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2018年版)
一、课程标识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本科专业
总 学 时
32
理论学时
32
土豆炖牛肉的做法实践学时
0
制订日期
2019年6月
制订人
王清皿
审核人
王晓琳
二、设计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特征的新课,
它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本科课程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既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教学历史逻辑思维训练,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知识。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渴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使之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2.应用性原则。改革创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参与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操,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其一是教学“重过程与重结论相结合”。传统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为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
记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本课程教学将着力扭转这一倾向。其二是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常常忽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为了学生个人的能力、智慧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其三是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新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证。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
1.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三章,中编四章,下编四章。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课后思考题(作业)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讲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讲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讲授
第三章
玫瑰之战结局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讲授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讲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讲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讲授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讲授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授
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讲授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讲授动员
第十章10台风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授
第十一章
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讲授
2.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现代以来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增强学生热爱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解决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加深对“四个选择”的认识和理解,而难点在于如何使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收到更好的实效。为此,本课程拟从以下方面入手:(1)备课时对重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设计多种教学方案,
力求讲深讲透。在学时分配上,重难点问题相应分配较多学时。(2)课前向学生发布下节课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好预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逐步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澄清认识,解除疑惑。(3)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将知识考查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五)课程内容的组织
我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关注“四业”——学业、行业、就业、创业 “四业贯通”,更注重帮助学生确立“先做人,后做事”的为人处事之道。本课程基于这个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本着突出职业性特点、倡导自主学习、了解基本理论、加强实践环节的思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厚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探索,科学设计学习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易操作。因此,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践项目都是在任务驱动下设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彻底改变了从概念、原理出发讲
授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而是按任务驱动组织,以专题研讨等方式带动学生预习和课外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珍惜历史、尊重历史的意识,从中感悟历史的魅力,汲取历史的智慧,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素质之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一)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
分子和人民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能力目标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
四、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4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6
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
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
第十一章
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6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学情分析
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涵盖全校所有系部的所有专业。
1.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经历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本门课的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教学主题的同质性,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高职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
驾驶人体检项目3.发展还不成熟,同时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需要加以引导。
4.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对参与性的教学接受程度高。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设计
龙趸鱼多媒体教室;班级授课;基本理论内容讲授。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等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交流与引导。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本门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避免纯理论的灌输,避免说教式讲课,而是调整讲学角度,以平等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有针对性的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这个方法主要运用于理论阐述部分。利用图片、结构示意图等方式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简练、概括后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部分的讲解打好基础。
2)案例分析法:先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方法关键在于搞好案例采集与组织。要注意五点,即教育性、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
(3)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或者结合老师提供的具体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阅读,再经过同学们分小组研讨、体悟以及最后上台陈述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知识,进而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其中,角扮演是我们在情景模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