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话题
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对外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
韩松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
一、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像二十世纪以来那些世界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样,改革开放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值得全人类纪念。
(一)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活动中,中央外宣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责。对于媒体而言,要站在国家立场,以世界的视角,来做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对外宣传。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安徽二本大学排名
第一,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对外讲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为十九大提出的中国“两步走”战略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这是为了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尤其是,西方出现了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崛起怀有新的疑虑,需要我们化解。
第三,这是为了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0年来,中国发生很大变化,与世界产生很多交往,不少国家关注中国,有的甚至学习中国,需要进一步分享信息。
(二)重大的新闻价值
对于外宣机构而讲,改革开放是具有新闻性的大事。实际上,不仅媒体,我们的各个方面在对外交往中,也要针对受众,多讲新鲜事,才能引起兴趣。所谓新闻,就是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许多重大变化,比如:
第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崛起,10亿以上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
第二,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外关系、东西方关系发生剧变。互动中产生很多新闻,比如中美贸易磋商成为世界级新闻,也是四十年的发展带来的。
第三,改变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所谓的全球化是从航海大发现开始的,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开始的,但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文科女生最吃香的专业应该说,讲清了这些,就是讲清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世界意义。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在指挥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时说:改革开放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身,同
时也影响了世界发展的局势,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走向。长期以来被世界广泛认同的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现在正是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那些希望独立发展又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所以它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日益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二、对外宣介什么
我们既要总结过去,还要释解当下,更要回答未来。要以我为主,同时针对海外关切,作出回应。既要准确全面反映,也要重点突出,内外有别。我觉得需要特别对外宣介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一个贫困的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从开启改革开放,到习近平把改革开放推向全面深入,把中国带向发展的新境界,体现的都是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要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故事。我们党能做到这个,最重要的是因为它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没有自己的私利。同时它向全世界学习,融入经济全球化。要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讲清中国独特的政治道路和政治体制,这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
第二,由富到强的中国会不会称霸世界?世界对中国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虑始终没有消散,守成大国对于新兴大国一直怀有戒心,近来,“中国霸权论”更是时有可闻。我们要对外解释改革
开放的初衷和目的——它首先是要解决中国的生存发展问题,改变中国自战争以来的积弱积贫,使得中国不被开除“球籍”,
重点话题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进而实现中国梦。它是要造福13亿人民,使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改革开放探索的是一条非殖民非侵略而实现国家发展繁荣的道路。
第三,改革开放对世界会带来了什么影响?10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40年的每一个阶段,中国都在贡献于人类。外资进入,市场开放,走出去,请进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提供质优价廉产品,书写人类历史上最恢宏的脱贫篇章,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现代化启示,“一带一路”给世界创造的机会,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等等,都是可以理直气壮对外说的。豪华汽车品牌
第四,中国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改革开放40年,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摆脱的是旧的苏联模式。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海南自贸区到雄安新区,从金融业到制造业,中国连续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加上市场空间巨大,中国经济仍将继续被看好,也将继续做全球经济的引擎,为世界注入信心。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中国的市场开放是基于自主选择,外界指称中国限制外资、竖立
准入壁垒等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五,改革开放是否全方位推进?外界有人认为,40年来,中国主要推进了经济改革,而政治改革却相对缺乏。我们要对外说明,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除了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民主法治,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全面恢复。我们实现了基层直选,多次,建立起法律体系,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反腐倡廉,并推进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领域的改革。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善治”模式。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破解人类社会治理难题是一个重大探索。
第六,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外界一些人仍然习惯性地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进行指责,对人权状况提出批评。我们不仅要对外讲发展权和生存权得到解决,还要讲人民获得了更多的权利,比如休息、旅行、迁徙的权利,还有更多的参与政治、发表意见、进行决策、监督政府的权利。有专家认为,中国经过40年发展,创造出一种集体与个人、传统与现代、权利与自由、法治与道德、民主与集中、权威与多元相结合的社会结构,这是不同于西方的。较之“”时期,中国人获得的自由程度也是空前的。
第七,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中国的文化开放度,是40年前“八个样板戏时代”不
能相比的。看看从世界各地翻译进口的大量图书,大量的原创电影以及各种娱乐节目和游戏,都很惊人。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西方社会,同时它与中国现实国情、与现代化的进程是一致的。中国也不准备向海外输出意识形态,也不会把它作为与外国发展关系的先决条件。
第八,生态环境方面的情况如何?40年来最大的变化可能发生在中国的山川河流和大地天空。好的空气、水和土地是中国人民自身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关切。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了全球生态链的一部分,它消耗大量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碳,而中国人也已经成了南北极最大旅游客源,等等。这些意味着什么,中国正在作出什么承诺和改变?
通过这些报道和介绍,我们要描绘一幅未来中国的图像。到2035年,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能被世界接受吗?中国人自己和世界对此有什么期待……西方对中国的未来有一种“不确定说”。但我们认为,中国的轨迹总体上看是可以预期的,它将给世界带来确定性。
三、怎样讲
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不同,有了更多的对外传播手段,除了主流外宣渠道,还可以应用社交媒体、外媒、智库等。但是,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内容仍然最为重要。我们要
自然而然,而不是铺天盖地地运动式宣传。另外,外界也接受不了那么多的信息。对外宣传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还要按照对外传播的规律,不能强加于人。
(一)突出新闻性
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大事发生,不时占据头条,这都会使我们设计好了的传播打折扣。所以宣传要具有新闻性,要应事应时而变。
第一,结合重大节点和事件。比如纪念活动、两会、几个主场外交、领导人出访和国内考察、几个自贸区的建设,藉此来传播关于改革开放与世界关系的新闻。
重点话题
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第二,结合权威信息发布。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等都会有改革开放的最新信息发布。比如,最近降低了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我们就要把它放到40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来解读。
石家庄旅游第三,结合日常生活的变化,寻“不寻常”。笔者想到改革开放第五年,新华社有个对外稿,讲“中国
农民的时间观念变了”,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我们最近采访北京的一些展览会,从花卉的变化,从饮酒的变化等,也写出了改革开放40年的新闻。
(二)寓道理于事实
对外宣传要摆事实,而不是一味论战。
第一,要客观。不能夸大,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说上天”,什么都是我们如何如何“厉害”,这样效果会恰得其反。
第二,要典型。选取的人和事,要能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我们新华社对外部接下来准备采访报道一些40年来叱咤风云的改革人物,以及那些与世界有关联的“第一”,如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
第三,要形象。用很多的概念,用很大的词汇,这不是外宣的表达手法。抽象写中国人由富到强,不如写中国人的钱包发生了什么样的革命、40年中有多少日用品进入了博物馆、街头广告标语如何浓缩了时代变迁,等等。这样尽量让报道形象起来。
(三)注重表达方式
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用专业化的手法。
第一,角度可以小些,滴水见太阳。中国的变化很大,每一件事都可做文章,比如《时代》周刊今年4月有一篇报道,写的是云南的咖啡种植故事。文章讲中国从茶叶消费大国成了咖啡消费大国,引起了世界产业链的变化。
第二,更多的人情味。多写人,写人的梦想,用感人的故事打动人。过去40年,是一个个普通人为梦想而奋斗的历程,这能引起世界各地人的共鸣。
第三,两面说理。既讲成就,也要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讲我们的弱点,承认我们做得不足的地方。尤其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在这方面我们讲的太少了。
责编:谭震
「短讯」
新时代“一带一路”外译成果发布会暨研讨会在沪召开
6月8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发布会暨“加强新时代‘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外文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上海市
发改委、上海市商务委、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党政部门、学界、企业、出版机构的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上海如何发挥好“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跨国公司如何参与“一带一路”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工作评价会议发布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讲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邹磊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英文版最新成果。2018年5月,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书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首部在国外主流出版机构发行的英译版“一带一路”著作,其中文原著(2015年2月出版)则是全球首部关于“一带一路”的学术专著,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反响。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话语阐释既有越来越多的共识,同时也由于观察视角、参与程度、位置角等不同,产生了对内与对外、官方与学者、国内与国外三种话语鸿沟。“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仍需我们在对外工作中付出巨大努力,包括如何寻各自利益的交集、如何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和规划、如何管控彼此分歧、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等。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亟需大国学术作为坚实支撑。
来源:光明网
>与朱元思书译文翻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