百城千屏项目—各地8K大屏
4.2 从“电视+广播”到全媒体视角跨屏大规模传播形成合力
这十年,以春晚为代表的传统文艺晚会、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特别节目都成为创新技术成果集中展示的舞台。从搭建IP化全媒体互动演播室初步尝试春晚节目新媒体与用户交互,到2018年航拍春晚分会
场,360度3D VR多机位、多角度进行点播拍摄制作,上演“海陆空”盛宴;2021年春晚新技术频出,首次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裸眼3D技术,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采用伴随制播模式在4K超高清频道播出的同时,在上海国际传媒港融媒体影院同步直播,还在“央视频”和“央视文艺”客户端首次推出了“VR视频+三维声”直播;2022年,LED屏幕打造的720度春晚演播空间,巨幕穹顶设计使观众席与主舞台浑然一体;XR虚实融合超高清拍摄系统、由130台4K超高清摄像头构建的自由视角拍摄系统、AR和AI等技术的应用,为春晚节目呈现创造了无限可能;首次推出的“竖屏看春晚”更是实现了春晚直播新样态,
使观众可以通过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文艺客户端及
图14 2019年春晚现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