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既有传播性,又具有稳定性。文化的传播性决定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必然交流,从而使文化系统获得新的动力。而文化的稳定性又必然对外来文化进行自在的选择处理,以保持本土文化的特性。在诸多国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本是典型的一例。日本的岛国地形以及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文化所特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极强的吸收性,而海洋的这种相对隔绝性也是日本文化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孕育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也是世界范围内罕见的兼容性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中,其文化的模仿性与政治的附庸性十分显著,而在我看来,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矛盾统一性,即吸收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二是具有全面性,涉及领域范围广;三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改变向主动吸收变化的过程,吸收的内容也由表面向本质转变。
文化是民族性格的反映。并不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日本民族早已养成了向外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许多学者对日本文化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日本古代文化为“唐化”(中国化) 、近代文化为“欧化”(西洋化) 、现代文化为“美化”(美国化)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极强的吸收性与包容性,然而,这种概括并不完全准
确,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能说明日本文化演进的过程,但是它却忽略或淡化了日本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史,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集合体。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得到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首先,汉字和汉籍的传入是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契机。美国的哈佛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人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字、词汇、艺术和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都来源于中国,中国是他们的希腊、罗马。”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公元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汉字和汉籍儒典的传入,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文化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同时也为当时日本民族吸收儒学和佛教思想提供了契机。
其次,日本对中国儒学思想和典章制度的汲取。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时代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到了江户时代,
日本朱子学成为官学。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证学的传入,日本又相继形成了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达到了日本儒学的全盛期。有的日本学者说,日本儒学史“可以看作是带有相应变形而压缩地重复了”的中国儒学史。盛唐时期是日本吸收唐朝文化的高潮。“唐风弥漫奈良城”,日本开始大规模、广范围、酣畅淋漓地引进中国文化。据考证:遣唐使共派出12次,每次最多时800人,最少也有300人,中国先进的价值观念及政治体制,均由浅入深地被日本民族吸收。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日本国民的道德生活极深,自从圣德太子执政时期奖励儒学以来,上有所好,下必尤甚,历经唐初的武德、贞观时期,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孝德天皇在位时师范唐高祖及太宗亲幸国子学释尊,并效仿唐制,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主张“孝为百行之先”。平安朝初期的文化继承了奈良时代学习唐代文化的遗风,汉文学特盛,约历时一个世纪之久,被称为“贞观文化时代”。
再者,日本对中国文学、史学、艺术及科技文化的吸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佛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这种痕迹从科技文化及文学艺术中可窥见一斑。据相当数量的日本学者考证,水稻种植技术是从中国经朝鲜半岛南部传到日本九州的。在文学方面,犹如怎么造句《怀风藻》和《万叶集》分别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汉诗集和歌集,被称为奈良文学的双璧。《怀风藻》汇诗180首,诗风明显受六朝和初唐的影响。有日本“
诗经”之称的《万叶集》在文艺思想上也受到中国南朝所编《昭明文选》的影响。在艺术方面,日本水墨画是在唐代水墨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陶艺方面,日本人借鉴“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形成了以白、绿、褐为主调的“奈良三彩”。总之,日本的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及饮食、服饰、建筑等无不受唐朝的影响。16世纪中叶基督教文明便在日本扎根了。1542年,葡萄牙人最先到达日本,之后西方各国商人、传教士纷纷抵日,对日本进行圣经加洋炮的渗透。基督教文明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价值观念,特别是其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于一直在等级制度下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到1582年日本已建成教堂200余座,信徒达15万人以上世界遗产有哪些; 17世纪初,信徒已达70万人。日本与西方文化更直接的接触出现在18世纪。1714—1735年间,日本推行“享保改革”,开始向荷兰学习西医学、天文学、植物学、兵学等,并把这些西方文化称为“兰学”或“蛮学”。1840年,中国在战争中惨败,天朝大国竟败在狄夷小国之手,日本朝野上下为之震惊。1853年,美国叩关,西方蒸汽船不仅造成武力的威胁,也带来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制度,被推至十字路口的日本民族以其敏锐的“转向性”在震惊好奇之余,意识到西方文化不可抗拒的先进性。于是,经过开国攘夷的争论,一大批有识之士先开文明之风,积极投入到西学的热潮之中,明治天皇也声称“求知于世界”,“实行前所未有的变革”。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置产
兴业”三大政策,用政府行为鼓励西化。1882年,天皇派伊藤博文首相赴德国和奥地利考察,基于这次考察,日本确立了“以普鲁士为第一”建立近代天皇制国家的方针。1884年日本仿效西方采用内阁制, 1887 年颁布《文官任用令》,通过考试任用官吏。从国家体制上看,日本仿效西方政治体制,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建立了一种以天皇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引进科学技术方面,大量雇请英、法、美、德等外国教师和技术人员,最多时达3000余人,在短短的20年间很快培养出本国人才,达到了技术上的自立。同时向欧美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在文学方面,随着“西风东渐”,西方文学思潮也大量涌入日本。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相继统领明治文艺领地。大正时代的“私小说”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坛对“既西方的、又日本的”“和洋结合”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探索。“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也是日本文化与西洋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总之,着眼于探识西方科学知识的“兰学”的兴起以及后来“洋才和魂”口号的提出,加之明治政府推行的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为借鉴的富国强兵政策,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夜就拥有了一批熟悉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保证了明治政府在经济近代化和技术西方化的道路上目标明确、坚定信念,从而启动了日本迈向现代化工业的步伐。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明治时代已露端倪参考文献自动生成,但较之西欧要小得多。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置于外国征服者的统治之下。
美国占领当局认为,军国主义的基础是封建的东西,只要将其消除,使日本成为完全的民主主义国家,军国主义就无法生存,于是明治以来日本所走过的道路都被视为封建的东西走在回家的路上作文,扬言要以美国式的西方文化对此进行改革。“美国出于深入敌国领土的打算,制订了严厉苛刻的计划,然后进驻日本。但并未能出现令人担心的骚乱状况。”“虽然不认为占领军一切都是正确的,但一般来说,日本人承认美国和英国拥有卓越的文化。”在此情况下,美国文化滔滔涌入。美国占领军在日本强制推行改革,不仅在政治上革除了日本的天皇制,实行政治民主化,而且在经济上大量引入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如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从美国引进统计质量管理理论,结合日本的特点,强调人的精神作用,重视发挥体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从1960年代起,美国戴明博士所传授的“戴明循环管理法”与日本独特的企业传统和劳资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所谓“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三大支柱与科学的质量管理相结合的日本特管理方式,又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总之,二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受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不仅实用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经济模式、科学技术涌入日本,就连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也全方位占领日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日本从一个二战后千疮百孔的战败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七夕搞笑又伤感的说说,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观日本对外
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可以说这个国家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书写自己民族的篇章的。没有渊源久远的对外域文化的敏感和喜好,没有对外域文化兼容并蓄的日本文化性格放不下想又怕,日本的现代经济列车就不可能如此地风驰电掣。对日本文化的考察,固然可以发现在其原生文化母体上嫁接着诸多外来文化的活体,即日本文化的杂交特性,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日本文化是在外化和异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混合文化”,但是,日本文化从未丧失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换言之,当外域文化纷至沓来的时候,日本文化并没有迷失自己的本性,这主要应归结于日本对其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日本的民族文化对外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极强的驯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总能把移植进来的外域文化加以甄别、取舍,使之按照日本的意愿开花、结果。同时,日本社会的文化肌体有着很强的抗体,足以使之对外域文化的病毒产生免疫力。但不管是日本文化对外域文化非凡的驯化能力,还是其自身强大的抗病毒能力,归结起来,都有赖于其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保持。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