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
幼儿教师演讲稿提要: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虽然由于一些原因使人们对这一事实有所怀疑,但是它确实是一个观测事实,是可信的。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发生停止,更没有发生逆转。人类活动是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一些学术争论和质疑,不应该影响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现今,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或者是气候问题。大家更把它看成是一种非传统因素的国家安全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外交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以及公众的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的责任,还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我们各自的力量。
“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这个内容。
一、介绍几个重要的概念
(一)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熟知的。就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这个时间尺度内发生的气象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处都在发生的雷雨、大风、冰雹、台风等等,都是天气现象。
气候和天气相比,从我们专业角度来说,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尺度不一样。“气候”至少要在30天以上,就是月、季、年、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或者是更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天气状况。
这两个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尺度。30天以下就叫天气,30天以上叫气候。气候是用温度和降水来表征,也就是“冷、暖、干、湿”这样四个基本特征来表征一个地区或者一段时间平均的气候状况。
(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比如就温度来说,温度整体偏低了或者是升高了。这种变化表示气候平均状况整体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形式表述的气候变化,我们可能不太好理解。在我们气象专业上有个名词叫气候离差值,就是指目前的气候状况偏离正常的那个状态。气候离差值增大,表示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加明显。这种与气候离差值变化相关的气候变化是气候变化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比如说气候的忽干忽湿,或者是忽冷忽热等等。
实际上自然界发生的气候变化,往往是两种不同特点的气候变化的叠加或者是同时出现。就目前情况而言,一方面气候整体变暖了,但是同时比较冷的或者是比较暖的这种异常的事件发生都在增加。当然相比较而言,热的事件或者是破纪录的热事件发生的要多一些,但是并不是说冷的事件就一定不发生。比如2008年初,中国南方多个省区在春节前后发生了低温雨水冰冻灾害。这个冷的事件应该说不是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直接引起的,但是和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第二种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也就是在气候整体变暖的背景下,不是说冷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当然它发生的次数比以前要偏少一些。
二、气候变化的表现及影响
(一)气候变化的表现
我们现在有大量的观测证据证明,目前的气候的确发生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下面给大家一些观测的事实。
我们利用树木年轮取样,对过去1300年以来的气候特征进行了恢复重建。虽然在过去1300年变化并不一致,但是总体的一个特征是,在过去的100年或者过去的50年时间里,温度变化比过去1300年的任何时期都要高一些。也就是目前的现代暖期是过去1300年里最暖的一段时间。
所谓地表温度,在陆地上是用气象站百叶箱里面的温度表观测的气温。在海洋上用的是海洋表面海水的温度,把两个拼起来叫全球的地表平均温度。
从1880年以来,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一个明显的温度上升或者是气候变暖的现象。虽然期间有一段时间全球地表温度没有继续上升,甚至出现了下降,但是我们从100多年以来的总体变化来看,还是可以明显看到一个温度升高和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从20世纪以来的这100多年的变化看,全球的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7厘米。北半球积雪面积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退缩。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30年北半球积雪面积的退缩尤为明显。这三个变化放在一起,表示
气候变暖不仅仅表现为全球地表温度的升高上。在地球上或者是整个气候系统不同的圈层,都有大量的直接的观测证据,揭示了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
还有一些观测的事实,比如非洲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从1930年到2001年,几乎全部融化光了。还有像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冻土活动层的变薄。另外全球20条主要的冰川出现了明显的退缩,像玻利维亚冰川及滑雪场在2004年以后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我们人类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负面的影响要多于或者大于正面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对我们不同的经济部门,比如说对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等等的不良影响。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比如说刚才谈到的一些冰川、积雪和冻土明显退缩的例子。当然
对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行,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运转也是有着严重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也给这些地区带来了直接的威胁。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受损。另外,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工业、旅游等等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或者是不利的影响。
1、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所谓极端气候事件,大家可以理解为多少年一遇的一种天气或气候现象,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气象灾害。比如说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等等。
下面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在大部分陆地地区,强降水发生的频率明显地上升。所谓强降水发生的频率,指的是发生大雨、暴雨或者是特大暴雨在总降水日数里面的次数。从数据统计显示,这个频率明显增加。意思就是说不下雨则罢,一旦下雨就容易发生大雨、暴雨、特大暴雨,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些次生或者衍生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干旱的发生是另一大类极端气候事件。从全球来看,主要是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干旱更频繁,更持续,更严重。
此外和“热的事件”相联系的表现还有“热昼或热夜”。白天温度比较高,我们叫热昼。晚上温度高,叫热夜。另外还有高温、热浪等等事件的频繁发生。强
台风发生的频率在过去的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加大。按照强度可以把它分成五级或者是五类。相对较强的四、五两类如果放在一起,在总的台风数中所占的比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不到20%增加到了本世纪初的35%以上。
2、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产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包括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都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或者是负面的影响。
对粮食安全来说,气候变化使未来的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不稳定性明显地增大。也就是在气候温度升高的背景下,高温、干旱和洪涝的发生将更为明显和频繁。因此,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的不利影响。同时,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投资也会进一步的增大。
对水资源安全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比如靠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径流量在春季、夏季明显增大,特别是在春季的最大流量发生的时间提前,可能会发生一些春季的洪涝事件。未来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格局失衡的情况可能会愈加突出。可能干旱的地方会变得更为干旱,而容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有可能洪涝发生的次数会更多,强度会更大。
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说对海岸带的影响。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会使得沿海地区的人民居住和经济发展都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以天津为例,据说两年以后整个天津的GDP大概有70%都会集中在
滨海新区。但是滨海新区的海防,就是“对海平面上升的提防”设计的标准,现在看起来还是不够高。如果因为海平面平均高度的上升,再加上比较强的天文大潮,再遇到一些像高海水的情况,几种不利的因素如果叠加在一起的话,会对滨海新区的安全影响非常大。类似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在过去大家可能关注的并不够,而且在人类文明早期也没有这个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气候变化对海岸线,特别是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其实也是很明显的。近年来,因高温热浪的袭击使致死人数不断增加。比如在欧洲的西部,据统计2003年那一年因为高温热浪,有35000人死亡。除此以外,一些传染病,比如像疟疾、登革热、虫霉病等等由于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更容易传播。此外,因旱灾、水灾、暴风雨等极端气候事件所导致的致死率、伤残率、传染病发病率等等都有可能发生明显地增加。
气候变化的其他影响还有很多,比如说对冰冻圈的影响。以温度升高为例,特别是在北极地区,温度升级是全球平均数的两倍,温度升高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北极海滨面积明显地退缩。1978年以来,北极夏季海滨面积平均每10年减少7.4%。这种情况下有一个有利的影响,就是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前是在海滨之下,是不可能开发的,比如说油、气资源。现在海滨
面积大为退缩以后,使得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家从媒体上也可以看到,最近环北极地区的一些国家,围绕北极地区的主权争夺也变得愈加明显和激烈,原因就在于此。
还有一个有利的影响。以前在北冰洋有一个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是不能进行商业运输的,商船不可能在北极地区走。现在由于海滨面积的减少,使得北冰洋航道开发成为可能。前不久,有消息报道,在几艘破冰船的保护下,第一艘航船已经通过了北极,就是说东北航道已经开通了。通过新航道的开发,使得运输的成本大为减少。这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个有利影响。
因此,一般认为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或者是气候问题。大家把它认为是一种非传统因素的国家安全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外交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它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以及公众的高度重视。
三、对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现有认识及争论
(一)对气候变化的预测
酷狗怎么截歌根据对未来人类社会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系列假设,再利用气候系统模式,我们可以预测未来10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气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总体上来说,未来100年的地表温度有可能升高1.1到6.4度。这里面我想强调一下,在专业上我们不把它认为是一种预测,而认为是一种假设。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100年温室气体会排放多少,所以我们就做了一系列的假设。假如未来10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下,100年以后的温度升高会相对比较小。如果人类继续沿着高排放的路径发展的话,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的升高,可能幅度比较大。但是从总体来说,温度变化低也不会
低于1.1度,因为气候系统有比较长或者比较大的惯性,所以这种暖化的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高也不会高于6.4度。当然这个并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温度怎么变,很可能跟这个不太一样。
未来在气候继续变暖这样一个背景下,高温热浪、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很可能会持续上升。台风、飓风的风速会更大、更强,破坏力更为严重。
(二)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之中的国家,气候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音乐学院排名1、我国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的表现
在过去的100多年以来,我们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升温现象。从数据上来说,100年里温度升高了1.1度,比全球平均升温0.74度的幅度要稍微高一些。1951年以来,我们国家有了比较系统的仪器观测。从数据上看,2007年是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升高排名最高的一年。2009年是排在第四名的最暖年份。从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其变化特征是北方地区的增温最为明显。降水变化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如果我们以105度东经为界,105度东经以西的广大西部地区,在过去50年里降水是以增加为主的,平均来说增加了15%到50%。我们国家的东部,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南涝北旱。淮河及
其以南地区过去50年平均降水增加5%到10%。与此同时,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发生了明显地减少,平均减少10%到30%。我们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能够明显感受到,在过去几十年里降水减少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对北部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极端事件的增加跟全球的变化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首先,夏季的高温热浪发生明显增多。数据显示,今年以前全国平均温度在35度以上的日数,2006年是最多的一年。而今年的高温热浪发生的次数,已经超过了2006年,又一个新的纪录被打破了。另外,区域性干旱频繁发生。从1951年以来,区域性干旱发生比较明显的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华北和东北南部的降水减少,干旱趋势非常明显。华北地区在过去的20多年里面,有8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这样的“旱”发生强度之强,频率之频繁,损失之大,是1986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地区在过去50年里干旱发生的也比较明显,是我国的西南地区。最近发生的一次,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年的3月份,发生的秋、冬、春三季的联旱。这次特大严重干旱,据统计有将近700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2、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洪涝的发生,对农作物的生产安全、粮食安全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国内学者估算,由于不稳定性所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大概会使粮食减产5%到10%。
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进一步增大。由于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的增加,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大。
3、气候变化给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自制美白面膜排行榜
根据国家海洋公报,过去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09米。这个变化的幅度是比全球平均数还要更高一些。如果加上高的潮位,比如说风暴潮等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会对我
们沿海地区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4、未来100年中国气候变化预测
我们认为未来100年中国的气候还会继续向着“暖”的方向变化。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全国的地表气温有可能会升高1.2到2.0度。到本世纪末,温度有可能升高2.2到4.2度。降水的变化以略增加为主,未来北方的降水总量增加幅度比南方要大,而南方的大雨日数增加会比较明显。
极端气候事件,在继续变暖的情况下会更多、更频繁。主要是高温热浪、干旱、强降水和台风。与“冷”相关的事件,比如说寒潮、霜冻等等这些现象可能会减少。
(三)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的争论
目前,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疑惑和争论。这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都产生了一些影响。下面我把几个关键核心问题做一点解释。
1、近百年以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否真实
首先要明确,过去100年温度升高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事实。因为前面已经举了一些例子可以证明,无论是全球的还是中国的,这种温度升高的趋势是肯定的。而且全球变暖所引起的气候系统的各个圈层的显著变化,比如说积雪、冰川、冻土、海滨等等的变化,已经被众多的国际研究机构发布的大量的观测数据所证实。因此,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和气候变化科学界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一种客观事实,毋庸置疑。
通过一些研究数据可以看到:在100多年的变化中,总体趋势是明显的温度升高,但是也有很多时期温度出现了下降的现象。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公众或者是决策者对气候变化产生了一些疑虑。比如说在去年12月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以后,北半球的部分地区温度发生了明显地变冷,我国华北地区温度也是降低的非常明显。这一变化给大家的感受是:都说气候变暖,怎么忽然一下变得这么冷。所以对气候变化的事实产生了一些疑虑。但是应该这么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说的气候变暖,指的是一个长时间尺度上的总体变化趋势。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不是一个直线式的变化。所谓气候变暖不一定是今年比去年暖,明年比今年暖这样一个线性变化。因为自然界有很
多因素非常复杂,比如说太阳活动、火山活动,还有气候系统内部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因此,气候的变化存在着多种时间尺度的复杂的波动。我们感受到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各种时间尺度变化的一种叠加或者是共同作用的最后结果。
因此,我们说的气候变暖应该是从一个长的时间尺度和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范围,来看发生的总体趋势性变化。个别地区和某个时段发生了温度下降或者是气候变冷,并不能够据此来推翻或者是否认全球气候发生的一个总体变化趋势。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所有地区一定必须同步发生同样幅度的变暖。
以中国为例,从1906年到2005年这100年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气温升高了1.1度。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温度都升高了1.1度,1.1度是一个全国平均的概念。其中有些地区温度在下降,尤其是最近50多年西南地区的气温变化跟全国平均不一致。在这100年间,西南地区的气温下降了0.45度。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西南地区气温在过去100年是下降的,就否认全国气候在过去100年是变暖的。再比如,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们北京地区、华北地区的温度比较冷,冷空气活动非常频繁,温度下降的现象出现的很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年春天。到今年4月份时,不仅仅是北京和华北地区,几乎整个中国的温度都低,同时也包括西伯利亚和东北亚地区。但是我们要放眼全球来看,全世界还有更多的地区温度是明显地偏高的。比如说北美、欧洲西部、非洲等等,大部分地区温度都是偏高的。整个4月份数据显示,虽然我们国家自己的温度是偏低
1.2,但是全球地表平均的温度比常年偏高0.76度。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气候的变化是要看一个长期的总体的变化趋势,而不能只着眼在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间点。
最近使大家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产生疑虑的一个原因是气象门事件。就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一个气候研究小组(简称CIU)的研究数据外泄,其中有一些内容似乎表示CIU的专家可能涉嫌篡改或者伪造数据。从而给公众一个印象,就是显示全球气候变暖的数据是被假造的。所以,很多人开始怀疑,世界气候是否真的在变暖。这件事情给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造成了非常明显的不利影响。事件发生以后,英国成立了两个独立的调查小组,对CIU进行调查。在今年3月份,两个独立调查结果公布了。结果证明CIU的专家是无辜的。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是CIU专家本身是没有故意去篡改和伪造数据的这样一些证据。
使大家对气候变暖产生疑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去年有一篇研究论文提出,全球变暖在过去的10年前已经停止了。当然这个结论其实也有一些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海洋的影响扣掉,从一些研究数据上可以看到1998到2008年这10年平均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是0。所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包括媒体或者公众产生了一个疑虑,即全球变暖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停止?还有一些专家或者媒体宣传,气候变化出现了一个平台期。也有一些人预测,未来30年全球的温度可能该下降了。这是关于气候变暖是不是停止的一个疑虑。
物流管理课程
实际上最近有一些更多的研究指出,这些研究结论上的差别主要是资料不同造成的。比如美国宇航局空间研究所给出的, 1880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的变化数据中,就没有过去10年温度出现
停止的这样一个现象。它的数据显示,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大体上在每10年温度升高0.18到0.19。可见,如果换一个资料的话,就没有“10年间温度停止增加”的现象存在。
用美国宇航局空间研究所的这个资料计算出,过去10年或者25年温度升高0.18或者0.19,也就是接近0.2度。这个数据正好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1年发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一个对未来几十年温度变化的预测。所以这个数据很好地证明了气候变化的确是正在发生,而且人类活动应该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使大家对气候变暖产生疑虑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于迷你小冰期的说法。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北半球的一些地区,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华北、东北、北美洲和欧洲的西部,气温异常偏低,冰雪灾害频发。总是在说气候变暖,为什么还会这么冷?怎么样去解释和认识它呢?我们现在认为,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出现了极端的寒冷事件,不会改变全球变暖的基本趋势。但是这些事件发生以后,西方媒体好像为这些事件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就是德国学者拉蒂夫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预测气候会愈来愈冷。媒体把他的文章出来以后,解读成全球的气候有可能要进入一个迷你小冰期,也就是未来20年到30年,全球气候可能会出现变冷。
我去看了一下拉蒂夫的文章,其实他的文章跟小冰期、气候变冷一点关系都没有。他那篇文章的结论是:海洋的自然变化可能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比以前我们估计的更大的影响。他预计2005年到2015年这10年海洋的温度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变暖效果产生更多的抵消作用。如果没有海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海洋的作用,全球气候比现在观测的要更明显一些。但是西方媒体把它拿来,解读成未来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期了。所以当时拉帝夫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很吃惊,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拿自己的报告质疑全球变暖的结果。
现在看来,无论是从平均温度的变化还是极端事件的发生,都表明气候变暖及极端事件的增多是一个科学的事实,不应该质疑。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未来气候可能会变冷,所以变暖的趋势估计还要继续持续。
其实大家对气候变暖的疑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媒体的宣传和报道。这一点我曾跟媒体的朋友,就“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问题,交换过意见。比如说对于“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要力图体现一个平衡性。就是正方的观点要报道,反方的观点也要去报道。尽管持不同观点的人数可能大为不同,甚至可能人数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在媒体宣传上大家是看不到的。所以大家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是,气候变化问题的确争议非常大。这样可能使大家对本来毋庸置疑的一些研究结果产生疑惑。这种平衡性有时候会把公众搞糊涂。比如说这个冬天,所有的媒体都说这个冬天很冷,但是实际情况全国依然是个暖冬。但是对于媒体来说,“暖冬”这个名词从1986年那个冬天开始,这么
多年一直在说,已经没有任何宣传报道的新闻价值了。所以今年很冷,大家就总在说冷。但是实际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讲这个问题是想提醒大家,新闻报道有时在科学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妥的地方,以至于误导了大家。
2、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受人类活动影响
车辆抵押贷款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一类是自然的原因。包括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也包括气候系统内部的大量的过程、反馈机制等等,都会造成气候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另一大类气候变化的原因,就是人为原因。主要包括我们燃烧化石能源、化石燃料,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等温室气体,也包括我们土地利用的变化,如向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张等等。
气候变化是有不同的时间尺度的。地球诞生以来,气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说地质历史时期,那时候的气候变化肯定是自然的,因为早期还没有人,所以人为影响是无从谈起的。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际上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具体的说就是1750年以后。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自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干预,对气候影响的强度就越来越明显了。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到2008年的385ppm,增加了100多一点。这个变化明显超过了地球历史上65万年甚至100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所以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愈加明显了。
从长的时间尺度上,比如说从千年或者万年以上这样一个时间尺度的变化看,它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球轨道参数。所谓轨道参数其实有三个。其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是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在运行,这个轨道是扁一点还是圆一点,对于地球接受太阳的辐射、太阳的能量,影响变化非常大。应该说这个影响是最主要的。其二,是黄赤交角,即地球的赤道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夹角。其三,是岁差,即地球的自转轴和地球绕太阳轨道垂直方向的夹角。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现在都可以很好的进行理论上的计算。把这三个因素叠加起来,正好可以很好的解释地球历史上以10万年为周期的这样一个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变化。这个理论叫米兰科维奇理论。
现在的问题是,现代暖期的变化已经明显地超过了自然变化的周期,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这个时间尺度应该是百年的,就是从1750年工业革命,或者是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这些年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自1950年以来的最近50多年的变化,人类活动更是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