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贬义彩的“女”部字 (12)
二、带褒义彩的“女”部字 (13)
三、中性“女”部字 (15)
四、褒贬参半的“女”部字 (17)
第四章“女”部字中的性别歧视 (21)
第一节从形义角度看“女”部字的性别歧视 (21)
一、带贬义彩的“女”部字 (21)
二、中性“女”部字 (25)
第二节从语义分布角度看“女”部字的性别歧视 (28)
一、带褒义彩的“女”部字 (28)
二、褒贬参半的“女”部字 (32)
第三节小结 (34)
第五章“女”部字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37)
第一节社会历史原因 (37)
一、男女角的社会分工 (37)
二、“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 (38)
三、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39)
第二节语言文字原因 (40)
一、汉字的属性与构造 (40)
关于执行力的文章二、汉字的孳乳与分化 (41)
结语 (43)
参考文献 (45)
古代神话故事有哪些致谢 (47)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9)
IV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性别歧视,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话题。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国外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颇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探讨语言性别歧视到底是否存在的研究。这类研究屡见不鲜,而且通常以英语为题材,语言学家们通过全面而充分的研究,肯定了英语中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第二个方面是语言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性别歧视。对于该问题的答案,学界莫衷一是,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持语言性别歧视“决定论”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性别歧视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认为语言本身固有的性别歧视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另一派立足于“功能语言观”,认为性别歧视不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在使用过程中才被带上了性别歧视,而且还强化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本文的
美白食物有哪些观点是,语言本身是不存在什么性别歧视的,但是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的使用者也具有社会性,他们自身承载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判断赋予语言隐含的或者说附加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汉字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男女之间的关系,自古便有“男女有别”之说,该词出自《礼记·郊特牲》:“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①由此可见,“礼”产生于“男女有别”之后,没有“男女有别”也就没有人类文明。礼讲求的是一种规范,规范是建立在约束之上的,然而这种约束并不是对男女双方平等的约束,而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对女性的身心所进行的种种限制,使得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和所有物。《仪礼·丧服》中说道:“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40.
1
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②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七出之条”,触犯任何一条,丈夫都可以随意休妻,而妻子却在任何情况下哪怕是遇人不淑、遭受折磨都不能
主动离弃丈夫。类似的史料数不胜数,凡此种种,都证明了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切切实实存在过,并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延续了数千年。
我们认为,只要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过或始终都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就一定会透过语言这面镜子反射出来。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因此,凡是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现象都能从文字中到蛛丝马迹。换言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块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细加玩味,就能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意识。由此,我们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字中,尤其是在与女性联系紧密的“女”部字中一定是有迹可循的。
第二节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女”部字的研究屡见不鲜,我们在中国知网以“女部字”、“女旁字”、“女旁汉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到200余篇学术文献。除去综述类文献,其他的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女性世界与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和文化视阈下的“女”部字教学研究这四个方面。
一、女性世界与女性文化
这类研究一般是同时涵盖若干个层面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全面呈现与女性相关的古代文化。余沁阳(2014)《浅谈“女”部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从“女”部汉字的字形结构研究入手,窥探女性文化关照及
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蒋成成(2012)《<;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根据语义场理论对《说文解字》中的“女”部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通过分析阐释了“女”部字中蕴含的古代审美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以及婚姻习俗的变迁。苏庆红(2008)、王燕(2007)、高海英(2007)、叶映(2004)、孙汝建(2001)、石孙云(2001)、郝志伦(1999)等人都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全面的探讨,他们都对“女”部字从语义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从而全面呈现其中所蕴含的姓氏、婚姻、社会地位等各种与女性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
②蒲坚.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一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79.
2
二、女性的社会地位
这类研究所占比重很大,一般都是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过程。陶昭昭(2013)《汉字与汉文化——论女旁字与女性命运的尊卑变化》通过对“女”部字的产生和变化的考察,表明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不同时期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郑萍(2012)《从“女”旁字窥视古代女性地位的嬗变》从字形和字义两个层面探究了“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女性文化观念,并以此来揭示古代母权与父权的斗争以及女性地位的衰落。此外,邓明(2004)、王琳琳,陈兴伟(2000)、谭学纯(1998)也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过程。肖东平,彭雪红(2007)、汤亚平(2003)从不同角度
论证了妇女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卑下的事实;戴红亮(2001)《“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通过“姓氏”、“婚姻”和“容貌谨性”类“女”部字语义的考察,否定了大众认为的“早期妇女地位较高”这一结论。
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
这类研究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女”部字背后所蕴含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观念。汪宇平(2014)、朱午静,刘慧(2008)、刁晏斌(1990)对“女”部字做出感情彩上的分类,然后分别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性别歧视文化;蒋安(2009)
十月一高速免费几天>科尼赛尔《从女旁汉字看男女两性关系》通过对大量“女”部字字形和字义的分析,揭示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徐丽华(2008)《“女”部汉字里的性别歧视》从“女”部字的造字结构以及意义褒贬挖掘出“女”部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并透过这些现象出汉语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周士璋(2000)《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女”部字进行剖析,揭示了汉字的创造发展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内在联系,论证了古代歧视女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其中,刁晏斌(1990)是唯一一篇立足《康熙字典》研究“女”部字的文献,但是作者在数据统计方面存在误差,而且分析过于简略,不足以全面呈现其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四、文化视阈下的“女”部字教学研究
这类与教学相关的“女”部字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篇硕士学位论文中:申晓珊(2014)《对外汉语“女”旁形声字表意性研究及教学策略》从《HSK汉字大纲》中的“女”部形声字中选
3
取了50个目标字,分析了它们的表意功能,并通过系统的调查问卷分析,最后提出了比较实用的教学策略;陈文唐(2014)《女字旁汉字文化内涵及对越女字旁汉字教学研究》以《汉语大词典》中955个“女”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女”部字字形和字义的考察为我们全面呈现了中国古代时期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演变,以及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之上以问卷调查形式出越南学生学习“女”部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对其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陈飞(2013)《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技巧——以女部字为例》通过对比中日常用“女”部汉字而总结归纳出适用于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三节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构建一个完整的《康熙字典》“女”部字意义体系
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女”部字的研究,几乎95%以上的文献都是以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两百多个“女”部字为研究焦点,基于相同的研究范围,各家研究的模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因此,本文另辟新径,以中国古代字典史上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为研究范围,从中整理出796个“女”部字,数量上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部字典收录的“女”部字。这796个“女”部字涉及到与古代女性相关的方方面面,相比于之前的《说文》、《玉篇》等,研究范围更为完整、全面,因而有利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体系。
经常的反义词是什么2.专注探讨“女”部字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关于“女”部字,前人的研究多是对《说文解字》或者《汉语大字典》中的“女”部字进行一系列的文化阐释,主题繁多,包括: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婚姻制度、女性审美、女性价值、姓氏来源、母系遗存、性别歧视等等。其中,很少有人纯粹以“性别歧视”为单一主题而着重进行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阐释别的文化意蕴时附带阐述性别歧视,而且很多都是定性思辨的多,统计分析的少,即便有统计归纳也不全面。因此,本文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弥补这项“空白”,明确主题和中心,穷尽式统计《康熙字典》中的“女”部字,专注探讨其中“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问题。
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