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文化和传播
平凡的路 朴树麻将的文化和传播
观察日记三则麻将是一种汉族人发明的博弈游戏,牌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44张。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在古代,麻将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说麻将牌实际上是一种纸牌与骨牌的结合体。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形式之一。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本是江苏太仓的“护粮牌”。有关资料记载,古时在江苏太仓市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由于古代早已有了军备的习惯,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看管有严格的规定,存粮损耗也有严格的限定,一旦损耗超过规定就要掉脑袋。可是陈粮、湿粮都要晾晒,而谷仓中的麻雀太多,它们不但来“抢粮”,甚至还在一座座谷仓屯中修葺了自己的窝巢,生养一的下一代。慢慢的一仓粮食不见了,“变成”了一仓麻雀。
管理粮仓的官吏恨透了偷吃的麻雀,为了鼓励大家捕杀麻雀,制定了一套捕杀麻雀的奖励制度,并以竹制的筹牌记录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
著各种符号和数字,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经过时间的积累,大家手上的护粮牌多了以后就演变出一种用护粮牌来进行博弈的游戏,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使得这种牌渐渐具有娱乐作用,发展为如今的麻将。
怎么更新8.0版本麻雀牌三种基础花的名字叫做“万、条、筒”。“筒”的图案就是的横截面,“筒”即是筒,几筒则表示几支。“条”其实是一个抽象图,是谷仓的侧视图。也就是说我们站着看一个谷仓,抽象看它是一个圆柱体,再把这个圆柱体平面化,就是一个带有纹理的长方形。而那些纹理就是席子一层一层围捆、结扎出来形成的纹。所以用麻雀代替了一条,也以此提醒大家雀患严重。
“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里的“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砰”的声。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做“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儿”和“麻将”读音较近,打“麻雀儿”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十大经典英文歌曲影响力
麻将运动不仅具有独特的游戏特点,而且具有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运动,魅力及内涵丰富、底蕴悠长的东方文化特征,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麻将运动在中国广大的城乡十分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麻将运动的客观存在是当今中国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麻将运动确有其表现形式上的多元性。
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麻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价值堪称国之瑰宝;也有人深恶痛绝,认为麻将是赌博之首,其罪恶程度几与无异。麻将与赌博并没有必然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赌博消失了,麻将却在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健康地存在了许多年。今天,当有人用麻将作赌具的时候,其罪责,当不在麻将。桔生于淮南谓之桔,植于淮北谓之枳。事在人为。正因为麻将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流行很广,影响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将牌不仅在亚洲盛行,而且还流行欧美。
祝大家双节快乐
当时出口的麻将牌,牌面上往往还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国外有许多详细叙述麻将打法的书籍和研究麻将打法的杂志。日本等一些国家还有专门研究麻将牌的团体以及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麻将大赛。在欧美,把麻将视为体现东方情趣的古董,装进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来也不乏其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触角已经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开发出“麻将软件”,人坐在计算机前,按动键盘,就可以同计算机打起“雀战”,其乐无穷,已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娱乐活动。退离休的老同志,有闲暇时打上几圈,精神焕发。家庭里,逢年过节,举家团聚,打几圈麻将,也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打麻将已成为一种普及的健康的娱乐活动。
海外传播
在麻将初诞的时候,它曾被视为“国粹”、视为中国“国民性”具体而微的代表,二十世纪初期它还漂洋过海,在英美等地发展,在1930年代左右蔚为风潮,在加利福尼亚的海边,美国女人们泡在游泳池里打麻将度日。对于她们来说,这种滑溜溜的消磨时间的小玩意,交织着异国情调的浪漫,也是中国古老智慧的菁华,中国文化的象征。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麻将就从美国辗转传入欧洲,并曾短暂流行。1920年前后,美国商人
JoesphBabcock将麻将从上海介绍到了美国。他写了一本小册子,统一了英文术语的规范,取麻将的英文名为“Mah-Jong”,并拥有版权。仅就美国的盛况来看,1922年131000多副麻将抢售一空,售价高达一副500美元,而一副上好的麻将也不过100美元;1923年的销售猛增到一百五十万副,当时美国有一千五百万人玩起了麻将,其中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巴布考克将麻将带入美国后几年,麻将又被传入了欧洲,1920年代,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都兴起了麻将,甚至一些王室贵族也迷上了这项“中国国技”。
至于麻将在欧洲的发展,不得不提及“桥头堡”荷兰,这个拥有1600万人口的国家,至今还保持着原先的大部分规则。20世纪20年代,荷兰曾经成立过一个“荷兰麻将团体”的组织,不过由于对游戏规则的困惑不解,不久他就解散了。“荷兰麻将团体”没落以后,荷兰人只会在家中与亲戚朋友或是小俱乐部中玩这项游戏,而不会与其他的团体联系比赛。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家名为“第一荷兰麻将社会”的俱乐部为他们早期的比赛制定了一系列的麻将规则,而这些规则基本上是以J.P. Babcock传到西方的规则为基础的。这项荷兰当时唯一的麻将比赛被称为荷兰冠军杯。
中国人玩桥牌或是斯诺克,赢了之后说的是“我赢了”;英国人玩麻将,赢了之后说的是“I h
u-ed(我和了)”——与那些舶来的游戏相比,中国麻将的海外之路可谓原装出口,原汁原味。不但“I hu-ed”,就连“吃”、“碰”这样的习语,也原版出现在西方人的麻将桌上,它们简短有力,不需解释,在风行中与20世纪欧美文化实现了无缝对接。
日本的麻将普及,是1924年从报刊上一点一滴的介绍开始的,因此后来在《朝日新闻》的读者提问一栏中,有了“最近小说和报纸上看见的支那的麻将是什么?”的问题。然而此时的麻将游戏仅仅局限在有闲阶级中的上流家族、以及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男女学生中。麻将以高雅运动的面目出现在咖啡馆和高档餐馆中,在东京神乐坂地区的咖啡馆里,仅一套麻将就使得像广津和郎、佐佐木茂索等名士、画家、官吏们蜂拥而至。到了1925年,《朝日新闻》上连载的菊池宽小说《第二の接吻》上写到4人玩麻将的场景时,麻将已经渗透到许多人的生活中,到了昭和年代更是风靡一时,出现了许多麻将爱好者的团体。2011年11月28日至30日,200多名选手参加了首届北美麻将冠军联赛。该协会还决定,今后每年都将举行联赛。据介绍,此次大赛冠军不仅将获得2500美元奖金,还能获得次年为冠军“加冕”的特权。
指尖陀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