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层面探析贫困户获得感缺失的原因
从微观层面探析贫困户获得感缺失的原因
作者:***
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19期
东莞市塘厦镇
        本文主要研究了贫困户“获得感”缺失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原因,并试图探析贫困户获得感的提升路径。首先介绍了研究此课题的意义,然后对课题相关的核心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贫困户获得感的缺失现状及原因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分析,通过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得出了贫困户的获得感受到经济补助的多少、社会公平性、政策的持续性和透明性、社会环境及评价、心理及家庭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对获得感提升路径作出了假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几级
        一、选题意义苹果手机无法连接APP STORE是怎么回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每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总会产生很多疑问。自从事扶贫工作以来,看到、听到一些矛盾的现象和声音,也曾让我对于这个时代充满困惑和迷茫,但是要想获得内在的圆融和自洽,我们该做的不是逃避,而是直面。所以综合以上种种因素,我确定了这一研究对象。
        (一)理论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人民众对于政策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并将
拔萝卜歌词其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背景下要使人民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感”一词便以更重要的地位和更高的频率出现在政府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工作效果的考核指标中。新时代提升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提升人民众获得感的最后一公里,获得感的提出为理解和分析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二)实践意义
        2021年攻坚脱贫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消除。贫困户在教育、医疗、生活、产业发展及就业等方面均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再处于乡村格局中被漠视的边缘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并没有完全按照政策保障的健全程度正比例提高,甚至出现了“越是扶贫,矛盾越大,越是帮扶,纠纷越多”这样的不和谐现象。深入分析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获得感不高”的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对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康的标准梦见秃发        二、选题背景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为湖北省D村。D村由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分别是a、b、c,其中c是重点贫困村,而a和b均为非重点贫困村,a的经济状况较好,并且拥有大规模生态产业园,而b和c的状况都相对较差,三村合并也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较差村的发展。这样的搭配结构较为合理。
        三、贫困人口获得感不足的具体原因
        在以往关于获得感的研究中,一般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大方面进行分析。而在本文中,把研究的问题微观化,重点探讨在扶贫政策制定及落实比较完备,监督也相对到位的D村的贫困户获得感缺失情况。
        (一) 经济补贴政策对于贫困户获得感的影响
        在作为研究研究样本的170户贫困户中,有特困供养户15户,低保贫困户61户,一般贫困户94户。研究结果如下(其中A B C D分别代表获得感由低到高的排列次序):
        通过此研究发现,贫困户属性影响贫困户关于获得感的评价,特困供养户获得感最高,低保贫困户次之,一般贫困户最低。而贫困户属性很大程度上所代表的是享受的优惠
政策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比较影响贫困户对于自身获得感的评判
        就访谈的结果来看,贫困户的获得感缺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主要的表述方式都是“缺钱”,但是通过深入的访谈,很容易发现真实原因各不相同。
        1.与他人的比较
        贫困户M,现有家庭人口2人,为一般贫困户,本人患有慢性病,妻子身体健康,两人靠卖菜增收,2个女儿已出嫁,生活状况尚可。在与在交谈过程中,M也总会时不时的表现出对于低保贫困户的羡慕,认为“比自己家庭情况好”的人也被评为了低保户,所以内心感到不公平,认为“别人都能评上,为什么自己评不上”,而之所以自己没有“评上低保户”是因为“上面的人暗箱操作”。而M的此种心理状况,可以用社会公平理论来解释,一个人感受到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来源将自身与社会同辈体的比较。所以M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落差,自然会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
        而处于M此种心理状态的贫困户并不在少数,一般贫困户会将自己与低保贫困户做比
较,低保贫困户也会将自己与特困供养户做比较,比较的结往往是“自己获得的太少”。
        2.与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比较
        扶贫干部也发现,在与M的对话中,对方对于“脱贫”这个词是极为敏感的,他总认为“脱贫”就是要把自己现有的一切“拿走”,所以他有一种“被剥夺感”,于是对于这个词极为抗拒。当扶贫干部为其测算全年收入情况时,他通过各种语言和行为的抗拒,拒绝承认自己的真实收入情况,最常用的语言就是“我不行”“我不能”“我脱不了贫”。虽然扶贫干部一再向其解释“脱贫不脱政策”的主旨,但是其内心的焦虑似乎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由于贫困户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政策的依赖性过强,所以由于对未来抱有悲观想法而对现状给予消极评价的贫困户有很多。
        (三)政策的透明性和稳定性影响贫困户的获得感
        在本文针对D村贫困户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那些了解自己享受到哪些政策的贫困户获得感会更高。
        而在本人实际走访及观察中,也发现那些能够准确的说出自己享受了哪几种政策,并
且知道这些政策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收益的贫困户对于扶贫政策会有更加积极正面的评价。而那些不清楚自己享受哪些政策的贫困户则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得到”或者“得到的比别人少”。
        所以,对自己享受的政策有更清楚的认知的贫困户,能够更客观理性的评价自己的所得,也就有更高的获得感。
        (三)社会环境及评价对贫困户获得感的影响
        贫困户D,同样是典型的“无获得感”贫困户,她最常表达的就是“什么都没得到“生活过不下去”等极为负面的情绪。在与贫困户D的交谈过程中,她对于自己的“寡妇身份”耿耿于怀,认为自己没有丈夫,所以遭受“欺凌”,所以她认为自己本该能够享受到的政策被“层层克扣”了。这就使得D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只要是别人有的,自己沒有的,那么就是被克扣了”,这就使得她对于自己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充满了怀疑。其实村中像她这样情况的贫困户不在少数,由于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这两类占了大多数,所以他们普遍存在一种“弱者心理”,习惯了一种“被剥夺感”,他们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充满怀疑。
        所以,在农村社会中,贫困户不但承受着物质生活方面的弱势,而且处于社会层面的弱势,而后者更容易对贫困户的获得感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五)家庭关系及心理状态对贫困户获得感的影响
        前文提到的贫困户D的家庭生活的不如意也造成了其孤立无援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思想较为偏激,对现状没有安全感,以及对一切都给予较为负面的评价。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会发现其思维已经陷入混乱,无法对于现状有一个清晰且中肯的评价,并且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毫無希望的,自己的生活只会越来越糟糕。
        而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自己的家庭成员是否关心自己”的这个问题有正面回答的贫困户,对于获得感的评价更为积极。总体而言,贫困户的家庭支持较弱,亲情关系较淡漠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农村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血缘亲情社会,家庭关系网的破坏或破裂极大的影响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对获得感的评价。
        (六)健康因素因素对于贫困户获得感的影响
        此外,受访者的健康状况与其对于获得感的评价之间的关系,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分析表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本人身体状况较好的贫困户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会给出比较积极的回答,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贫困户给出的一般为比较消极的回答。可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其本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如果健康状况不乐观,那么他们对于未来的观点也会比较消极,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拥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此项数据研究的主要是个人健康状况与其对于获得感的评判之间的关系。而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在贫困户总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于获得感的评价,就要尽可能的使他们感受到健康问题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小化。这就体现了社会公正中赋能理论的应用。
        五、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探析
        获得感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单靠经济发展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更是要注重微观层面的问题和途径。可以从保障再分配政策的公平性、保障政策宣传成效、建立贫困户庭和心理支持、优化贫困户获取资源的途径和环境等进行改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