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编书凝精粹萃集歌声传十国_林涌泉
广西日报/2012年/11月/22日/第007版
对接东盟
十载编书凝精粹萃集歌声传十国
——访《中国——东盟歌曲精选》编译者何铁军、黄鹂鹂
大电影
本报记者林涌泉本报实习生蒋琳芸
最近,由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音乐教师何铁军、黄鹂鹂联合主编的《中国-东盟歌曲精选》在广西面世。该书编译历时10年,共收录了中国-东盟116首在当地广为传唱、具有民族特的民谣歌曲。这是首次对东盟歌曲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汇集,它不仅开拓了一片前所未有的交流“园地”,也打开了一扇睦邻友好的新窗户。
电脑桌面上的图标不见了怎么办1 优美歌声感人心琴瑟和调唱和谐
2002年,经中央同意,共青团中央在广西成立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开办“东盟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培训东盟10国的青年干部,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种族的差异,把国际青年交流常态化、专业化,开创中国青年外事工作新局面。音乐作为最快捷最易打动人的交流方式,自然成为了连接东盟各国青年的桥梁。
学院成立伊始,声乐专业出身的何铁军便担任研修班音乐教师,讲授中国民族歌曲。第一期学员在课堂上听了何铁军的一曲《茉莉花》之后异常兴奋,纷纷要求他直接教唱汉语歌曲。何铁军也观察到东南亚国家的人特别能歌善舞,既然他们这么热爱唱歌,那么用唱歌的方式教学不更好吗?由此,何铁军开始了他教唱中国民歌的旅程。
第一期研修班欢庆新年晚会上,学院要求每个国家的学员出一个节目展示本国风采。老挝班4个学员唱了一首老挝民歌《快乐的农夫》,优美的旋律,极具东南亚特的风格让何铁军大为惊喜。原来还有这么好听的东南亚民歌!从那一刻起,何铁军心里便萌发了收集东南亚民歌的念头。而黄鹂鹂是教授器乐的老师,2005年,她担任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班的班主任,上课的过程中她也注意到,东南亚的民歌不仅好听,还能很好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的交流沟通。把这些动听的东南亚民歌收集起来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吗?抱着这样的想法,黄鹂鹂到何铁军一碰头,想法竟然不谋而合!两人一拍即合——共同编译一本东盟国家歌曲的书就成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迈克尔杰克逊和布兰妮在以后的研修班上,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问学员,“你们国家流传最广的民族歌曲都有哪些啊?”当学员们知道两位老师想要编译一本东盟国家歌曲的书时,纷纷给予积极配合,不仅把经典的歌曲演唱出来,回国后还收集CD邮寄过来。第28期的越南学员陈氏茸珊酷爱中国民族歌曲,她在中国不仅学了很多中国歌曲,回国后还热心收集脍炙人口的越南歌曲,录成3张碟,托人带回给何铁军和黄鹂鹂老师。几首歌曲就能让越南友人如此记挂于心,两位老师非常感动。
2 春秋十载编译路情满东盟歌满园
多媒体音箱品牌对音乐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对音乐演唱的“全知全能”,更高的要求是对音乐创作灵感的把握。在收集东南亚歌曲过程中,首先收集曲谱时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由于东盟各国的青年大多是业余演唱水平,所以难以提供完整准确的曲谱,何铁军、黄鹂鹂两人就凭着他们的演唱逐字逐句地配上曲谱,然后又唱回给学员听,以核对正确与否。其次是歌词关。东南亚国家语言不同,文化风俗各异,要重新翻版一首歌词很不容易;很多时候,东盟青年也只能提供这首歌的演唱主题或歌词中的零碎语句。单在歌曲名的翻译上,就花费了两位老师的大量心血。缅甸歌曲《嘟啵嘟啵》一名的由来让他们记忆犹新。这是一首表现泼水欢乐气氛的歌曲,“直接翻译其实就是‘泼呀!泼呀!’,那么起名《泼水节之歌》或《快乐的泼水节》好吗?但是又无法表现出活
泼欢乐的气氛。”何铁军老师冥思苦想,仍然得不到最满意的名字。突然有一天就萌发念头:“为什么非要翻译过来呢?干脆就用缅语发音‘嘟啵嘟啵’!”于是这首歌名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为了更好地进行歌词的再创作,何铁军、黄鹂鹂两人阅读了大量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类书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创作歌曲。两位老师坦言,在创作过程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没有灵感。有时灵感一来,一天能写好几首歌;没有灵感时,二三个月写不出一句满意的。每到这个时候,放弃的念头从心中升起,“这样下去的话,还能不能做成?”为了克服这些创作上的困难,2005年,两位老师约
定,每周二下午必须碰一次头,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完善已译好的歌曲。《嘟啵嘟啵》也是修改10多次才最终定型的。就这样,他们坚持了5年,终于把100多首歌定了下来。“这里面每一首歌的写作都经过了精雕细琢,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黄鹂鹂老师感叹道。
十年磨一剑。2002年的一个念头转变成一本132页的书,整整花了10年时间。《中国-东盟歌曲精选》由中国老师收集创作,由东盟青年提供材料,本书就是中国与东盟青年国际相互交流、沟通,建立友谊过程中产生的结晶,成为了中国与东盟青年共同的期待。高压锅煮粥
3 凭严谨树立形象用歌声共建友好物流管理是做什么的
音乐是两位老师的立身之本,站在研修班的平台上,从课堂上的专业素养、个人形象到精神面貌,两位老师时刻不忘严谨地展现中国音乐教师的涵养。
尽管何铁军老师犯有严重的咽喉炎,但在学院任教10年,他从来没有缺过课。“一上课,你代表的就是中国!”两位老师用音乐传递文化,用音乐培养友谊。促进了东盟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改变了一些学员对中国的偏见,培养了学员对中国的感情。何铁军老师回访东盟学员时,每到一个国家,都有一首相同的中文歌来迎接他,那就是何老师教的《茉莉花》。“有些青年是10年前学过的了,但是他们还记得怎么唱!”作为一位老师,能让学生记着《茉莉花》如此之久,记得中国如此之深,“虽然我只是一名音乐教师,但我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为此,我感到无比光荣!”何铁军动情地说。
黄鹂鹂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珍惜每一次上课与交流的机会,看到东盟的青年朋友喜欢中国音乐,我感到很欣慰!”
为了更好地传唱收集来的东盟歌曲,两位老师还组建了一个童声合唱团,旨在更好地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往储蓄后备力量,新生代友好使者的种子正在两位老师的浇灌下慢慢发芽、成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