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原因、对策分析研究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原因、对策分析研究
                              曹亘明       
摘要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受限于就业之困、代表之困、流动之困、法制之困和体制之困,而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的正常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缓解当前日益增长的流动人口与其自身发展的矛盾。
 
关键词  不管发生什么别放开我的手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需求  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体。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众多制造业、 服务业工作都是由这个体完成的。这些本应当获得更好生活的人们,却因为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挂钩,使得他们的权益得不到良好的保障。虽然国家和地方对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正在逐渐消除,但长期计划经济体自制面膜纸
制下所形成的观念、 政策、 制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流徙入城的农民到城市后却由于受到“ 名亡实存” 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的阻碍而无法融入城市,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体。[1]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些城市流动人口除工作之外,过着近似流浪汉的生活,吃睡尽在街头,更别谈融入城市。笔者希望能通过此次分析,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1、社会保障理论之于中国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一词来源于英文的“Social Security, 首次为官方使用见于美国 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案》。迄今为止 , 各国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给“社会保障”下的定义不下十几种 , 概括地讲 , 它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 , 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 , 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需要的制度。[2]梁静茹崇拜歌词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说、仁爱互助说到马恩的社会保障理论,再到西方经典社会保障学说,例如费边主义关于公共福利的主张、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报告书》
科目二考哪些项目等等,都无一不表现出对社会保障服务的关注。这不仅体现着世间普遍的平等正义原则,也是影响一个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但是,这些社会保障理论对于中国的流动人口意味着什么呢?这些社会保障理论的对象是年老的、伤残的、疾病的、不可抗逆因素下受到伤害的、低额工资以及失业等处于弱势中的人们,而我国的流动人口大多是年壮的、健康的、愿意从事正常职业的。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去解决流动人口的各种问题,是片面的,难以从根本上奏效。
中国流动人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城市中,至少他们应被看做是生来平等的,他们的付出应得到相应的认可。如果仅从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为流动人口提供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初次分配他们已经落后太多。他们在初次分配中面临着众多困境,而这些困境总是反复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同伴的身上,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之困
  1)就业之困。城市人口若不就业 ,就没有生活来源,而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却有土地保障,他们随时可返回农村 ,因此政府把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看得更迫切,而没有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的意识,缺乏长远的、战略的眼光。[3]这样一来,劳务市场变得混乱,流动人口就业得不到重视,又急于就业,不法厂家诱惑流动人口承担最苦最累工资最低的工作。经调查,流动人员因其劳动权益维护能力差,对劳动保障政策知晓程度低,约三成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偏长。有的老板甚至故意拖欠不发工资,欺负外来员工。离开了所依赖的收入,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多种因素的促使下就会走上歧途。
  2)代表之困。流动人口有了问题该谁,很多流动人口自身的教育水平还不够,他们却有很多问题还不明白,需要人去解读与引导。但流动人口由于其流 动性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来代表他们的利益,一旦利益受损,只有离开所在单位,并重新谋职。即使没有自己的代表,流动人口也应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基本权益。而这一切,不仅需要暂住地的保障,也要原籍地给予其一定培训。
  3)流动之困。对于那些不停流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流动人口来说,重要的是收入,而不是社会保障。政府对这些流动性强的人也难以给予社会保障服务,因此给其他流动人口带来不便。即使是在一个县或市的范围内,也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暂时失业或者频繁变动工作,使社会保障部门面对烦琐的手续而疲于应付, 管理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个体和体差异都很大,也较难于施行统一的保障模式。
  4)法制之困。“国家的全部权力为人权而存在,法律中的全部规范围绕人权而展开。所有立法 ,检测其效力高低最终以人权规范为尺度。”[4]人权的保障和实现是现代政治国家存在的唯一正当理由。《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相继出台,可以说从法理上解决了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样的问题,这些法律还是建立在社会再分配的基础上,有其局限性。目前看来,其影响力也是微弱的。对法律的解读是否能让大众有直观的了解,当地政府的具体执行又是怎样,成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之法制之困。
  5)体制之困。这种障碍主要来自建国初期为适应当时的工业化路线而配套出台的一系列城乡分割的社会制度。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城乡一体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正在逐步淡化和缩小。但是以户籍制度 劳动用工制度等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局面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当前的许多社会权利都是以公民的户籍为享受依据。农民工已成了介于农民和工人 市民 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 因为从职业上看 农民工不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 三产业的工人 但从户籍上看 他们仍然是农民 因为他们的户口仍留在农村 由此可见 城市里的农民工首先是一个职业与身份 户籍关系 不一致的体 正是这种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 导致他们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基本被排斥在打工所在地的社会体
房贷首付制之外,尤其是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也无法
获得。
3、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路径探索
中国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这需要党和政府下定决心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置于关键地位。笔者从与流动人口有密切联系的六点内容探索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建设路径。
第一,做好宣传工作,普及社会保障知识,增强流动人口参保意识。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工并不知道社会保障服务这回事。当我们问及是否办理社保卡(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卡(IC卡)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劳动保障局在什么地方,尽管他们来这里已经多年。针对这一情况,社保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深入流动人口多的地方,进行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这样的活动应定期举行,为流动人口提供便利的咨询服务。
第二,探索建立地区间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服务。流动人口的城市转移,给当地对其社会保障带来不便,如果较发达的几个地区能达成统一,加上国家的支持,能在一大片区域类形成社会保障体系,那么就可以解决因流动带来的系列问题,并能促进农民工体的合理流动。
第三,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流动人口工资与工作时间等保障问题。嘉庆监督检查,查处违法招收流动人口的企业,对流动人口管理不善的企业单位要予以批评指正,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依法办理。
第四,完善社会保险和必要的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援制度。要在流动人口中构建起工伤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对于流动性人口的失业问题, 主要通过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福利来进行解决以保证流动性人口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水平。
第五,改革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建立新小区,在硬件上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这是我们当前满足进城农民工基本住房需求,促进其城市融入的可行之策。不过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必将使廉租房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矛盾更加突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制度创新来解决。[5]
第六,改革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严重分离,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极作用已显而易见,它造成了城乡严重不平等非主流经典句子,使农业滞后,农民收入低下,并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传统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必将被一元的居民社会所替代。 农民工 这个概念必将成为过去时。
四、结论
逐步构建适合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必然要进行的选择。不论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是从社会保障理论来看,都要从流动人口的需求出发,把握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困境,从诸多方面去考虑、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解决好农民工的生存生活放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兄弟妹,他们的进步正是中国的富强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