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特村寨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以威宁县板底村为例
2018-11-09陆刚(1981-),男,彝族,贵州纳雍人,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文化。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
家庭装修步骤
国彝学研究中心2018年度资助项目“环韭菜坪彝族特村寨建设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XJDY1803)。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项目基金:陆  刚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阳 550004)
摘  要:近年来,民族特村寨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国内外许多民族特村寨依托民族文化开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贵州省威宁县板底村,是国家民委公布的全国少数民族特村寨之一。板底村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条件方便快捷,自然风光旖旎秀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开发民族特村寨旅游的良好条件。最近几年,板底村为民族特村寨旅游的开发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应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市场,保护和传承特文化,调动众的参与热情,努力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最高的山峰关键词:彝族;民族特村寨;文化旅游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s in the ascendant, and many villages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chieved great suc
cess in relying on ethnic culture to develop tourism. Bandi village, Weining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China announced by 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Bandi village enjoy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convenient and fast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culture, and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Bandi village has made a lot of eff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tourism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scenic spots, actively expand the market,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Yi nationality; villages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19)
01-0025-05彝族是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彝族主要居住在西部的毕节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在
国家民委先后公布的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村寨”中,贵州省少数民族特村寨数量最多,其中就包含了不少彝族特村寨。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板底村,是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村寨,这里
的彝族
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民族风情浓郁。从2013年开始,威
宁县人民政府、板底乡人民政府开始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开发板底村乡村旅游。2016年,板底村被列入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后,威宁县人民政府加大了对板底村民族特村寨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全面小康建设。板底
贵州彝族特村寨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以威宁县板底村为
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均独具特,具有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极佳条件。在贵州省努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大省的背景下,板底村以民族特村寨开发旅游,又以旅游经济促进民族特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可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
一、国内外民族特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
通过旅游开发活动,可使民族特村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民族特村寨旅游开发上,中外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在韩国,政府和民间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中促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进行了密切结合,通过建设民俗博物馆、民俗村等方式将多姿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同时通过现代观光旅游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韩国民俗博物馆每年平均接待180多万名国内外游客,不仅能使韩国民众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凝聚国民的自信心、自尊心,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位于韩国京畿道龙仁郡器兴邑甫罗里的韩国民俗村,游客可以看到朝鲜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等古代民俗,可以亲自体验手工艺品和古代食品的制作过程,亲自品尝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种古代食品,购买古代手工艺品等,生意十分兴隆。由于民俗村的原生态和复古风格,而且能了解和学习到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事项,该民俗村深受韩国国民喜爱。据统计,每年游客均超过百万人次[1]。
在地区,当地政府以建立“国家公园”
“民族文化村”等方式发展民族特村寨旅游,进而促进民族特村寨的保护和发展。
“国家公园”
“民族文化村”由专家对原住民村寨进行整体性规划,开发民族特村寨旅游。村寨内提供原住民特文化的解说,让游客了解和认知当地原住民的文化。原住民为游客提供的民族节日、歌舞文化展演、饮食住宿体验等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公园旅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台湾“垦丁‘国家公园’”
“达娜伊谷”民族文化村等旅游点采取封园、护溪、收取清洁费、入门票、收费担任向导解说等方式,不仅使自然生态得到恢复,还促进了村寨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旅游经济发展后,又以大量资金用于村寨的建设,使村寨得到较好保护[2]。
在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苗族盛会、节日、歌舞、地方特风味饮食等极为
浓郁的民族风情,挖掘苗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利用独特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村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旅游业的发展激活了市场消费,拓宽了就业门路,成为苗族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带来相关的餐饮业、旅店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业的兴旺,
增加了苗族社区民众的就业机会,村民的人均经济收入也逐年递增。黄茅坪村村民在旅游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自觉投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3]。
在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民族特村寨开发旅游最为成功的案例。近年来,雷山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旅游强县”战略,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西江千户苗寨已成为雷山县“一山两寨一线一中心”旅游开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为了进一步推动西江旅游业的发展,切实贯彻“旅游兴县”的战略部署,雷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经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打造雷山旅游文化发展的龙头。2009年7月,雷山县成立了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对景区文化产业进行了挖掘,在保护西江自然生态环境和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重点实施了“西江苗族文化抢救与保护、西江村寨建筑保护与改造、西江村寨基础设施”等四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千户苗寨的吸引力,做到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升了西江苗寨居民的生活品质[4]。据统计,2017年春节期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达25.4万人次,旅游收入2.34亿元[5]。
二、板底村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板底村北面有赫章夜郎国家森林公园,西面是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南面有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面有两个国家4A级景区——赫章阿西里西韭菜坪风景区(大韭菜坪)和钟山区韭菜坪风景区(小韭菜坪,贵州最高峰),借助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小两个韭菜坪景区的潜在客源开发旅游,板底村的旅游将大有可为。
(二)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
板底村毗邻326国道,距离326国道8公里,距离威宁县城38公里,距离毕(毕节)威(威宁)高速公
第24卷 第1期  陆  刚  贵州彝族特村寨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路妈姑、双坪出口18公里,距盐仓、板底出口28公里,距都(贵州都匀)香(云南香格里拉)高速公路威宁互通38公里;铁路方面,距内昆铁路草海站45公里;机场方面,距在建的威宁草海机场34公里,不管是公路、铁路还是将来的航空,板底村交通都较为方便。
(三)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
在板底村及周边村寨,分布着高原草场百草坪、万亩荞花、新华溶洞和绵延数十里的杜鹃林带,以高原风光为特的自然景观是板底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基础。
百草坪位于威宁县东北部,盐仓镇、板底乡、炉山镇三个乡镇交界处,核心区域位于板底乡境内。百
草坪属于典型的高原岩溶丘陵地貌和中高山灌丛草地,以岩溶低山、漏斗、石林、石墙以及外围地区面积广大的峰林(峰丛)地貌为代表。总面积约40万亩,核心面积约16万亩,海拔2400~2800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相对高差100-150米,坡度8-12度。植被覆盖度高达90%以上,草地覆盖率99%。百草坪作为天然生态牧场,天高云淡,百草丰茂,高原万亩杜鹃花、山茶花等自然花卉点缀其间,是独特的农牧观光休闲避暑游览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
和许多高寒山区的彝族一样,板底彝族同胞喜欢种植荞麦,在经济困难年代,荞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彝族同胞的主食。在过去,以荞麦为食,是辛苦和贫穷的代名词,但据现代科学证明,荞麦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微量元素,能降血脂、血压、血糖,市场上需求量极大。由是,板底乡人民政府鼓励众大量种植苦荞,规划了数千亩苦荞园,作为农业种植基地。在荞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荞花甚为壮观,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参观、创作,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观光景点。
贵州是溶洞王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全省各地地下暗河和溶洞星罗棋布,而西部地区尤甚,以织金洞为代表的溶洞景观让天下游客叹为观止。在板底乡新华村,当地村民亦发现了村中有一地下溶洞,目前已探明的里程达十公里左右, 洞中各种岩溶景观奇形怪状,美不胜收,极具开发价值。
从板底乡政府向东往本县东风镇拱桥村方向,近10公里的地方,满山生长着开大红花朵的细叶杜鹃,当地人称为映山红,彝语称为“索玛玮”,花期一月左右,每年4-5月花开时节,满山红遍,绵延十数
里,蔚为壮观。
(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板底村是典型的彝族村寨,全村588户,2389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8%。板底村彝族传统文化多姿多彩,节日节庆、歌舞艺术、非遗文化等别具一格。
节日节庆活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西南地区,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板底除了和其他彝族地区一样过火把节、彝族年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节日——赛马节,赛马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不管是火把节、彝族年还是赛马节,到时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所以,民族节日是板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基础。
板底是彝族民间歌舞的一片沃土,阿买肯(婚礼歌)、肯嗬(丧葬歌)、曲谷(情歌)等非常丰富,酒礼舞、铃铛舞、撒麻舞及根据儿歌改编的“阿西里西”舞蹈享有盛名。20世纪50年代末,彝族音乐家李永才将民间流传的彝族儿歌改编,称为“阿西里西”,并以歌曲“阿西里西”为基础编排了舞蹈,参加县、区和省里的文艺汇演,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1964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团到北京演出,板底籍演员陈荣英等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接见。民歌“阿西里西”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
“WHI世界民间音乐遗产保护范例”及首届“中国城市十佳形象主题歌”。而以“阿西里西”编排的舞蹈已成为彝族的经典舞蹈,20世纪90年代,毕节地区文化和民族部门组织编排了一套大型民族集体舞“乌蒙欢歌”,就是将“阿西里西”作为开场曲。歌舞文化是板底文化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板底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戏剧活化石——撮泰吉”是仅存于威宁板底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
“撮泰吉”在彝语中的含义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理解为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初始人。戏剧的内容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说明彝族先民对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撮泰吉”因传承久远,所表演反映的内容历史悠久,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撮泰吉”自
pc是什么80年代被学术界发现后,每年均有大量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新闻记者、摄影家前往调研和采访,一些对传统彝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也常组团前往板底参观。
三、板底村旅游开发的实践
中国奥运金牌数(一)打造民族特村寨,彰显特文化
2013年以来,板底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力推进彝族特村寨的建设。一是以毕节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对板底乡的集团帮扶为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深入推进特小城镇和民族特村寨建设,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五年来,板底乡投资400万余元修建了板底村阿西里西广场,投资2000余万元对板底村村寨进行了风貌整治;投资1487万元修建“海草赛马场”;实施集镇工商户风貌整治145户,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改观。二是充分整合中央和贵州省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和少数民族特村寨建设资金,对全村村容村貌进行民族特改造,修建了民族文化墙、彝族风情街,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制作了彝汉双语标牌,凸显了民族文化特。三是利用好威宁县针对板底村的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在板底村新建一批极具当地彝族特的彝族民居,并对原有民居进行装饰和靚化, 初步打造出一个干净、整洁、靓丽的彝族特村寨。
板底乡人民政府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彝族原生态文化保存良好的优势,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先后对“撮泰吉”
“阿西里西”
“铃铛舞”等底蕴厚重、深邃古朴的彝族文化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收集整理出版了《来自彝乡的召唤——板底民歌选编》,摄制出版了《阿西里西之声——来自彝乡板底的召唤》民族音乐专辑。同时,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教室活动,把学校作为民族文化培育、传承的主战场,重点做好“双语”教学,创办民间刺绣、歌舞、月琴、工艺品加工等业余教学班,形成民间和学校互动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的新体系。为积极向外宣传民族文化,网罗本地艺术人才成立了阿西里西艺术团,组建了本土演唱组合阿西里西组合,近年来,阿西里西组合先后参加了“星光大道”
“中国农民歌会”
“多彩贵州”
“中国民族春晚”等赛事和活动,彰显了彝族民歌的魅力。2014年,板底彝族火把节活动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直播,有力地向外界宣传了彝族特文化。
(二)实施环境优化,建设美丽乡村
板底乡人民政府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强环境绿化美化靓化治理,投入了60余万绘制了3600平米的民族风情墙体画和电线杆图案绘制;投入130余万元打造了板底村四组“四在农家·美丽
乡村”建设升级版示范点;投入60余万元购买1辆垃圾车、58个流动垃圾桶,修建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池12个、公共厕所4个。同时,成立城管执法大队,招聘保洁员18名,与农户签订1000余份“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大了“脏乱差”整治力度,使天更蓝、水更清、城镇更整洁、秩序更井然、环境更优美。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卫生环境的改善,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环境。
(三)培育特产业,助推旅游发展
为实现特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嫁接,板底乡人民政府积极发展本地特农业,规划了5000亩苦荞种植基地,近千亩万寿菊种植基地。盛夏时节,荞花与菊花竞相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既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又形成了新的旅游观光基地,既有农业效益又有旅游效益的特农业,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特农业充实了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内容,民族文化旅游业又拓宽了特农业的市场。
另外,乡政府还出资扶持了一家彝族服饰加工厂、
“彝族人家”和“芦虹山庄”两家以彝族特饮食为主营的农家乐,成功培育了两家生产彝族咂酒的个体户,生产咂酒的两户人家,每年纯利润均在10万元以上。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板底民族文化旅游业开始初显成效,除了火把节、彝族年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之外,平时也有不少散客和旅游者慕名前往。
四、板底村旅游发展方向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旅游部门和板底乡应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推介板底村的旅游资源。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毕节市内和贵州省内媒体推出介绍板底村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的专栏、专版、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二是利用好网络媒体,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与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实现链接,达到最大范围的传播。三是重视户外媒体的作用,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公交车等广告位和大屏幕发布旅游广告。
无极剑圣ap出装四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效应,建立公众平台,定期推出旅游宣传文章,同时利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进行推广。五是邀请画家、摄影家、音乐家到板底进行写生和创作,创作反映当地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书画摄影作品,推出本地的旅游宣传歌曲,以文艺宣传的方式进行旅游推介。
(二)努力拓展市场,不断增加客源
1.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是旅游客源的组织者,是游客与景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市场开拓时,应把重点放在与旅行社的合作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市场拓展初期,以吸引游客为目标,尽量让利于旅行社,通过旅行社建立起稳定的客源渠道。走上正轨后,再逐渐实现双方的共赢。
桃的拼音
2.与周边景区合作。板底周边景区较多,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可与周边景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设计“草海——百草坪——板底彝寨一日游”
“韭菜坪——百草坪——板底彝寨一日游”等旅游线路,利用知名景区的成熟平台和资源,努力搭上顺风车,发展自身的客源。
3.争取旅游部门支持。各级政府的旅游局、旅发委是旅游景区和旅游业的管理部门,对景区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板底村发展旅游,当地政府要争取旅游管理部门的支持,积极申报和承办全市、全省的旅游发展大会及乡村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既可以争取上级旅游部门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又可扩大在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尊重文化创造主体,调动众积极性
民族文化旅游,根在文化,本在民族。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当地民族,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是他们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当地民族众增收致富为终极目标,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但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中,许多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经营者都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来的投资者,多数商家都会努力促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挤压当地少数民族众的利益空间,大多数时候,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而当地居民只能分一点残羹剩饭。据调查资料显示,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当地苗族众只有40%的人从中受益,还有60%的人没有受益[6]。板底
村的文化旅游开发,应尊重当地彝族众作为民族文化创造主体的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要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根本源泉,在利益分配上要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来,让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尊重文化本真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装上了助推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的行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许多地方对民族文化随意歪曲,随便伪造。更有甚者,对民族文化进行盲目移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使文化失去其本真性,变得不伦不类,失去特。板底现在百草坪上建设的蒙古包,就是盲目移植的典型。板底村的文化旅游开发,应摒弃经济利益至上、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尊重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持文化的本真性,不歪曲,不异化,不过分包装,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立良好的生态空间,让民族文化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防止文化遗产被过度的商业化,被经济利益掏空和取代,避免文化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干枯或消失,使民族文化旅游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少数民族特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494,37,137,284.毛辰浩.雷山县春节“黄金周”旅游呈现新亮点[TB/OL].
v/xwzx/zwyw/201702/t20170203
_1617451.html.
郭晓涛.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5.
(责任编辑:赵  非)
第24卷 第1期  陆  刚  贵州彝族特村寨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1][2][3][4]
[5]
[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