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的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国军等,2012)。国内旅游产业效应的研究侧重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如李江帆等(1999)认为测算旅游增加值有利于客观、真实地把握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李志青(2001)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引入TSA帐户对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生延超等(2009)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张梦(2006)以大九寨沟为例对旅游产业集化发展过程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魏卫等(2006)以湖北省为例对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研究,骆培聪等(2011)用SWOT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游轮旅游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贵州省特殊的省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数据获取情况及相关研究,着重从旅游经济与第三产业、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及旅游创汇三个方面对贵州旅游经济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贵州旅游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
贵州旅游业经济贡献综合评价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旅游业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迅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1年贵州全省旅游行业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方针,旅游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分别增长34.7%、31.8%。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在全国排名达到15位和19位,增幅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7位和第5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排名分别是第4位和第3位,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发展后劲。专业队伍不断增大,2009年全省持有导游IC卡的导游员达6090人。2009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分别占16.2%。据2010年中国旅游年鉴显示,2009年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23家(床位42793张),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8家、三星级118家,旅行社243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9家(有3家获赴台旅游资格)。贵州“十一五”期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8.8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从44.35万人增加到97.5万人。2001-2011年贵州省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23%,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经济贡献分析
贵州旅游业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迅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1年贵州全省旅游行业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方针,旅游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分别增长34.7%、31.8%。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在全国排名达到15位和19位,增幅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7位和第5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排名分别是第4位和第3位,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发展后劲。专业队伍不断增大,2009年全省持有导游IC卡的导游员达6090人。2009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分别占16.2%。据2010年中国旅游年鉴显示,2009年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23家(床位42793张),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8家、三星级118家,旅行社243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9家(有3家获赴台旅游资格)。贵州“十一五”期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8.8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从44.35万人增加到97.5万人。2001-2011年贵州省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23%,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经济贡献分析
1.旅游总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2001-2011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9亿元(包括外汇收入,以当年汇率折算),增长了17.74倍,年均增长率33.4%中秋祝福佳句大全。从发展阶段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见图1):在平稳增长阶段(2001-2006年),旅游总收入绝对总量不断增加,但旅游率处于波动上升阶段,2003年增长率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低谷,在2006年达到最高为54%,年均增长率36.2%。其中,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旅游增长率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在稳步发展阶段(2007-2011年),旅游收入绝对总量不断增加,但收入增长率总体处于平稳波动阶段,年均增长率30%。同期与旅游业发展最为密切的第三产业,也可分为两个基本发展阶段(见图1):在持续增长阶段(2001-2007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增长率处于持续增长阶段,2007年达到最高为33%,年均增长20.1%;在波动增长阶段(2008-2011年),主要是增长率处于波动状态,增长率有所放缓,但年均增长率仍高于持续增长阶段,平均达20.7%。但旅游收入增长率及第三产业增长率都在2009年出现低谷。用焕然一新造句
本文运用SPSS18.0版本软件对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995,显著性(双侧)检验水平为p<0.01,两者相关性极显著。对同期旅游收入增长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275,没有通过相关显
本文运用SPSS18.0版本软件对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995,显著性(双侧)检验水平为p<0.01,两者相关性极显著。对同期旅游收入增长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275,没有通过相关显
著性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般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总量不断增长,即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由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及一二产业的发展与第三产业不同步等原因,两者在增长率相关性方面存在差异,不具备稳定的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在第三产业中影响力相对不高。
2.旅游收入与GDP产值。贵州旅游总收入(包括外汇收入,以当年汇率折算)由2001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9亿元,增加17.6倍,占全省GDP比重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7.2%提高到2011年的25.1%(见图2),表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较大成效,由于旅游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隐性收入,而旅游总收入主要体现了显性收入的数量,考虑到隐性收入部分,旅游经济活动带来的收入更高,说明了旅游业收入已是贵州 GDP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显著增强。图2显示,在旅游总收入增长方面,2003年同样因非典疫情影响出现了显著低谷,在2009年出现了次低谷。本文运用SPSS18.0版本软件对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贵州省GDP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261,未通过显著性(双侧)检验水平。对同期旅游总收入与贵州省GDP产值增长率进行分析,当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491,显著性(双侧)检验水平为p<0.05时,表现出显著性。由于旅游收入中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
2.旅游收入与GDP产值。贵州旅游总收入(包括外汇收入,以当年汇率折算)由2001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29亿元,增加17.6倍,占全省GDP比重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7.2%提高到2011年的25.1%(见图2),表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较大成效,由于旅游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隐性收入,而旅游总收入主要体现了显性收入的数量,考虑到隐性收入部分,旅游经济活动带来的收入更高,说明了旅游业收入已是贵州 GDP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显著增强。图2显示,在旅游总收入增长方面,2003年同样因非典疫情影响出现了显著低谷,在2009年出现了次低谷。本文运用SPSS18.0版本软件对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贵州省GDP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261,未通过显著性(双侧)检验水平。对同期旅游总收入与贵州省GDP产值增长率进行分析,当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491,显著性(双侧)检验水平为p<0.05时,表现出显著性。由于旅游收入中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民经济发展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旅游业创汇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数。 旅游业创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国际旅游,直接从国际旅游者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得到的外汇收入(张广海等,2011)。由于旅游业是除了产品出口创汇及劳务输出等创汇活动以外最重要的创汇产业之一,因此旅游外汇收入在衡量旅游经济在宏观经济效益的贡献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表1中可以看出,贵州旅游创汇量从2001年的6873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07万美元,11年间增加了约2倍,年均增长率为18.3%。入境人次从2001年的20.6万增加到2011年的58.5万,年均增长率为23.7%。同期入境人均创汇由334.5美元下降到230.9美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了入境旅游者消费日趋理性。此外,还表明贵州当前的入境旅游主要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相关民俗文化、艺术品等旅游产品相对不完善,以上两方面共同导致了入境人均创汇的下降。其中由于2003年全国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旅游创汇收入及入境人数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期创汇增长率及入境人数增长率均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64%、-66%。但入境人均创汇反而处于最高水平,从侧面反映了2003年非典疫情造成交通等出行的不便,导致了滞留时间增加。在2009年入境旅游创汇及入境人次增长率都出现了一个低谷且出现了负增长,与图1中的旅游总收入及第三产业增长率出现了很好的吻合。
3.旅游业创汇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数。 旅游业创汇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国际旅游,直接从国际旅游者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得到的外汇收入(张广海等,2011)。由于旅游业是除了产品出口创汇及劳务输出等创汇活动以外最重要的创汇产业之一,因此旅游外汇收入在衡量旅游经济在宏观经济效益的贡献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表1中可以看出,贵州旅游创汇量从2001年的6873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07万美元,11年间增加了约2倍,年均增长率为18.3%。入境人次从2001年的20.6万增加到2011年的58.5万,年均增长率为23.7%。同期入境人均创汇由334.5美元下降到230.9美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了入境旅游者消费日趋理性。此外,还表明贵州当前的入境旅游主要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相关民俗文化、艺术品等旅游产品相对不完善,以上两方面共同导致了入境人均创汇的下降。其中由于2003年全国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旅游创汇收入及入境人数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期创汇增长率及入境人数增长率均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64%、-66%。但入境人均创汇反而处于最高水平,从侧面反映了2003年非典疫情造成交通等出行的不便,导致了滞留时间增加。在2009年入境旅游创汇及入境人次增长率都出现了一个低谷且出现了负增长,与图1中的旅游总收入及第三产业增长率出现了很好的吻合。
分析其综合原因主要是2008年贵州雪灾、汶川大地震及北京奥运会的综合影响,在时间上表现出约1年的滞后期。
促进贵州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扩大强化国内旅游市场
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我国的旅游资源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共6大类74种。 贵州旅游资源6新年祝福语句子2022大类型皆有,包括42种,占全国旅游资源74种的57.8%(蒋焕洲,2012)。但深居内陆,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及交通条件的限制,贵州旅游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临近的云南及四川两省。同时不沿海、沿边在交通方面处于劣势,严重阻碍了同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的经济交流,使客源市场受到明显限制。如2009年四川省国内旅游人数为 2.19亿次,是同期贵州国内旅游人数的2.1倍。贵州应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利用云南、四川的客源,吸引部分客源进入贵州。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旅游资源上互补,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三省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应积极合作,以西南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
促进贵州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扩大强化国内旅游市场
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我国的旅游资源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共6大类74种。 贵州旅游资源6新年祝福语句子2022大类型皆有,包括42种,占全国旅游资源74种的57.8%(蒋焕洲,2012)。但深居内陆,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及交通条件的限制,贵州旅游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临近的云南及四川两省。同时不沿海、沿边在交通方面处于劣势,严重阻碍了同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的经济交流,使客源市场受到明显限制。如2009年四川省国内旅游人数为 2.19亿次,是同期贵州国内旅游人数的2.1倍。贵州应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利用云南、四川的客源,吸引部分客源进入贵州。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旅游资源上互补,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三省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应积极合作,以西南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
源为基础,打造西南地区特有的旅游品牌形象,培育区域旅游市场。首先,在政府层面达成一系列的建设协议,取消壁垒,建立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制度。其次, 各省在对自身特资源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优势互补、互赢互促为原则,在旅游市场划分、旅游线路规划设置等方面,相互兼顾,实现宣传互动、客源互送,客源市场共享。
(二)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建设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平坝面积少,地形崎岖破碎。其中海拔1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56.1%(刘明智等,2011)。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201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329.99亿元,人均GDP16413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6.8%,居全国末位。由于财力限制,交通等基础设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十一五”末,贵州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16万km,路网密度仅为0.86km/km2,远低于中东部发达省份。同时加之交通基础建设成本高,例如相同公里数高速公路建设的平均成本比周边省市高出约50%-100%,比丘陵、平原省区高出2-2.5倍;二级公路平均成本比周边省市高出约50%-150%(苏维词等,2012),由于自身地理区位及财力的双重限制,自身财力有限。因此,必须加强投资环境的改善,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政策、项目对西部省份的支持,合理规划有选择性的重点建设一批交通要道,
(二)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建设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平坝面积少,地形崎岖破碎。其中海拔1000m以上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56.1%(刘明智等,2011)。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2011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329.99亿元,人均GDP16413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6.8%,居全国末位。由于财力限制,交通等基础设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十一五”末,贵州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16万km,路网密度仅为0.86km/km2,远低于中东部发达省份。同时加之交通基础建设成本高,例如相同公里数高速公路建设的平均成本比周边省市高出约50%-100%,比丘陵、平原省区高出2-2.5倍;二级公路平均成本比周边省市高出约50%-150%(苏维词等,2012),由于自身地理区位及财力的双重限制,自身财力有限。因此,必须加强投资环境的改善,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政策、项目对西部省份的支持,合理规划有选择性的重点建设一批交通要道,
提高贵州与周边省份的通达度。同时要注重多方面筹集资金,吸引东部发达省份的民间资本、企业资本进入,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宣传投入,细化宣传目标
(三)加强宣传投入,细化宣传目标
旅游品牌是一个区域的旅游名片,因此一个好的旅游品牌建设是获得认可的基础,对旅游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是提高旅游收入的重要保障。如山东省“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旅游项目420个,总投资额1050亿元(曾磊等,2011)。2007-2011年,山东累计完成旅游投资超过4000亿元。高投入换来的是高产出,2011年实现旅游人数4亿人次、旅游收入3736.6亿元。由于贵州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如贵州的众多旅游景区中,知名度较高的只有黄果树和龙宫,而其它那些品位较高同时也极具开发潜力的景区却鲜为人知。
因此,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方面,要注重宣传目标的细化。如贵州旅游宣传片中提到“多彩贵州”,没有突出自身特,把贵州换成别的省份名字也可行。在宣传内容上,仅是旅游资源的简单展示,目标模糊,缺乏指向性。如游客从宣传片中根本无法获知某景点的具体所在县市,旅游品牌不能深入人心,宣传效果差,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要加强宣传
因此,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方面,要注重宣传目标的细化。如贵州旅游宣传片中提到“多彩贵州”,没有突出自身特,把贵州换成别的省份名字也可行。在宣传内容上,仅是旅游资源的简单展示,目标模糊,缺乏指向性。如游客从宣传片中根本无法获知某景点的具体所在县市,旅游品牌不能深入人心,宣传效果差,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要加强宣传
投入,细化宣传目标,提高宣传效果。
(四)优化丰富旅游产品和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涉及诸多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产业部门,它们围绕旅游地旅游资源,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围绕“衣、食、吃、住、行”等方面,贵州2009年星级酒店的旅游收入客房及餐饮占到了89.5%,其他部分仅占10.6%。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增强集创新能力,发展特原生态产品,如特旅游肉类食品、高档竹木编制、高档蜡染等特产品,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间接达到了宣传旅游地品牌的目标。此外,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可以把农耕生活景象展示在景区里,参加旅游者的体验,如水车、荷塘、麦田、犁的使用等农事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质量的服务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队伍。贵州省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能力不足,可以授予旅游相关专业硕士及本科学位的相关院校只有2所。据贵阳市旅游局统计,2007年贵阳市旅游从业人数为36 91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27%,本科学历的占9.45%,大专占25.4%,高中或中专占32.98%,高中以下学历占31.90%(徐燕等,2009),作为贵州省省会的贵阳,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5.12%。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及服务质量。如
(四)优化丰富旅游产品和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涉及诸多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产业部门,它们围绕旅游地旅游资源,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围绕“衣、食、吃、住、行”等方面,贵州2009年星级酒店的旅游收入客房及餐饮占到了89.5%,其他部分仅占10.6%。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增强集创新能力,发展特原生态产品,如特旅游肉类食品、高档竹木编制、高档蜡染等特产品,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间接达到了宣传旅游地品牌的目标。此外,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可以把农耕生活景象展示在景区里,参加旅游者的体验,如水车、荷塘、麦田、犁的使用等农事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质量的服务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队伍。贵州省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能力不足,可以授予旅游相关专业硕士及本科学位的相关院校只有2所。据贵阳市旅游局统计,2007年贵阳市旅游从业人数为36 91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27%,本科学历的占9.45%,大专占25.4%,高中或中专占32.98%,高中以下学历占31.90%(徐燕等,2009),作为贵州省省会的贵阳,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5.12%。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及服务质量。如
2009年全省组织、指导培训旅游管理人员、导游、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6.12万人次,省旅游局直接组织培训22个班次,同比增加20%。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在对第三产业发展及GDP增长方面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对贵州GDP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旅游收入占贵州省GDP四分之一强。但是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不显著,旅游产品相对简单。在旅游发展水平与邻近省份存在明显差距,旅游品牌效应较弱。因此,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支持西部发展、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国家单独支持贵州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贵州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徐燕,杨利.贵州近30年气温状况的初步分析[J].贵州气象,1994,18(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在对第三产业发展及GDP增长方面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对贵州GDP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旅游收入占贵州省GDP四分之一强。但是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不显著,旅游产品相对简单。在旅游发展水平与邻近省份存在明显差距,旅游品牌效应较弱。因此,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支持西部发展、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国家单独支持贵州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贵州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徐燕,杨利.贵州近30年气温状况的初步分析[J].贵州气象,1994,18(4)
2.罗宁,徐炳南,文继芬等.贵州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贵州气象,2006,30(4)
3.曾国军,蔡建东.如何选择专业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5)
4.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度[J].旅游学刊,1999(5)
5.李志青.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01(12)
6.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
7.张梦.旅游产业集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
8.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J].经济地理,2006,26(2)
9.骆培聪,张莹莹,佘赛芬.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SWOT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
10.初中教师工作总结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10[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11.武隆旅游新华网.贵州频道.贵州“十一五”:旅游投入达160亿旅游收入快速增长.[EB/OL].(201
3.曾国军,蔡建东.如何选择专业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5)
4.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度[J].旅游学刊,1999(5)
5.李志青.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01(12)
6.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
7.张梦.旅游产业集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
8.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J].经济地理,2006,26(2)
9.骆培聪,张莹莹,佘赛芬.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SWOT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
10.初中教师工作总结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10[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11.武隆旅游新华网.贵州频道.贵州“十一五”:旅游投入达160亿旅游收入快速增长.[EB/OL].(201
1-02-17)[2013-01-13].www.xinhuanet/chinanews/2011-02/17/content_22082109.htm
12.张广海,林立军.宁夏旅游业经济效应与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13.蒋焕洲.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
14.刘明智,陈明霞,高建强等.浅析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在贵州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3)
15.苏维词,张贵平.地表起伏对区域发展成本影响浅析—以贵州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2(6)
16.曾磊,邢慧斌,段艳丽.河北省与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
17.山东省旅游信息中心.“好客山东”一年纳客四亿,成为金字招牌.[EB/OL].(2012-05-17)[2013-01-13].v/html/2012-5/2012-5-17-10-14-95109.html
18王剑,彭建.贵州、云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比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2)
12.张广海,林立军.宁夏旅游业经济效应与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13.蒋焕洲.贵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对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
14.刘明智,陈明霞,高建强等.浅析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在贵州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3)
15.苏维词,张贵平.地表起伏对区域发展成本影响浅析—以贵州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2(6)
16.曾磊,邢慧斌,段艳丽.河北省与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
17.山东省旅游信息中心.“好客山东”一年纳客四亿,成为金字招牌.[EB/OL].(2012-05-17)[2013-01-13].v/html/2012-5/2012-5-17-10-14-95109.html
18王剑,彭建.贵州、云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比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2)
19.徐燕,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岩溶,2009,28(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