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风格特点
共享文件四川民歌风格特点
四川民歌是中国民族⾳乐百花园中的⼀朵朵美丽的鲜花,它因巴⼭⽽增⾊,因蜀⽔⽽灵秀,更因那⾥的⼈民⽽充满⽣命⼒。曾有⼀位很有名的歌唱家没到过四川很疑惑:“四川有⼀⾸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可太阳出来有什么好喜洋洋的?”后来她去过⼏次四川以后,感受到了经常⾬雾弥漫的四川盆地⽓候,她明⽩了为什么四川会有—⾸⼴为传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那⽅⽔⼟
  要说四川的歌,必先说四川的⼈,要说四川⼈,必先得谈谈养育四川⼈的那⽅⽔⼟。
  四川是古代中国蜀⼈和巴⼈的发祥地,这⽚⼟地孕育了四川悠久的历史和⽂化。提起那⽚盆地,⼈们常常⽤“天府之国”来形容,所谓“天府”,当然不是指神话中的天堂,汉刘向在他所编著
  的《战国策》⾥说:“⽥肥美,民殷富……沃野千⾥,蓄和饶多,此谓天府。”造物主似乎特别钟爱四川⼈,⼭势雄伟,宝藏丰富,江河密布,酿造了独具特⾊的四川⽂化。
  ⾃古以来,四川⼈⼀直是中国⼀个⾮常独特的体,他们勤劳勇敢,聪明灵活,热情泼辣,朴实善良,爱听⾼亢的川剧,喜⾷⼤⽶和⿇辣味⾷物。四川⼈还有⼀种特殊的⼼理品性,即开通、好学,富于活⼒和进取⼼,善于吸纳新知识新事物,并⾃然⽽然地将其融⼊⼈⽣。
  ⼭地民歌
如何护理
  说起四川的⼭地民歌,⼈们会有很直观的印象。四川盆地边缘由巫⼭、⼤娄⼭、⼤凉⼭、邛崃⼭、岷⼭、⽶仓⼭和⼤巴⼭兜圈⼦环绕⽽成。因为四⾯环⼭,不仅⽓候独特,⼭地民歌也因此⽽丰富多彩,像⼭歌、薅秧歌、薅草号⼦、薅秧锣⿎、盘歌,还有神歌以及翻杈号⼦等等,都是⼭地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豪爽、粗犷的特点,⾛起路来⼀阵风,说起话来连珠炮,以川东为例:川东地区语⾔语调直⽩,⾼亢有⼒,唱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像《槐花⼏时开》、《妹⼉多勤快》等,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称声⾳要“到堂”,意为⼀开始不管从声⾳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节奏可以⾃由,但⾳调⾼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
  ⼭⾥⼈在艰苦的⽣存环境中,在繁重⽽枯燥重复的体⼒劳动之余,歌曲是被他们选择较多的⼀种娱乐⽅式。巴蜀历来
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交通的不便与贫困是连在⼀起的,⽣存的状态决定了歌词的内容。像“尖尖⼭,⼆⽃坪,苞⾕馍馍,涨死⼈”等这样的歌词⼜决定了⾳乐的⾛向,激昂与郁闷并存,悲壮与悠扬共⽣。
  川⼈天性豪爽幽默,再苦的⽣活也让他们给放上幽默的⾹料和辣椒的⽕热⽽平⽣出许多芬芳与多彩,
笑看⼈⽣的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在许多⼭歌歌词中,调侃性和随意性也很多见。如《⼩丈夫》:“牵⽜花⼉墙上爬,搭上梯⼦我看婆家,婆婆⼗七岁,公公才⼗⼋,丈夫还在地上爬,喊了⼀声爹,哭了⼀声妈,为啥把我嫁给他,他不是我的丈夫是我的娃娃。”
  四川⽓候变化不太⼤,常年基本都是⼭青⽔秀的,因此⼭歌的⾳乐与演唱不像秦腔那样悲壮、苍凉,也不像“花⼉”那样跌宕起伏,荡⽓回肠。四川的⼭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娱性,但也很富于激情,⼀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句逗分明,节奏顿抑分明,要求声⾳放松,在衬词或⾏腔跳跃处,往往还伴有四川独有的“哈哈腔”(即花腔式的颗粒性跳跃⾳节)穿插其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例如《槐花⼏时开》和《闹新春》以及《妹⼉多勤快》等。
  “薅秧歌”作为⼀种劳动歌曲在四川那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应算作⼭地民歌。歌曲的演唱有对唱、领唱与合唱等演唱形式。因为有统⼀劳动节奏的功能,所以它的节奏性强,多是进⾏速度。⼜因是繁重劳动中的⼀种娱乐,所以歌词多与劳动和⽣活内容有关,例如《⼤⽥薅秧排对排》,演唱时⼤多节奏明快,腔少词多,吐字简单明了,上下句式的演唱多,最具特⾊的是每句收尾处⼤都为下⼀句留⼀个“肩膀”(⼀种倾向⾳或⽓⼝)。
  “盘歌”以⼀问⼀答的形式有点像盘问的意思,它的叙事性强,在缺少⽂化和传媒的农村地区,“盘歌”
⽆疑成了⼀种⼝头⽂化的传播形式,它的歌词内容⼤多以⼀些⼈⽣经验、⽣活内容为主,向后⼈和⼤众传授知识与智慧以及⼀些⽣活经验等。演唱时每句的头都有⼏个相同的衬词,每句的尾也有衬词,⾼⾳区假声成分⼤(四川民歌的假声⽤得并不多)。
  “翻杈号⼦”作为劳动歌曲,是四川地区晾晒⾕物时,⽤⽵杈翻打⾕物脱粒时演唱的,它也⼤多由领唱与合唱,上、下句等形式组成。但在合唱部分有和声,这是⼀般民歌中少有的。心经全文读诵
  “风俗歌”在⼭地民歌中也有许多种类,在婚丧嫁娶中、玩⽕耍灯时、逢年过节时等都有许多⽣动的歌曲,长久传承,形成风俗。
  在许多的宗教仪式中,“神歌”作为⼀种法事⾳乐是⽐较规范的,开始的内容与神⽆关,后来随着会唱⼈的增多,溶⼊了更多的民俗内容,成为⼭歌的⼀部分。
  江河民歌
  四川的地势西⾼东低,长江⾃西向东横贯⽽过,境内有⼤⼩河流1400余条,纵横交错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形成了四川得天独厚的⽔流资源,也养育了四川独具特⾊的江河⽂化。
  号⼦是这江河民歌中常见的⼀种形式,不仅有组织劳动,统⼀节奏、缓解疲劳、保障安全的直接功⽤,也是活跃劳动情绪,反映⼤众⽣活的民间⼝头艺术。其中川江号⼦最具代表性。
  川江号⼦分成平⽔号⼦、下⽔号⼦、过滩、见滩、下滩、拼命、龙船等等。都是根据⽔势情形,劳动⽅式的要求⽽约定俗成的⼀种⼝传⼼授的⼝头⾳乐,歌词随⼼、随景⽽成,信⼿拈来,⽣动有趣。
  号⼦的演唱富于激情,发⾳硬挺洪亮,⾳⾊坚实,吐字清晰有⼒,强调字头喷⼝,节奏⾃由⼜在板式⾥,似唱似说、似说⾮说是⼀个特⾊,每句领唱都要“挑”起来,⽽且每句落腔都要给和唱⼀个“肩膀”,即⼀个有倾向主⾳的下滑⾳和⽓⼝。号⼦有许多种类,像下⽔号⼦⾥⼜包括“抓抓号⼦”“壮壮号⼦”“蔫叭叭号⼦”“加强号⼦”等等。
  丰富多彩的号⼦,给了许多作曲家以创作灵感。由李双江演唱的《川江号⼦》⾥,就有平⽔号⼦的影⼦。
怎样刻录光盘步骤  四川有着丰富的⽔流资源,依靠河流的⾈楫之利来从事运输、商贸、服务的⼈⼝众多,以⽔拟⼈,对江⽽歌的民歌也很多,如《⼤河涨⽔浪沙洲》表现⼀个失恋⼥⼦对着⼤江呐喊⼼中的悲苦,真切感⼈。第⼀句唱词是在说中唱出来的,“⼤河涨⽔浪沙洲”除了⼀个“洲”字,前⾯⼏个字都是说,也可以说是喊出来的,第⼆、三句也是腔少字多的说唱,第四句突然⼏个⼤跨度的强⾳,表现了四川⼥⼦刚烈不阿、敢爱敢恨的⾮常鲜明的个性和特⾊。
  由于便捷发达的⽔运交通,来来往往的商贾船只、贩夫⾛卒,带来了许多种类的⽣活⽅式和⾳乐元素,丰富了四川江河民歌的⾳乐形式和歌词内容,⼩调歌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些风俗歌,曲牌
中国石化92今日油价
⼩调歌就是这种⽂化的派⽣物。
  平地民歌
  四川多⼭,举凡平地则多为市镇,⼈⼝稠密,信息发达。四川的城市⼤多都建⽴在古代旧址上,新旧交汇是四川许多城市的⼀⼤特征。以川西为代表的平原⽂化源远流长。
  在四川各地的市井街旁、乡野路边,都会看到⼀间间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们坐在⽵椅⽵桌前,淡淡的茶⾹从各⾊盖碗茶杯中溢出,弥漫在暖暖的轻风中,或三五⼈⾃摆“龙门阵”,或⼗数⼈听书品曲,像⿇、辣、烫、鲜俱全的川菜⼀样,四川的琴、曲、歌、戏也皆是各具特⾊。
多喝水治不了感冒
  古有两湖两⼴填四川,⽆论从数量到质量对四川的⼈⽂都是⼀个促进,发达的⽔陆交通,南来北往的商贸交流,各种⽂化的融⼊对本地⾳乐⽂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特别是⼆战期间,四川因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的⼤后⽅,各类艺术⼈才聚集巴蜀,还成⽴了“歌曲改进会”等组织。当时的曲⽬较多,腔体丰富,兼容东西南北,体裁以⼩调为主。
  有了⽂⼈的参与,城市民歌的⽂学性和逻辑性得到加强,更由于往来⼈⼝交流,抗战时期的城市民歌溶⼊许多的江南⼩调风格,像“鲜花调”“绣荷包”“九连环”“哭五更”这种曲牌式的填词歌曲,歌词内容多为叙事或抒情,还有像“长城”调,这种从宗教的经歌演绎⽽成的⼀段体的民歌也很有代表性。但由
于四川地⽅语⾔的特点是⾼、直、平、快,因此哪怕是江南风格的⾳乐,四川⼈唱来也多了⼏分⾼亢与明快。
  川西是蜀⽂化的发祥地,因地势平坦,沃野纵横,历来是富饶丰产的⼤粮仓,⽣活富裕,⽂化发达。所以川西⼈说话办事⾃有⼀股稳重劲,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字头漫长,字尾下滑,尤其是川西⼥⼈说话总让其他川⼈觉得“嗲”,因此川西地区的⾳乐⼤多更抒情、优美,总有⼀种甜蜜的味道。
  巴蜀城市民歌⼩曲与农村的⼭歌⼩调⼜有着不可隔断的共⽣关联。像《庄稼佬》、《梧桐树⼉青》等在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演唱很近似。许多平地⼩曲的演唱都有其通俗性的特点,只是平地城市民歌的衬词俗语更少,语⾔更统⼀,演唱时更注重旋律性和节奏的规范性,⽽且四川的平地民歌,由于节奏明快,易于上⼝,所以伴奏中多有打击乐,⼤多以⽵⽚、⽵书、⽵筒等击之,声⾳清脆,节奏感强,也易于观众附和和传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