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东北游旅游的优秀文学作品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林海雪原。异国情调。
这是多年来我对哈尔滨的想像。
台上盆尺寸要去哈尔滨了,有朋友劝我,大冷的天,为什么不换个时间。可我认为,对哈尔滨来说,冰雪是它的本质,严冬才是它的盛世,夏天恐怕倒没什么特了。
四级分值分配专利宣告无效火车驶进哈尔滨站,车上温暖如春,外面早已是一片银妆素裹,赶紧把好几年没穿过的羽绒服武装在身。即使这样,走在哈尔滨的土地上仍觉得寒气逼人,呼出的气随即变成了白。
说起来,哈尔滨的前身只是十九世纪末沙俄修中东铁路时在松花江边设立的一个小站,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站,很快发展成为集工业、商阜为一体的新兴城市,前后共有33个国家的16万人在这里居住。尤其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贵族和商人避难来到哈尔滨,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异国的文化特和浪漫的都市情怀,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称谓就是由此而来的。
外国人终于走了,但他们的建筑却永远留在了这个城市。车行在哈尔滨的街道上,你会不断
在松树后、楼间看到各种风格的教堂,在这众多的教堂之中,尤以圣·索菲亚教堂最具代表性。此教堂原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伫立在广场中央,古朴典雅,凝重大方,俗称“帐篷顶洋葱头”。许多年间,这所不大的教堂居然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令人慨叹不已。
集异国建筑艺术大成的则是声名显赫的中央大街。当地有个说法,“如果说哈尔滨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中央大街就是她戴的那枚光彩熠熠的胸针”。各式各样的建筑沿街道两边排列开去,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拜占庭式的,富丽堂皇的楼阁,精雕细琢的外观,世界建筑史上几百年形成的风格和流派,在这几百米的长街上竞相展现,幢幢堪称建筑艺术的精品。地上则是俄国人铺设的方石,宛如俄式面包,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磨砺,石面现已变得光滑净亮,昭示着那个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条著名的步行街上行走,感觉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欣赏大街,欣赏楼宇,欣赏行人,尽情饱餐无边的风景。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如丝带般绕城而过,养育着这里的子民。冬日的松花江,基调纯白,滴水成冰,让我立刻想起余秋雨在北欧冰岛天寒地冻的照片。河中央,两岸旁,滑冰撬,乘冰帆,溜冰,滑雪,打冰爬犁,哈尔滨人的运动方式丰富多彩。最有地域特点的
要数冬泳了,砸开厚厚的坚冰,露出一片令人胆寒的水域,在众多羽绒服的围观之中,本土的勇敢者们身着泳衣鱼跃而下,酣然畅游,看
岸上的人们瞠目结舌、不寒而颤。
在哈尔滨这样的北方冰城,最寒冷的季节,是最火热的季节;最洁白的季节,也是最绚烂的季节。松花江边,太阳岛上,哈尔滨人用大自然的白馈赠,用非一日之寒的松花江原冰,塑造了一座座童话的王国,一个个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楼台殿宇,花柱雕梁,风车,铁塔,帆船,冰雕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长城,教堂,蒙古包,雪雕惟妙惟肖、美伦美涣。到了晚上,华灯齐放,流光溢彩,亦真亦幻,人熙熙攘攘,充斥着狂欢般的激情,构成了夜幕下哈尔滨的新景观。
哈尔滨人的性格是那么刚直、豪爽,哈尔滨人的生活是那么快乐、浪漫,他们对朋友最真诚的款待就是大碗喝啤酒,那感觉只一个字:爽!这种独特性格和生活不仅根源于北方民族的本性,也吸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上世纪初的多国移民,在带来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50年代,大量援华苏联专家来到哈尔滨,又把异国情调再次传给了这座城市的年轻居民,和他们共同生活在周末舞会、微型纯电动汽车哪款好
伏特加、大列巴、啤酒、香肠、《卡秋沙》等诗歌般的生活中。哈尔滨的女人大多美丽、自强,像敬一丹、刘璐、陈红、孙悦、陈露,把哈尔滨人的情怀挥洒到了祖国各地;哈尔滨的男人大都大气、多才,像金铁林、李双江、黄宏、孔令辉、李敖、赵文卓,把哈尔滨男士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夜晚摊开着像是一只巨大的手掌、沉思是雪的淡淡的蓝……红的手帕在雪地上一闪而逝”。在离开的火车上,我想起了哈尔滨诗人张曙光的诗句。
康美之恋温柔、大气,冰冷、热情,美丽、粗犷,这就是哈尔滨,这就是哈尔滨的气质和灵魂。
>抽的拼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