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让梨的孔融、砸缸的司马光等。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儿童,他就是陈太丘之子——陈元方。(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2.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 (古义:拉。今义:领。)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3)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节日礼物]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感叹句
非人哉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目标导学二 阅读感知】口红排行榜10强
(一)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按照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表演故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表演走进人物的内心。一位同学担任旁白,一位同学饰演元方,一位同学饰演元方父亲的朋友。规则:①表情、动作到位;②语言可以是白话,也可能是文言,但不能脱离课本。我们分两组展开竞赛。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交流点拨】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交流点拨】懂礼识义,聪明机灵。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出依据。
【交流点拨】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
—无信无礼高中毕业出国,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是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一米等于多少尺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5.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接着告诉同学们做人要有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交流点拨】教师认为,小元方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等等!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稚子弄冰古诗的意思翻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而作为学生我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目标导学一 总结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场面描写,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
【目标导学二 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交流点拨】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2)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步骤五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步骤六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可取之处 |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中出示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再协作商议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
不足之处 | 设计了较多的拓展及训练,因此拖延了课时。诸如对古代称呼的补充介绍直接放到解说词中几句话带过,或者放到作业中让学生去。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堂背诵,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