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行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南瓜头才________
娜奥米 沃茨
③淫慢则不能精________
与日去_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
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屈伸呼吸________            ②然大喜________
③兴叹不________              ④归忧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至 杨 文 广 被 田 柳 城 内 乏 粮 外 阻 救 蹙 然 兴 叹 不 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韩国米酒
最搞笑qq签名3.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徐以养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
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示儿燕》)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遑:闲眠,空闲。③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④孙枝蔚:清初诗人。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精  励________
③意与目      去________  ④然贫家有此器  止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
(3)这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两者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甲)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乙)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此外,(甲)文还重点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   
(4)你从(甲)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增笑耳/有剩骨
B.狼不敢/乃悟狼假寐
C.暇甚/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盖以诱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大学毕业祝福语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朗读的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年与时 ________
②俭以德 ________
③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与日去 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诫子书》作为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在很多方面给人以力量和启迪。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格式,谈谈你的感受,字数不少于80。 
清远美食    例: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在书信的后半部分,诸葛亮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诲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唯有珍惜时间,方能不负芳华,成就梦想。虽是老生常谈,但慈父对儿子的教导,字字句句皆出真心,启人深思。
6.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诫子书》诸葛亮)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叩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释】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伤仲永》王安石)
(1)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何及/到舅家问焉
B.淫慢则不励精/不称前时之闻
C.夫君子行/不能称前时
D.静修身/或钱币乞之
(2)下列加横线字中意思没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    )           
A.不能称前时之
B.躁则不能治性
C.非淡泊无以明
D.以钱币乞之
(3)下列选项对文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乙文作者极写仲永幼时天姿过人,这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
C.乙文先扬后抑,跌岩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D.甲文是诸葛亮的名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号宁静无以致远。
②父利共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括作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诚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答:故事概括:________
句子是:________
(6)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谈谈。
观点相通之处:________
根据(或理由):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第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