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的音乐形态探析
温州鼓词的音乐形态探析
    一、温州鼓词音乐形态特征的形成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可能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明代时承受古乐衣钵,融合民间小调与词曲而成,集中了文人与民间艺人的智慧,并吸收了当地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这种说唱形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在器乐伴奏和音乐唱腔上也逐渐完善。
    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南北两派。南派流行于温州地区的瑞安市、平阳县一带,风格委婉细腻;北派流行于永嘉一带,风格挺拔刚健。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艺人,为温州鼓词的诞生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鼓词大都在里巷演唱,演唱者大多为盲人,所以又称“瞽词”。这种艺术体现了民风民俗、地域方言、乡土文化等特点,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温州鼓词在当地得到较快发展。唱词、曲调是由艺人传承及创作,伴奏乐器也是温州的艺人自己发明的。温州鼓词演唱形式很便携,一个艺人带上一张牛筋琴及简单的打击乐器就可以表演了。在流传过程中,其音乐、声腔、伴奏、板式和演唱方式的运用上不断改革、完善,曲目表现内容也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温州鼓词。50年代后期,
温州鼓词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焕发新的生命,1958年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后,这一民间小词、里巷之曲搬上首都的大舞台。
    二、牛筋琴等伴奏乐器、旋律唱腔及音乐调式
    温州鼓词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
    1、“牛筋琴”是伴随温州鼓词而产生的特有的手工艺品,使用牛筋琴伴奏是温州鼓词艺术表现特有的现象和独特手段。“牛筋琴”的产生是在清光绪中叶,平阳县鳌江郑家墩艺人陈昌牌,创造了鼓词的主要乐器“牛筋琴”,因此被人称为现代温州鼓词音乐的奠基人。陈昌牌的演唱也颇具特,人们尊敬他为“牌先”,他年轻时曾当过戏班正吹,精通音律,后学唱鼓词,原来的鼓词伴奏乐器是用牛筋绳绑在凳脚上敲击,因缠绕方法不同,声音无法控制,定调困难,每次绑上解下也很不方便,后经过其反复推敲研究,他把两根牛筋绳并排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按宫、商、角、徵、羽 5 个音序排列,经多次试验,终于制成“牛筋琴”。瑞安市艺人广全又把五弦发展到七弦,“牛筋琴”后来由管华山、郑星淦等艺人发展为七声音阶,并把牛筋琴改制,用铜螺丝固定及紧松调音,增至9-13弦,流传至今已有12~16根。只能弹奏单音。用竹棒儿敲击“牛筋弦”,发出响亮、清脆、悦耳,犹如古琴、古筝
经典高智商电影的声音。不但琴音悠扬动听,且能随故事情节的变化,增强艺术表现力,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2、“扁鼓”(又称“唱词鼓”),是温州鼓词最原始的伴奏乐器,是高音单面牛皮扁鼓,属打击乐器。在鼓词的早期演出时,艺人仅用竹筷敲“扁鼓”击节伴唱。
    3、为了加强节奏感,又加入“三粒板”(又称“拍板),该板用黄杨木制成,发音较低,一般在强拍出现。“三粒板”的加入,增强了音乐效果,活跃了演唱气氛。
    4、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亦称“高音梆”),它由牛角或黄杨木制成,发音清亮,多使用于一些需要提醒之处,要以其他音做铺垫。
    温州鼓词艺人的唱腔通过长辈和老师的口传心授,形成了与其他表演艺术所共有的旋律特点:长音为吟,短言为语,咏颂为歌。艺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艺人的演唱都有自己的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温州鼓词基本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板式变化有“慢板”、“流水”、“紧板”等,由上下腔句组成基本音乐腔调,以四句为一段,用“七字句”、“十字句”的文词格式,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独具特。唱腔与间奏
旋律大体相同,在声音的运用上,根据艺人的声音特的不同,大都以真声发声,中声区为主,音域不宽。
    温州鼓词音乐多为一段体,是一种板式变化体音乐,因此节奏是鼓词变奏的关键,在鼓词中常见的节奏基本上都可见到,如:切分音、十六分、附点节奏常见,弱起节奏较少;多用五声音阶,也有六声、七声音阶;旋律平稳、流畅,二度、三度音程为主,五度以上大跳音程极少;在调式上多采用A徵调式,半终止多在徵、宫、商音上。乐句终止多在徵音上,少数终止在宫音上。
梅兰芳代表作    如:《陈十四娘娘》采用D宫调,五声音阶,乐句结束半终止在A徵音上。
    如:《陈十四娘娘》半终止也常在D宫音上。
    如:《高机与吴三春》乐句结束半终止在宫、商、徵音比较多。
    例如: 《高机与吴三春》乐曲结束终止在A徵上。
    例如:《高机与吴三春》乐曲结束终止在宫上音
    最为典型的乐曲结束终止在徵音上处理成渐慢(rit),并且还使用了变宫来加强终止式的结束。
    例如:《高机与吴三春》
    三、戏曲对温州鼓词的影响
    温州鼓词的唱腔中艺人们吸收了民间小调来充实鼓词音乐。解放后的数十年间,体现的最为明显,艺人演唱水平与文化水平相应提高。形成以阮派(阮世池)、丁派(丁凌生)、陈派(陈志雄)三大流派为主的不同艺术流派,并各具特:阮派善于吸收民间俗语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以刻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艺术风格纤细华美,代表曲目有《文武香球》、《十美图》等;丁派表演庄重,唱腔平缓,道白自然,善于演唱英雄人物,艺术风格庄重浑厚,代表曲目有《天宝图》、《拳打镇关西》等;陈派嗓音高亢清亮,音甜美醇厚,唱腔刚柔相济,音乐可塑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说唱,代表曲目有《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三大流派无一例外的在吸收、借鉴了民间音乐小曲之外,还吸收应变剧、京剧、瓯剧、高腔、越剧、梆子、黄梅戏等戏曲音乐为己有,不同程度地借用了戏曲的曲牌音乐、表演特,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借鉴吸收瓯剧、越剧相对多一些。清脆的节板跟唱词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行当声腔相应和,再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口头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艺术等达到有机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五女兴唐》中运用越剧唱腔的演唱,使其唱腔更丰富、更具表现力。柔和的琴声、动听的唱词在传统艺术的框架形式上,还吸收了现代戏曲的流行元素,这就更加扩大了观众的欣赏范围,丰富和发展了鼓词音乐及内容。
    四、独特的温州方言形成温州鼓词说唱特征和歌词运用手法中秋节好词好句
短发怎么扎简单好看    温州地区方言多变化,每一个县、区、乡的语言音调都有不同,如温州市区方言、瑞安方言、平阳方言、乐清方言、永嘉方言等。温州鼓词用瑞安方言为标准音说唱,故此温州鼓词以瑞安方言演唱为“正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同时还有赖于温州古来的民风习俗及鼓词独特的艺术形式。温州鼓词具备以下艺术特点:1.用瑞安方言演唱,真实地反映温州鼓词作为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魅力;2.瑞安方言中喷口音重,没有翘舌
音,声调变化较多,富有音乐感;3.瑞安方言胸腔共鸣重,声音圆润、响亮,有穿透力;4.瑞安方言音韵部少,这就使每韵部包含的字数多,适于押韵;5.瑞安方言保留着唐代以前的汉语语法和称呼,吐字快捷柔和。故也称瑞安鼓词。因此,温州鼓词艺人均选择瑞安方言为标准音来叙述曲目故事(唱和念),以有声语言塑造听觉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丽江旅游景点大全
    温州鼓词的歌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并夹有丰富的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3种。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韵散相间,诗文合壁,韵文包括“唱句”、“念句”和“数板句”3个部分,韵主要分为:先、冬、江、支、歌、渔、阳、更、灰、真、山、寒、由、知、来16部,只论平仄,不分阴阳。歌词的特是:说唱故事上一人多角,善于重复、倒叙,伏笔巧妙,将“过去重提”、“未来先说”、反复叙述,以提醒前一场到下一场故事的连贯性,同时让没有听上一场的听众也能了解故事情节和前因后果。说唱语言上充分运用温州民间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和诗文警句,运用修辞上常用“双关”、“对偶”、“排比”、“重叠”、“夸张”等修辞手段,丰富多变,还大量运用象声词、语气词、感叹词渲染气氛,注重整散结合。现在根据当前青年人的喜好还使用流行歌曲的元素,演唱时随机应变,出口成词,既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又适应当前社会鼓词艺术的发展。
现在什么网络游戏最好玩    五、温州鼓词的演唱形式
    在表演形式上,一般在集市中演唱,鼓词艺人将两张八仙桌并拢,在桌台上加放一张木制太师椅,端坐其上,表演者把一张约1.5市尺见方的小圆凳子倒置,用带子把四只凳脚绷成网状,然后把牛筋琴平直摆在正中,把“单皮圆竹鼓”(扁鼓)放在其右前方,右手拿着竹棒儿敲打“牛筋琴”,右面后凳脚上系着“抱月”(梆),前围一幔,左手持鼓签(筷子)腕上挂着由“三粒板”伴随节拍,即可表演。在正式演出之前往往有一段用牛筋琴和唱词鼓、小抱月互相配合而演出的一段音乐用于吸引观众注意力。以牛筋琴伴奏为主,音乐旋律变化较多,分大过门、小过门和其他样式。大过门旋律较上句唱腔为长,或变奏发展成过渡性的乐句。小过门一般旋律上句唱腔,曲调高亢、粗犷,伴奏乐器和音乐唱腔风格对比非常鲜明。故事情节要表现清楚,人物有个性,神态逼真,演唱者一个人往往能模仿各种人物声音,塑造多种不同人物性格形象,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4至6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扮演各种角,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集说唱表演、音乐表演等于一身,情节要叙述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与此同时,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节陈述分明,表演自然,人物刻画准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