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业务
6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内涵其实就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平衡乡村发展和自然、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主动地关注和优化乡村的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乡村面貌,保持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本文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系列实践项目为例,从现状分析、理论解读、策略研究等方面,探讨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和科学方法。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现状和问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地理位置上相
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
al Aesthetics—Taking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of Ma'anshan Village in Changchun City as an Example
■文/刘艾鑫
摘 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美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导向。本文把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美学在实际项目中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健康审美品位、审美能力的同时,把乡村景观各要素统筹协调,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为建设美丽东北、打造美丽乡村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美学;马鞍山村
my heart will go on歌词
邻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基础良好,具有独特的“白山黑水”的地理特征。因此,东北地区对我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东北广大乡村地区在自然优势、地缘优势的基础上也积极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自然生态基底破坏
东北乡村地区在土地资源占有量和肥沃程度上相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优势,因此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呈现粗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导致普遍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缺失
东北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悠久,有非常大的发掘潜力。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差异性的重要标志,是贯穿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精神内核。就东北地区乡村发展现状来看,地域特文化大多被忽视,或者基本雷同,缺乏区域差异性和文化传承价值。
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列举植物传播种子方法东北乡村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农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是产品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因地制宜,农产品与其他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具有很大的雷同性。以第一产业为主,缺乏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撑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缺少整体细致的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生态美学概念解读
生态美学属于生态学和美学的重要组成和深层表现,它是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全新审视。在这个概念中,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美学的主张并不是单纯的对自然的保护,更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主张人、自然、社会之间平衡、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全面的自然生态意识,推进社
65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9 No.08 2021
会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审美能力,从而使人获得幸福的生活感受。生态美学理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与价值,可以概括归纳为三个方面。
拓展文化品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态的文化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美学的研究与生态文化又有着密切关系。生态美学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的审美状态。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品格建设的深层拓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人们通过生态美学视域来观察文化层面,会更加自觉地追求绿和谐之美。
丰富美学品位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丰富和指导乡村建设的美学品位。摆脱模式化的乡村建设样板,以自然之美为基础,发掘和展示乡村的特殊属性,融合自然景观和人造规划,形成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运转。注重将乡情美景融入现代农村生活,营造家园感,建设农业的发展之美、乡村居民的安居乐业之美、乡村人居环境之美。
提升民生品质
生态美学中人和自然都是发展的主体,民生品质的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态美学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此前提下,生态环境的优化、民生品质的提升将会形成和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生态美学视域下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生态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审美状态,同时也强调地域、民族、社会等要素和美
学的联系。在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生态要素、景观要素和人文要素要保持在一个高水准状态,将生态美学教育融入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境界的提高中,这对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按美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延续发展活力
东北地区原有自然景观的生态特征、经济属性、社会文化属性、自然遗产价值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要以保护乡村原有地域生态景观为前提,合理有效地利用景观资源进行东北地区独具特的乡村建设。
用美的理念发掘乡土历史,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乡村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当地居民的劳动结晶,东北地区乡村建设应注重乡村特文化的保留、恢复、营造和传承,在乡村建设规划中应充分利用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要素。具有地域特和文化传承性的乡土环境营造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重要内容。
以美的要求发展特产业,实现多元模式
发展东北地区特农业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具有地方特的农田景观生态格局和优势产业发展园区。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格局,将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传承乡俗文化,提升乡村美学品质,实现多元发展模式。
生态美学视域下长春市(九台区)
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地处长春市、吉林市之间,区位交通优越,是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公路、长吉北线公路、长图铁路途经之地,在地
理空间上是长吉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拥有1160万人口,具有近郊休闲游和康养旅居的区位优势。
2016年,马鞍山村所在的九台区获批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区域自然生态良好,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6%,素有都市“绿肺”“天然生态氧吧”之称。九台区传统文化底蕴雄厚,农耕文化、萨满文化、剪纸文化、鹰猎文化等源远流长,马鞍山更有孝子山的传说。2019年,九台区还完成了区域市政污水主干线的铺设。从自然生态、文旅现状和配套设施三个方面来看,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文化、生态、经济”三方面共同携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乡村振兴目标。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红文化传承地域文化是地域性特征的重要组成和灵魂,发掘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导向和支撑。以马鞍山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当地的乡村红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发掘乡村红文化基础,着力塑造和宣传,是乡村整体规划的重要纽带和节点。马鞍山村“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提供了平台,对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有着重要意义。2020年6月,随着马鞍山村史馆的投入使用,马鞍山村和九台区历史变迁、改革精神和乡
村振兴的成果得以全景式展现。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生态产业发展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面貌是
业务66
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吸引力的主要来源。马鞍山村以自然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为背景,以生态保护和延续为基础,发展景观经济。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三产融合示范区相关政策,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马鞍山及周边区域特资源,以弘扬农耕、孝道等传统文化为支点,以林下经济、康养旅游、教育拓展等产业为支撑,构建文旅康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三生”共赢。
马鞍山村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打造3A级景区。乡村旅游规划以“一心、一廊、四区”为空间整体布局,“一心”指综合服务中心,“一廊”指沿小南河两侧打造休闲景观廊道,“四区”分为乡村度假区、原乡生活区、农事体验区和科普教育区,将村落特、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和亲子体验相融合共同营造特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人居环境改造
人是乡村的主体,人居环境是乡村地域性的重要特征,美丽乡村建设以“宜居”为前提。改善和整治乡
村人居环境的现状,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是乡村活力的重要来源和基础。马鞍山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坚持以人为本、保留乡村特和景观资源可持续的原则,结合现状与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性、生态性、游憩性等综合要求,对不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增设必要的活动场地、设计标识和公共基础设施,发挥“徒步旅行驿站”的资源优势,充分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改造设计挖掘乡村地域特,突出自然景观和乡土风味。尊重乡村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文化
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等地方文
化。延续文化脉络,突出地方特,
营造具有差异性的乡土景观,展现乡
村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将设计与乡
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开辟公共景观游
憩空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
条件。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乡村
建设评价
从2016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的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在过
去的几年里发生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
变化,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
效益、生态效益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
的建设成果。2017年,马鞍山村摘掉
了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村里的贫
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达
12500元。2020年,马鞍山村各农家
乐、民宿已累计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
次。扶贫项目农家乐统一出租,将收
益用于贫困户分红,每年每户贫困户
可收益项目分红900余元。
2020年6月9日,马鞍山村入选
吉林省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
单。2020年8月26日,马鞍山村入选
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0年9月9日,马鞍山村被农业农村
部办公厅公布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
乡村。2020年11月,马鞍山村被评为
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司法
部、民政部将马鞍山村纳入第八批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中。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
表彰大会上,马鞍山村荣获全国脱贫
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生态美学视域下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乡村
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对东北地区美丽
乡村建设的特发掘和整体规划具有
竹石的诗意
一定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
结语
运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美丽乡村
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美丽乡
村建设实质是建立乡村自然环境、人
居生活、经济生产相互支撑的生命系
统,通过对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自然
景观、人文景观和产业景观的规划和
探讨,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生
活、生产之间的整体关联,这种整体
性的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途径。
本文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
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提供了生
态美学视域下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
的可行性模式和路径,通过生态美学
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设计,实现了
具有地方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的
结合,是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
太原名吃
型范例。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
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蜂蜜的用处
2017.宝岛眼镜镜框
[2]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曾森. 基于“三生”共赢理念的乡村景
观规划设计研究[D]. 南昌: 江西农业大
学, 201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