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社会学》期末论文
中国汉族婚俗的演变之婚礼服饰
【摘要】: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还创造了无数绚烂多彩的服饰艺术。从古至今,婚礼都是人生中的大礼,婚礼服饰在婚礼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从古代的凤冠霞帔到今天的婚纱礼服,婚礼服饰经历了种种精彩万分的演变。但当我们探寻华夏婚礼和婚服的源头,并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时,会发现最初婚礼服的颜是玄黑和纁红,而人们所熟悉的大红婚服实际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本文旨在追溯中国汉族婚礼服饰的源头,探寻其演变发展历程。
【关键词】:汉族,婚礼服饰,演变,凤冠霞帔,盖头,旗袍
dnf网络中断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婚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唐代杜佑有言曰“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殷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六礼之仪始备。”
华夏先民重人伦,婚礼很受重视,《礼记》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而我们现今最熟悉的汉族婚服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但其实,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作为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是玄黑和纁红,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发展到南北朝时还一度出现过白的礼服,到了宋代,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中,婚服是青的。现在我们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现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纵观华夏历史,中古汉族婚礼服制主要有三种“爵弁玄端-纯衣纁繎”,“梁
冠礼服-钗钿礼衣”以及我们熟知的“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一、周制婚礼服饰——爵弁玄端,纯衣纁繎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彩为之。《说文解字》中解释,黑而有赤者为玄;《易经》中有记载,火赤,赤与黄,即是纁。’乾为天,其玄;坤为地,其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赤,赤与黄(合),即是纁。
僭越。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同样,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正昏礼
新郎服饰(大夫级玄端):爵弁,玄端礼服,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的韠(bì),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赤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新娘服饰:正昏礼时,穿玄纯衣纁袡(纁衣缘的黑深衣)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昏礼当日,新妇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同,惟服有别,上衣下裳均为黑,取“专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带随裳,亦为
黑。另外从阴阳五行思想考虑,由于黑属阴,故而在裳下缘红边,以注入阳气而致平衡。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和平精英怎么免费领皮肤汉代深衣盛行,推测婚服也当为深衣。以玄纁二为主的基调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汉代曾采用十二种种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白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且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二、唐代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婚礼
经销商协议新郎服饰:梁冠礼服。士假绛公服亲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红婚服的起源。
公服又称“从省服”,是指在一般场合穿着但又并非燕居家中所着的日常服装。公服具有一定的礼制功能例如在婚礼中穿着,但又不及朝服(又称“具服”)所服用的场合来得正式。
公服包括冠、帻(zé)和簪导、绛纱中单、白裙衫、革带、方心、袜、鞶(pán)囊、双佩和乌皮履等。
新娘服饰:钗钿礼衣。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wā)履(同裳。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属连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的深衣。
史书记载:“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
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
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钗钿礼衣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
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批发网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王初冬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唐以后,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分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用绛红公服。
到了宋朝,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
三、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明代至近代四百年间,男子娶妻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青绿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嫁娘则用凤冠霞帔。
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
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绿,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妇则按与婿相同的品级佩戴相应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大红褶裙。
“假服”发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大红盖头;新郎通常穿青长袍,外罩黑中透红的绀马褂,戴暖帽并插赤金花饰,称金花,拜堂时身披纤
红帛,称为披红。
四、近现代婚礼服饰
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雍容华美至极,成为民间对权贵的仰慕之情,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因为这也象征着一片吉祥,讲究的就是个“红”。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衣服。20世纪20年代,西式婚
纱在中国亮相,并渐渐渗入中国的婚礼文化中。从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婚纱礼服;40年代前后成为一种风尚。
20—30年代起,由于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婚俗的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戴西式礼帽和墨镜的,而新娘有穿婚纱也有身着用白绸缎缝制的中式旗袍。
50年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婚礼服则演变为新郎穿蓝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的蓝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军装,真是“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妆”。
80年代初,国门翻开、观念改变,中国人从头审察自个的穿戴,在自我置疑的目光中,逐步认同穿戴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端在服饰上得以开释……“新浪潮”大概是这个年代呈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国际以实在的面貌呈如今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国际的潮流,被封杀多年的旗袍、婚纱、礼衣再一次唤醒了宿世的回想,旗袍、婚纱、礼衣再一次盛行。
旗袍与唐装,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大家来说一定是形象很深入的婚礼专用礼衣,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旗袍通常是运用赤,款式也是固定的几款。在如今来看,婚礼流程中运用的奇葩早现已从颜、款式上都现已丰厚起来了,关于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