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梦见地震【深度解析 】
材料二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老孟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郦陶醉于其中的诗意;小丁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经验与文化呢?这应该是这道作文题所有立意的出发点。
中国十大凶杀案四川旅行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长津湖票房最新票房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严峻考验,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根本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这一血脉,这根血脉,小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大到天文历法礼仪习俗。这些文化的认同,穿越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将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政府才不遗余力的将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文化“申遗”,看到韩国意欲将端午节申遗,我们举国上下对其口诛笔伐。我们应当自豪于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应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财富量的增加。
然而,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来自虚拟网络世界的文化和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正在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君不见,多少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角、韩国小鲜肉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天干地支为何物,不屑于“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单靠“申遗”和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和价值割裂现象的毫不作为的道德批判。面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它们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十二星座那般,成为一个可以让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老祖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让我们骄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艺术创造让我们陶醉,然而这些终究改变不了如材料一中小丁所说,人们不会再看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现实。同样,我们很多基于生产生活诞生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无论它们多有审美价值,也终究改变
不了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事实。姑且不说祖先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总结的生活生产经验,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空间限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何况我们现代基于科学实验的技术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则更加精确。
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与创造,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地将这些作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唯一指导,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予以排斥甚至仇视。然而,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一种厚古薄今的姿态将一切传统经验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指点孩子的未来生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他们可能是激进的繁体字拥护者,无视简体字的便捷,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他们也可能是中医的拥趸,认为中医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他们认为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给推广普通话安上亡族灭种的罪名……在价值多元、相互冲击的当今,一些陈旧、落后的旧观念,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为伪装和老祖宗智慧作为伪装,手持民粹主义的利剑,向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共识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
所以,面对带有“传统”字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多一点谨慎、审视和理性思考,我们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同时,更应当时刻思考:我们是否被文化民粹主义所左右、所利用,是否因此掉入了认知的误区,以免深陷其中追悔不已。
以上两个写作角度仅为本人一己愚见,因时间仓促,只写这两个角度,并且,第二个角度较为激进,如不喜,您保留看法即可,无须争辩。大家如有更好写作角度及思路,欢迎交流,号:hongkingxu。魔兽字体怎么改
【考场作文】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福州一中 黄慧宇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
熊炜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
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陈文卿老师点评:
黄慧宇同学这篇文章误解了“春至”这个节令,在结尾处尤显刺眼。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赞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赞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
黄慧宇同学这篇文章误解了“春至”这个节令,在结尾处尤显刺眼。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赞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赞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
却寥寥无几。
黄慧宇同学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作者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它们所对应的时令物候特点怎样,也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习俗,它们在日常生活与古代文化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不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哪些地理与气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抓住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已属不易。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
黄慧宇同学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作者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它们所对应的时令物候特点怎样,也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习俗,它们在日常生活与古代文化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不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哪些地理与气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抓住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已属不易。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
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作者:黄慧宇
学校:福州一中
2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作者:黄慧宇
学校:福州一中
2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
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
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李晟老师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李晟老师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
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价值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作者:赖彦秀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3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作者:赖彦秀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3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钟斌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
钟斌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
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学校:厦门一中选送
4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学校:厦门一中选送
4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