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知识全解
《爬山虎的脚》知识全解
字词点击
重点生字
读音:hǔ
结构:半包围
释义:
(1)哺乳动物,毛黄褐,有黑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
(2)勇猛、威武。
(3)古同“唬”,威吓。
(4)古同“琥”,琥珀。
组词:老虎  虎视眈眈
 占
去丽江需要多少钱读音:zhàn    zhān
结构:独体字
释义:
zhān
(1)迷信的人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
(2)姓。
zhàn
(1)据有,用强力取得。
(2)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
(3)口说,口授。
(4)估计上报。
组词:占卜  占有
 均
读音:jūn
结构:左右
释义:
(1)平,匀,引申为调和。
(2)皆,都。
(3)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4)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5)古代乐器。
(6)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组词: 均匀  平均
读音:dié
结构:上下
释义:
(1)重复,累积。
(2)摺。
(3)乐曲的重复演奏最后攻略
组词:叠被子  叠起来塑料清洗剂
 茎
读音:jīng
结构:上下
释义:
(1)植物体上生枝长叶开花的部分,有输送植物体内养料的作用,是植物的中轴。
(2)量词,指长条形的东西。
组词:茎秆
读音:bǐng
结构:左右
释义:
(1)植物的花、叶或果实与枝茎连着的部分。
(2)器物上的把儿。
(3)量词,用于有柄物。
(4)比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
(5)执掌。
(6)徐千雅何沐阳权。
(7)根本
出师表原文组词:花柄  叶柄
 多音字组词
长:zhǎng(长大、生长)        空:kōng(天空、空气)
cháng(长短、长发)          kòng(空地、空白)
占:zhàn(占领、霸占)        爪:zhuǎ(爪子)
zhān(占卜)             zhǎo(前爪、爪牙、张牙舞爪)
近义词
房顶──屋顶   舒服──舒适   均匀──好听英文名字匀称   拂过──擦过
漾起──荡起   触角──触须   痕迹──印痕   牢固──结实
休想──别想   新鲜──鲜嫩   粘──贴     萎──
引人注意──引人注目
 反义词
新鲜──陈旧   舒服──难受   弯曲──笔直   牢固──松散
 词语解释
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妙语佳句
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赏析】读读这一段,从“满是”和“占了一大片地方”你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多么茂盛
呀!它是怎么“爬”上墙,“爬”上房顶的呢?这就为下文介绍爬山虎的脚埋下了伏笔。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赏析】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动态。第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巴住墙的。第二句写出了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所以在墙上能“紧贴”写出了紧贴在墙上的原因。同时,你还能体会到作者在观察爬山虎时,不仅仔细,还很有耐心。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才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赏析】“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语段解读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解读】这两句话讲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的颜、排列和动态。颜“新绿”,看着舒服,这是从人们的感觉上写的,写出了叶子的醒目颜和勃勃生机。排列“均匀”,无重叠,无空隙,这给人从整体上留下整齐匀称的美的感受。风过之后,“漾起波纹”的动感,写出了满墙叶子的动态美。“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相关链接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