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的试验研究板告
情人节快乐说说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的试验研究板告
安贞里三小课题组 田昱琦(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紧迫性。当前,培养和开发国民的创造力,已成为强国之策。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少儿时期恰是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培养创造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早在八十年代初,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颖超同志也向青少年发出“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号召。从那时起,一些学校便开始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问题,但大都集中在中学,较多的是在开设创造学选修课方面进行探讨。
  我校则于1992年开始开展创造教育的研究。在八五期间,完成了创造性教学对小学生创造力影响的课题实验,在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学科创造性教学方面,虽然也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缺少学科创造思维训练的教材,以及对学科创造思维发展的评价工具;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个性品质方面还未进行系统的研究。针对上述状况,我校于九五期间便集中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这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陶文中老师负责的九五市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及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之一。
此项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
  (1)探索部分学科创造性教学的有效方法:
  (雾霾和雾的区别2)编写与北京市语文、数学课本相适应的创造思维训练活动教材
  (3)编制语文、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测试工具;
  (4)编制语文、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
  (5)探索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小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方法。
  通过学科创造思维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一、三年级学生参加语文、数学实验。同年级的两个班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另一个则作为对比班;一年级为实验1组,三年级为实验2组。实验1组在语文、数学双科进行实验;而实验2组只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被试在招生时是根据居住区域、男女生适当搭配组合而成,因此同年级学生的智力状况、思维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语文、数学前测,其成绩亦无显著差异。而其他学科则在实验年级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方法的选择:
  一、三年级均采取实验班与对比班同质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而其他年级和学科则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
  2.实验条件的控制:
  (1)实验班与对比班都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规定的学习科目,使用相同的教材,总课时也完全相同。
  (2)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教师水平相当。
  3.实验因子:
  (1)语文、数学教学配合使用自绢创造思维洲练的活动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2)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和教法方法进行教学。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
  (-)准备阶段(19969月一19979月)
  1.选择并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
  2.培训实验教师。为保证实验研究科学性和规范性,实验教师除参加市课题组陶文中老师组织的培训外,还系统地学习了创造学的有关理论、科研方法和常用统计学的知识,以此进一步提高研究的能力。
  3.制定研究计划。
  4.编写语文、数学两科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活动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师吗
  5.进行实验的前测。
  (二)实验实施阶段(19979——20001月)
  1.开展对创造性教学摸式的研究
  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能够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能力。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即创造性意识、创造性个性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技能等。这些因素是一个相互渗透相对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创造活动中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其中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我们通常把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进性作为衡量创造性思维的指标。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产物的个数;变通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方向的变换次数或发散产物的类别次;独创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产物中的新异成分量(一般以5%以内为独创);精进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方向的变换次数或发散产物的类别个数中的准确个数。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就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们不能不看到,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阻碍甚至扼杀儿童的创造性。毫无疑问,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就必须有效地改革现行教学的陈旧模式,积极探索全新的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为此,本课题研究就采用了市课题组总结出的集体教学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多年来语文、数学学科开展创造性教学的经验,构建了我校语文、数学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如图1、图2所示:
               图一 语文创造性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示意图)
     
                     
  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创没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自主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在建构新知识的体验中,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品质的发展。
2 数学创造性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结构示意图)
  同样,上述这个教学结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尝试和体验,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组织并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尝试和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进而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提高能力。
  2.对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要进行学科创造性教学,教师就必须在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在完成各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适于创造思维训练的因素,采取多采多姿的教法,韧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其主要做法是: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深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因素,将创造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在完成《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想象训练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从下述几方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如:
  利用课文中的概括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使之具体化。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给课文续结尾,想象故事的结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给课文交换结尾。根据课文内容从多角度展开想象换成新的结尾,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展开想象,使学生加深对句子含义和课文中心思想的埋解。 发挥想象力写短文。
  让学生给课文选配适当的音乐或画想象画。
  ②联想训练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或现象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一些事物或现象、从而产生新设想的心理活动。联想能力越强,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以此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如:
  字联想,即让学生写出或说出同部首字、同音字、同韵字、含有相同部分的字等。字联想之后,再要求他们进行分类,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又进行聚合思维的训练。
  词联想,其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练习、组词练习、成语接龙、看一个词写出联想到的词等练习。要求学生写得越多越好,以此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迢性和独特性。 比较练习。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创造性想象、联想的结果,进行这项训练,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造句练习,即将几个有一字联系的或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这项训练亦可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反映课文中心思想之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想与之相近、相似或相反的事物。
  ③比较训练
  比较是认识事物通常采用的方法。我们注重在发散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中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列举出来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从中瞒选佳的可行方案,以此培养他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精进性。如: 选择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替代后,再进行比较。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比较练习。
  ④假设训练
  假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方法,它可以摆脱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开拓新的思路,力求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因而可根据课文的已知情况,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推测在这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⑤列举训练
  即以列举的方式将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把熟悉的事物的细节列举出来,通过联想产生更多的新设想,再进行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法。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想能的不断发展。
  ⑥解决问题训练
  即提出无法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的问题,迫使学生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获得解决。例如在《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捞铁牛》《红的报春花》等课文的教学中,就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其它方法,鼓励创新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而且还有助学生逐步树立创造的意识。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展开的,也是紧密结合字、词、句、篇的语言文字训练进行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力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甲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在数学创造性教学实验中,我们主要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索过程发现规律,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主要方法有:
  ①创设情境训练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那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此,我们便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例如在“一步应用题”复习课中,就可让学生根据全部条件或部分条件自编应用题。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充分挖掘已有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编出许多类型的一步应用题,甚至两步应用题,从中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②尝试探究训练法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在新授课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尝试、从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出定律和法则。例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统计表来反映全班学生喜欢参加的各种活动的人数。学生就会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各式各样的统计图。在尝试的基础上再经过讨论,总结出绘制统计图表的常用方法。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
  ③规律解题训练法
  即引导学生在学过的习题中出相同或相近的解法,然后总结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乘数是11入深圳户口积分的乘法时,就可在已学过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引导学生总结其解题的一般规律,并出示乘数是11”的计算题12* ll”、23* ll”“34* 11”、56* ll”、75* 11”,让学生进行计算,得出的积分别是132”、253”、374”“616”、825”。然后再提出问题:被乘数的十位与个位与积有什么关系?乘数是11”的乘法又有什么规律?通过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被乘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与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同,积的一位个位上等于破乘数的个位与一位上的数字之和(如被乘人力一位和个位数字之和大于10,则在积的百位上加1,剩下的数就是十位上的数)。出这个规律,也就掌握了乘数是11”、22”、33”……等计算题的计算技巧。这样,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④列举理解训练法
  即通过例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字、性质:定律的理解。如在教学“8”的认识时便可提出这样的问题:8”像什么?哪些事物可以用8表示?学生会回8像绳子、像蛇、像脚印,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伎加深学生对8的写法和含义的理解,而且通过形象记忆,思维也更加开阔了。
  ⑤课后激疑训练法
  即在教学某节知识后,当学生认为已没有问题之时,教师则提出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便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2*14=?16*l3=?应该怎样计算?以此激发学生进·步探究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学习兴趣。
  ⑥打破定势训练法
  一般来说,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两种水平,一种是模仿性地解决问题,而另一种则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经常向学生提出要用多种方法解答,方法越多越好的要求,以此鼓励学生探求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3)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劳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我们认为,劳动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符合时代需要和生活需要的劳动知识,训练劳动技能,而且还应紧密结合各种劳动项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引导其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①拓展思路,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凉拌黄瓜》、《做鹦子》《搭个小花架》等教材时,要求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介绍的方法、材料、工艺外,还可以采用其它什么方法、材料和工艺。
  ②启迪智慧,动手创造
  例如在教学《雨具的使用》《拖地》《做个擦玻璃器》等课时,让学生对现有用具提出缺点,进而开启自己的智慧,大胆提出如何改进设计思想,并动手制作出新型的用具。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创造个性,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培养的探索
  几年来,我校除了通过学科教学探讨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还注重探讨小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其主要方法是: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未知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的关注、好奇和多疑,由此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驱动力。“好奇——探索——解疑(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强调,教师应善于创造有关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养成乐于探索新事物、新方法的良好习惯。
  (2)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自信心对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一分重要。只有敢想、敢说、敢做,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才能有所创新。因此,我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质疑习惯养成的训练和讨论、辩论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盲从他人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3)陶冶坚毅的品格
  一个人在为达到预期目标的行动中,要具有不怕失败和挫折,敢于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的勇气,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名人轶事,这些人物坚韧不拔的瓤;敢于面对挑战和敢冒成硷的精神*陶冶学生品质的极好的素材。因此,我们锋调教师事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具备了持之贞恒、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数学、自然等学科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鼓励学生挑战难题,本怕失败;跟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总结阶段(20001月-7月)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即:
  1.进行实验后测;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学生语文创造思维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课题组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语文创造思维能力做了前测和后测。经统计后,对创造思维综合能力中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神进性做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其结果如下(见表1):
项目
班级
后测横向比较
发展幅度(纵向)比较
平均分
X
标准差
S

Z
发展幅度
Z
Z值差
实验1
49.21
15.29
5.34
P<0.01
12.59
1.62
对比1
42.97
15.7
10.97
实验2
66.77
27.34
11.80
P<0.01
4.99
3.87
对比2
35.77
13
1.12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在实验前,两个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但经过三年的实验,从表1的统计数据即可看到,后测显示出实验班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对比班高出很多,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创造思维综合能力提高的幅度大大超过对比班(实验1=162P001;实验2=387P001)。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排除严重相关因素对基础知识过分依赖的因素,实验效果非常突出。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实验前实验班的学年期终数学考试成绩与对比班对照,无显著差异。两个班学生数学基础相当。但经过三年来创造性教学实验后,经测试,实验班学生在数学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了对比班,差异非常显著(见表2);
  对前后测的结果进行纵向对比,还可看到,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幅度,也明显大于对比班(见表3):
mike前女友
项目
班级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创造思维综合能力
(总成绩)
X
S
Z
X
S
Z
X
S
Z
X
S
Z
实验1 n=38
47.03
11.97
2.8

P<0.01
15.58
5.3
5.05
P<0.01
3.5
2.24
3.05
P<0.01
65.47
17.74
9.96
P<0.01
对比1 n=37
30.65
8.74
10.68
2.73
2.16
1.53
43.32
10.74
  对前后测的结果进行纵向对比,还可看出,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幅度,也明显大于对比班(见表3):
项目
班级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创造思维综合能力
(总成绩)
Z
Z值差
Z
Z值差
Z
Z值差
Z
Z值差
实验1
17.098
3.878
8.532
1.585
4.244
1.495
13.788
1.51
对比1
13.22
6.947
2.749
12.278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到,创造性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养成。我们只要精心设计并科学有效地运用创造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意识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那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个性品质的养成。
  六、尚待探讨的问题
  我校承担的“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研究与实验”“九五”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其主要是:
  1.教师的教育观念、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的教师。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成为今后有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2.要实施创新教育,现行课程和教材都需要做较大的改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这一问题也需认真加以探讨。
  总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将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为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的实施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韩德田主编:《创造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4.在寿强编著:《创造学基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5.亚历斯·奥斯本:(美)《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鹭江出版社出板
  6.陶文中:《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第2
  (注)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有:田昱琦、郭欣、孙雅清、段晓斌、吕强、,马辉、宋雪梅、张勇、姜、付凤红、王丽、丁思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