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对土地兼并者的称呼由豪强兼并之徒演变为田主说明民间
对土地兼并者的态度由仇视转变为认同土地兼并现象得到认可故答案为B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推动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的进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使得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更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土地所有者的看法
2. 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唐朝时,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只能用麻布本;(宋)端拱二年(989年)诏令:县镇场务诸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这说明唐宋时期
A. 强调社会地位差别
B. 纺织技术提升较慢
C. 市民阶层需求不高
D.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唐宋朝廷对庶民百姓的服装有严格限制,以防僭越,本质上就是强调社会地位的差别,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排除。材料反应的是政府的规定,而不是市民阶层的需求,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要求,而不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故排除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服饰变化·唐宋时期的服饰·反映的本质
3.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不负韶华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政府对坊郭户籍征税,这不能说明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故A错误;对坊郭户籍征税与战争无关,故B错误;坊郭户籍并非所有人口,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故C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户籍税收政策调整,故D正确。
4. 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等信息,可以看到战争后,适应了列强对原料的需求,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故选C
5. 下面是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币单位:千海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形容雨大的成语保湿乳液排行榜
时间
茶叶
生丝
其他
担数
货值
比重
担数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67—1869
1427636
32526
5604%
50273
18250
3144%
7265
清明节踏青作文6001252%
1870—1874
1635512
35153
5269%
62015
22468
3367%
9099
1364%
1875—1879
1875508
34393
48江州是什么地方.22%
73290
22295
3125%
14644
2053%
高考时间2016
A.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 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
C. 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
D.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比重较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明显,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故A排除。茶叶和生丝出口比重较大不能说明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故C排除。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D排除。
6.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根本原因是
A. 新式农具与传统耕作制度难以融合
B. 人口和耕地的增长大量消耗购买力
C. 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D. 传统观念造成农民的经营思想固化
【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耕作制度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新式农具不能适应小型生产单位的需要,导致两者结合的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农民是否选择新式农具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不是根本原因。
点睛: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自给自足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新式农具的大规模使用。
7.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
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 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我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用于农业灌溉,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所以选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公社期间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不是运动;D选项错误,我们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比较的内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8.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火车可判断是工业革命还教会人们守时表明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正确。材料未体现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A错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错误。材料表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并不代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D错误。
9.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 国内战争时期俄国物资奇缺的状况
B. 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 自然灾害挫伤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答案】D
【解析】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国家统一供应实物分配,材料中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说明农民对于国内战争结束后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示不满,故D项正确;此时国内战争(1918-1920)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农民阶级的思想觉悟,故B项错误;此时国内革命和战争都已经结束,材料现象并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故C项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