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推动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7.07
∙【字 号】滁政办〔2022〕11号
∙【施行日期】2022.07.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食品安全
正文
元始天尊是三清中的哪一位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滁州市推动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好看的吸血鬼电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泰山诗句 《滁州市推动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2022年6月20日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给长辈拜年的吉祥话2022年7月7日
滁州市推动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2〕3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推动绿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绿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土地
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推动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绿食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更加健全,绿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绿食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绿食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着力培育稻米、小麦、生猪、家禽、水产、稻虾、蔬菜(食用菌)、林特、经果、道地药材等10个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集,壮大一批绿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市绿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410个,绿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320亿元增长到194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保障供给,做强现代种养业。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绿食品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0万亩,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面积达800万亩以上。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1240万亩以上,
产能稳定在94亿斤以上,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推进设施蔬菜生产,确保蔬菜年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和集中屠宰,强化疫情防控,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加快奶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生猪存栏保持在140万头以上,肉蛋奶产量达57万吨以上;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1.8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5万亩以上,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优化结构,做精乡土特产业。立足滁州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种养业,重点推进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特杂粮、果蔬茶、食用菌、特养殖等特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长三角绿农产品“158”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天长芡实、定远生猪、凤阳贡米、全椒稻虾、明光艾草、来安蔬菜、南谯食用菌、琅琊蔬果等“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培育50家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一批乡村特产业优势区、特产业强镇,发展特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一镇一品”示范镇30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最赚钱的养殖业 (三)着力集约高效,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加工“接一连三”的作用,支持发展
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培育天长、琅琊、全椒、来安等加工业强县,做优做强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加快天长汊涧、明光涧溪、来安汊河、定远西卅店、凤阳小岗、全椒十字等食品加工产业园规模,打造绿食品产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新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以上,培育年产值10亿元企业5家以上、总数达10家,50亿元以上园区总数达4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产业融合,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拓展绿食品产业功能的有力抓手,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实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宿康养、森林康养、创意农业、乡村美食等产业类型,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全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廊道。到2025年,新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3个,累计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0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50亿元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着力提质增效,发展乡村数字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
改造,以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建成数字农业工厂3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50个。推进明光市和南谯区章广镇、天长市永丰镇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路径
(一)推进土地规模化。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地,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整村土地流转。到2025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农业优势区,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加专用、优产优购优价优储优加”要求,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围绕绿食品主导产业、优势特产业和“链主”企业,建设一批优势特产业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产业强镇,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组织企业化。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积极推行家庭农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家庭农场名录,支持符合登记条件的家庭农场申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引导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分配收益,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司模式。坚持走培育和引进并重的路子,支持绿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着力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带动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科研院所、加工流通、产业协会、服务机构、电商平台、融资机构等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云南景点推荐 (三)加快技术现代化。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安徽滁州、安徽小岗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天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国家级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支持定远猪、皖东牛、江淮水牛、天长三黄鸡等保种场建设,支持本土种业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与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滁州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充分发挥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皖东综合试验站等驻滁试验机构作用,开展关键技术合作、示范,提高绿食品产业科技水平。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到2025年,科技特派员发展到80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增强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12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0个以上,到2025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5%、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4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经营市场化。推进品牌打造与绿食品产业、乡村特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确保认证产品数位居全省前列。支持天长大米、明光绿豆、凤阳贡米等争创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小岗”市域公用品牌,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对接沪苏浙以及国内高端农产品市场,加大市场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加快“滁字号”优质农产品认证登记,打造“徽派”食品和“食安安徽”品牌,力争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老字号”产品品牌。(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服务社会化。坚持市场化导向,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支持市场主体打造10个左右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服务新模式,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因地制宜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