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为何没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
猫眼观历史
水火箭的制作2023-03-12 11:46
相信《孙子兵法》是大家都熟知的书籍,但《吴子兵法》又有多少人看过呢?据说此书的作者名叫吴起,也是一个十分能打胜利的能人。
文献有记载:说吴起与众诸侯打了76场战役,胜了64场。因此,有人把他和兵圣孙武相提并论,统称为“孙吴”。既然如此,吴起为何没有在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呢?
一:时期不同
吴起出生于春秋晚期,活在战国早期。而东周可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重要阶段。所以要论战国四大名将,就需要先理清这些因果。公元前481年,鲁国人修纂编年史册《春秋》继而流传下来后,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春秋。这本文献具体记录着鲁国的鲁衰公执政期间的过程,大约记载了242年前后的国家大事。所以,不少人觉得可以把《春秋》内容记录的最后一年即前481年,当作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关于前475年的说法,当代作家郭沫若参考历史的断代资料后,觉得华夏民族在公元前476年之前属于一个奴隶制社会,在前475年之后才进入封建社会。所以把前476年当为春秋和战国的时代界线最佳。而根据司马迁写的《史记》,则证明了周元王也是在前475年,才开始记录其他6国事迹的。
然而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向公元前403年。这点主要是参考了“三家分晋”的说法,以此当分界,既象征春秋老大鲁国的衰灭,又证明了维护周朝皇族的礼乐忠考等制度的崩坏,与此同时还象征着其余七国争霸的时代已经来临。
另外,不少儒生们则认为把孔老夫子逝世的前479年当分界线才正确,但原因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说法。还有就是,有人指出前453年才是正确的春秋战国分界线,因为那一年是魏赵韩三家联军攻破晋国的年月,从此奠基了战国开幕的事实。然而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将“三家分晋”的前403年当作区分战国和春秋的界线才是更正确的。
二:信念不同
所以话转回来,吴起到底能不能列为战国名将,这要从他的出生日期分析。他于公元前44
0年诞生,寿至前381年。但除去年幼成长的时间,真正当官出门的年月大约在公元前412年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所以说吴起存在的时段,不符合列入战国四大名将的标准。因为,战国四名将说的都是战国中后时期的闪亮人物。
另外原因则是,信念不同。吴起这个人能力出众,但与中华传统价值观不符。当初,吴起十分爱慕权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残骸忠良欺压百姓的事,常常有做。所以在人物形象方面,不符合评选战国四大名将。
据说,吴起从小就生在富贵家族,一路娇生惯养长大。成年后通过多方人脉要进入官场,结果散尽家产,还是没有获得官职,因此不少邻里街坊都取笑他。吴起怒从中来,失去理智就操起利刃,通街砍杀,一共杀死了30 余口嘲笑过他的人。
对于孝道方面,吴起更是不管不顾。当初,他跟着孔老夫子的徒弟曹参读书,期间传来老娘亲逝世的消息,自己却没有动身回去守孝。最终曹参知道这事后,就和他断掉了师生关系。
然而在不择手段方面,吴起更是心狠手辣。前412年,齐国出兵打鲁国。这时,鲁穆公就
表示想封吴起当将领,然而又担忧他夫人是齐国人,影响了立场。吴起听罢,当即表示要大义灭亲,让鲁穆公放心。当日回去,吴起再起操起利刃,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之后,得鲁穆公赐封为将军,统军与齐国军队开战。可惜事后,鲁穆公觉得吴起这人为了名利,连妻子都杀,是一个不能久用之人,就了个借口把他炒鱿鱼了。
吴起在鲁国失职,愤愤不平地又溜去了魏国。魏王得知吴起的战绩后,开始任用他为将领,可惜魏王死后,吴起因为和公叔挫争当相国失败,再次改投了楚国,所以又有人说吴起是一个“三姓家奴”。
然而,战国四大名将最早的说法,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而不是近代人参考资料排列的。当时这本书由南梁国的骠骑侍郎周兴嗣修纂。而南北朝的人们十分注重儒家思想,忠孝仁义非洲注重。然而像吴起这种杀妻谋官,怒杀街坊、不忠不孝之人,是很难入列名将的。
吴起(?-前381年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 。 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有几个直辖市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 。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
基本信息北京炸酱面的做法
∙本名
吴起
∙别名
吴子
∙所处时代鸡尾酒调酒
战国初期(鲁国→魏国→楚国)
∙民族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卫国左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81年
∙主要作品
吴子兵法
∙主要成就
在魏创立武卒制,夺秦之河西之地
在楚国进行吴起变法,为楚扩展疆域
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官职
西河守(魏),令尹(楚)
∙回族有哪些节日爵位
广宗伯(宋追封)
1人物生平 2军事思想 3个人著作 | 4人物评价 5后世地位 6轶事典故 | 7后世纪念 8艺术形象 | |
注:
中文名称:武卒制
首先将魏国沿用的春秋时代的动员兵制改革为募兵制,开始实现兵农分离的政策。然后将细化后的专业士兵作为魏国军队的基础,并逐渐替代了战时的临时动员兵。"武卒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精兵战略,以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士兵来代替原来的及动员兵。所有的士兵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考核,一旦通过考核,作为专业士兵,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的待遇,甚至出者立刻就能被提拔为中下级军官。考核的标准是这样的:士兵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这是选拔标准中的一个,但这样的装备,理论上就应该是魏军的标准,从中不难看出吴起的用兵思路之领先。不仅如此,还以士兵在考核中的表现,将之编入各种不同作用的战术分队,例如惯于近战的编为一队,擅长弓箭的编为一队,善于攀爬的编为一队。临战时,将各个战术分队按需要的不同临时搭配使用。把魏国的军队改造成"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
后吴起逃离魏国,到了楚国也沿用这一制度,使楚国由弱转强。
人物生平
弃儒学兵
吴起(三国志12的历史武将)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