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07年以后,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开始提速。根据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2008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1亿;而2009年则翻了一番,达到2亿,包括门户、搜索、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在内的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进驻这一领域;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相关应用(如Widget)快速发展,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互联终端产品的影响力和用户数日益扩大。
近年来,移动通信用户渗透率逐年走高且资费水平不断下降,通信运营商被互联网企业日益管道化,全行业普遍面临增长乏力的发展困境,NTT DOCOMO和Vodafone等一些曾经居行业领先地位的运营企业近年来甚至跌入了负增长。因此,运营企业对加快构建业界领先的业务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持续发展需求迫切。
从以上市场背景和数据可以看出,开发推广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已经成为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主要需求。根据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如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其粘性和门户效应较强,整合信息和聚合用户功能独特,对于改善用户体验以及运营商巩固价值链主导地位的作用突出,故对于其相关问题如业务行为、商业模式、解决方案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2 移动互联网行业环境分析
2.1 发展现状及趋势
互联网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文件(Files)通过文件夹(F o l d e r s )的组织形式存储在台式机(Desktop)中,到网页(Pages)以链接(Links)的方式形成网络(Web),再到数据流(Streams)借助标签(Tags)构成云(Cloud)。这表明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以用户为中心的订制-发布的信息传递方式将成为主流。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主要业务应用,并从市场、业务及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移动互联网的重点发展目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环境 商业 发展
收稿日期:2011-04-25
李立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沈 萍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
目标分析
(1)市场层面
中国目前处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前期,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及收入快速增长。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12月,手机网民达到3.03亿,较2009年底2.33亿网民人数有大幅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用户。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已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自2000年“移动梦网”诞生起,经历长期市场酝酿后,移动互联网终于在2010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总体发展如图1所示。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移动用户上网体验提升、各种应用的发展以及各环节厂商(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硬件厂商等)在移动互联网体系的布局。市场在多方作用的推动下发展迅速,预计201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2)业务层面
服务理念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核心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价值链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目前产业角逐的三大力量是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着眼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应用体系尚未成熟,特应用尚未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繁多,从现阶段的应用体系可以看到,移动IM、手机浏览器等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特应用,如手机阅读、位置服务、手机电视等仍然由于产业链合作等原因尚未尽如人意。这也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即发展初期,业务集中于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并以工具化、娱乐化应用为主,如手机音乐、手机报、手机浏览器等;发展后期,则倾向于满足社会化、商务化的体用户沟通需求,如手机微博、手机社区、移动支付等。
◆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目前运营商的数据和信息业务图1 移动互联网总体发展示意图(来源:CNNIC)
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如上网冲浪、消息订阅对短信、手机报、天气预报等的替代,从而导致新业务对整体业务规模的拉动作用减弱,部分业务增长放缓甚至下降。
◆流量类业务增长较快,与收入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增量不增收”,并且随着应用及内容获取渠道和支付渠道的多样化,运营商被管道化趋势愈加明显。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业务形式和结构方面
Web类内容业务增长放缓,而基
于多级内容聚合和筛选的客户端类、
微技类应用增长迅速,如个人信息助
理等。客户应用部件化、自主化、定
制化,用户体验向简单、灵活、易
用、可传播演变。内容集中化、细分
应用垄断化,网络资源越来越向少数几家综合提供商集中;同时适于各类人的杀手级应用基本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长尾化的细分市场应用。
◆用户方面
聚合化。SNS(社会化网络)和UGC(用户产生内容)作为新的应用,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社区化生存的基础。
◆业务承载方面
带宽去稀缺化。随着从传统的2G网络到目前的3G网络再到未来的LTE/Wi-Fi网络,接入带宽从100K增长至1M、10M,完全能满足多媒体的业务需求。此时,网络带宽的稀缺性价值不复存在,而内容应用的独特性、高体验性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此,应促进各类运营商纷纷开放自身平台,推动第三方开发者开发新应用。
◆业务属性方面
移动互联网业务比传统互联网更加生活化。传统互联网以浏览类业务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终端侧应
用为主,且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特性,具有实名化的特点,位置信息、漫游信息等更是关键。因此对网络能力如身份认证、定位等提出了更高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并且随着MID(移动互联网设备)/PC/手机的一体化发展,用户对于微博/SNS,邮箱,IM(即时消息)等将会更加注重无缝连接的体验。
(3)商业模式层面
移动互联网新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移动终端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移动通信网络带来的改变。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利用多样化终端及广泛的网络覆盖,实时将用户实际生活接入至移动网络中,并产生“开源”和“节流”的效果。在通信网络演进中的定位如图2所示:
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机会
主要体现在利用用户身份识别和位置信息提供增值服务。
大连台风身份识别包括社交关系和精准营销两方面的价值:通过通信号码可以带动用户真实社交关系与虚拟社交关系的融合。比如通过用户通讯录的用户关系,将其实际社交关系复制线上,也可以将线上好友(在经他人允许的前提下)复制到自己的线下通讯录当中,使其成为自己实际社交关系的一部分。此
外,由于用户接入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身份确定性,所以其所有的网络行为也具有延续性。通过对用户各类行为的深入分析(有一定法律及道德风险),可以很好地掌握用户的各类潜在需求,将用户的类别更为细分,从而促使品牌广告以及效果广告的商业价值都进一步提升。
位置服务的价值在于可以通过用户位置的所在地,选择相应的有效度较高的信息为用户进行推送,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更加高效,精准度更高。这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种是导航,是指从一个位置导向另一个位置的服务过程;第二种是信息服务,指提供用户以各类基于位置的服务。
◆价值来源方式
节流:目前在商家贸易过程中,营销成本占据越来图2 通信网络总体发展示意图
越大的比例,通过电子商务中的团购、优惠券等方式,可降低商家的营销成本和用户的购买成本。
开源:激励用户通过创造、分享、入股、推广等行为,获取相应的利益、积分、名誉度等回报。
◆商业模式具体形式
基于以上两种途径,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形式比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均有所拓展,包括:前向方式的增值业务营销、虚拟产品营销、发展VIP用户等,以及后向方式的分类广告、精准营销咨询、服务中介等。移动互联网前后向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吴昕的男朋友照片
总之,从商业价值层面上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绝不是简单商业价值的迁移,其更多的是从用户行为习惯、应用呈现方式、应用承载内容、系统性解决方案、及时性应用方案等多个角度带来的产业剧烈变革。由此所承载的产业价值的凸显,更是呈几何式的爆发增长。
2.2 主要业务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丰富繁多,主要包括移动IM、SNS、移动浏览器、手机阅读、手机网游和应用商店等。其中前三者是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入口级应用,而应用商店一方面是终端厂商、系统厂商、通信运营商共同的竞争焦点;另一方面在于它的产生真正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是移动互联网最为重要的应用平台。
(1)移动IM
北京化妆学校排名移动IM(即时消息)借助高频次、小流量以及满足移动交互性的特点,用户渗透率较高。在全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仅有6.4%的用户没使用过移动IM,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4亿,活跃用户数突破2亿。
移动IM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潜在的一站式使用体验需求,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平台化的发展趋势 。
(2)移动SNS
移动SNS借助于用户社交关系的高粘性,进而整合用户的各类信息需求,通过应用、内容的整合、功能的增加逐渐演变成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方位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前期,移动SNS应用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谪仙歌曲(3)移动浏览器
手机浏览器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获取网络内容的主要途径,用户通过手机浏览器进而访问
无线搜索门户、WAP门户以及其他网站。由于
手机浏览器是用户接入网络流程的第一界面,
手机浏览器的这种前端优势使得其可以基于用
户网络需求向后端整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及内
容,从而在用户接触手机浏览器这第一界面之
时,提供给用户一个平台化的获取内容及应用
的整合平台。
(4)应用商店
对于移动应用商店,无疑苹果公司的App store在此领域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它的价值链是以移动终端产品、操作系统、应用分发渠道为核心而构建的。在角定位上,App Store是苹果公司向前端应用的进一步渗透,发布的SDK(业务开发工具)促进了第三方开发迅速发展,提升了苹果终端应用的丰富程度;同时构建的App Store也借鉴平移iTunes的销售模式,将其定位向着以 iPhone&iPad 为渠道内容和应用的聚合与销售平台转变。在苹果之后,中国移动、诺基亚等产业链中各方均发布了自己的应用商店。
3 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互联网正驱动行业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而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类似于“旅行箱”和“家”,传统互联网是用户的个人空间,保存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偏好设置;移动互联网
斗破苍穹演员表是用户随身携带的各项工具,供随时随地使用。因此,图3 前后向商业模式示意图
【作者简介】
李立奇: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现任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负责全业务方面的网络规划。
沈 萍: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现任职于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负责核心网
与新业务方面的设计规划。
运营商须积极拓展互联网的整体业务,借鉴其商业模式和先进技术,促使自身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角转型。
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能够有助于运营商具备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同时结合互联网的创新能力,避免被管道化。其总体定位是从目前的“纯流量运营”转变为“基于内容和应用的智能流量运营”,立足移动互联网向传统互联网、数字广电网渗透,通过功能互补实现协调发展,增强用户归属感,防止被边缘化。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发挥自身优势,如重点完善用户身份认证、用户状态信息(位置、漫游等)和用户数据分析等功能环节,抓住用户入口(如终端、浏览器、客户端软件等),并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同时把控用户的第一接触点:关注QoS(服务质量)+EoS(服务体验),以“质量好不好+用户喜不喜欢”作为业务的评价标准;通过客户端实现接入网络的自动登录,统一认证;通过自由业务吸引客户,开发对细分用户体有价值的应用;加强与外部资源等新领域合作,打造繁荣和谐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
5月17日,作为广州市“创新支撑智慧广州,科技引领幸福生活”科技活动周的活动之一,广州市科信局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李德仁,在广东科学馆作了主题为“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演讲。
李德仁是中国策划界泰斗,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他用专业的言语,详细
的资料,系统地阐述了:数字城市的概念、建设数字城市技术支撑、数字城市的一般应用、CIS与AutoCAD一体化的“数字规化”平台、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建立数字行政中心以及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宏伟蓝图。
在报告中,李德仁院士指出,建设数字城市所需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Web,GIS,GPS技术等。李院士还特别以南京为例,展示如何在测绘中运用GIS,在规划中运用AutoCAD;以武汉为例,展示运用基于3S集成的移动测量系统,将街景影像与地图进行集成的创新成果。
李德仁院士认为数字城市必然将向智慧城市迈进。他认为智慧城市可以被看作是数字城市加上物联网。因此,物联网的发展是决定智慧城市(地球)发展成败的重要环节。物联网包括三部分的内容: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得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即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信息准确传递;三是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智能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进行处理。李院士指出,未来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包括: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户外流媒体、数字家庭、车载娱乐、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应急响应联动等。而智慧城市包含智慧传感网、智慧控制网、智慧安全网,其中面临的安全挑战将最为严峻,安全问题的解决难度最大(本刊记者 吴竹立) ☆
李德仁院士在粤作“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专题演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