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1.名词作状语
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类型 |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1)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与工具春雨是什么颜的.译为“像……一样”“在……”“用……”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2)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
(3)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
2.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类型 |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1)名+名(代) |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命名 |
(2)能愿动词+名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
(3)副词+名 | 左右欲刃相如 刃:杀 |
(4)名+补语(介宾补语) | 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驻军 |
3.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规律总结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使……成为边境 | |
(2)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 |
(3)越国以鄙远鄙:把……作为疆界 | (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翻译方法:①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 ②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
(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 友:以……为友 | |
1.动词用作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规律总结 |
(1)追亡逐北 亡:逃亡者 |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 入:收入的东西 | |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 |
2.动词的使动和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示例情侣游戏名字(解释加点的词语) | 规律总结 |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 | |
(2)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 |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 |
(4)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哀叹 | |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类型 |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1)形容词用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端午节留言缺少的东西 |
(2)形容词做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 ①贤毕至贤:贤能的人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 |
(3)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做中心语.活用为名词 | 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 难: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类型 |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1)能愿动词+形容词 |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2)形容词+名(代)词 |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
(3)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 |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语) | 规律总结 |
(1)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 |
(2)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 | |
(3)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 |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 | |
校园修真小说(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以……为羞(觉得……羞耻) | |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 |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类型 | 示例 |
“……者……也”句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
“者”“者也”句 |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
“也”字句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无标志句 |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
“为”字句 | 视频旋转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
“是”字句 |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译文:
(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
解析:(1)“楚俗信巫不信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自三代以来为然”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2)“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参考答案:(1)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2)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巫师太晚了。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
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类型 | 示例 |
“于”字句: 谓语+于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
“见”字句: 见+谓语、 见+谓语+于 |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受”字句: 受+谓语+于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为”字句: 为+动词 |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
“为……所” “为所”句 |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被”字句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无标志句 (意念被动句) |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并序》)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
[针对训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