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优秀8篇)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优秀8篇)
查自己ip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活动一:疏通文意
    (一)读课文
    1、默读。不懂的音、节奏,做上句号。
    2、听范读。读准字音,揣摩人物语气。
    3、齐读。
    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
    ○2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重点词语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二)自读检测: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与友期(约定)行门外戏(玩耍)
    2、太丘舍(放弃)去相委(丢下、舍弃)而去
    3、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
    待君(对对方的尊称)久不至
    君与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4、下车引(拉)之入门不顾(回头看)
    5、则是无信(信用)则是无礼(礼貌)
    6、相(偏指客人一方)委而去去后乃(才)至
    (三)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无标点读课文:
祭英烈手抄报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活动二:合作探究
    问题质疑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人生果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元方答客》、《元方争辩》等)
    活动三:角扮演
    用现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人物有:陈太丘、友、元方(请3个同学扮演)
    活动四:学生小结 电子废弃物
    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可从“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等来说)。
    活动五: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这本笔记体小说里有好多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故事,请读下面一篇: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思考:
    1、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2、从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请阅读《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原文 篇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
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六、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四
    17、(4分)(1) 约定 (2) 同否 (3)离开 (4) 拉
    18、(3分)(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重点词要解释正确)
通风座椅    19、(3分)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有理的也可以)
    (写出一个启示得2分,两个得满分。)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题目 篇五
    17.解释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去后乃至 (4)下车引之
    18.翻译句子。(3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9.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3分)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六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题目: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29.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0.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31.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32.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28.(4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9.(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0.(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31.(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正确的上供摆放图片
    32.(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七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
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