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易混淆知识点...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易混淆知识点
单选题
1、易中天的《从春秋到战国》中讲述,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宣
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楚国实力最为强大
C.华夏认同感逐渐增强D.战争利于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自
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此时并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
“楚
国实力最为强大”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争会造成对经济文化的阻碍,排除D项。故选C 项。
2、《吕氏春秋》记载:“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这反映了
A.秦朝已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吕不韦在大力推行以德治国
C.先秦哲学方面重视因果逻辑D.吕氏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
经济学包括哪些专业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可知,反映的是尧、舜、汤、武因为顺从民心、民欲,获得人民支持,最终成就斐然,这说明先秦哲学方面
重视因果逻辑,C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因此A项中的“秦朝”错误,排除;当时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吕氏春秋》属于杂家,不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排除D 项。故选C项。
3、春秋战国时期,除鲁国以外的诸侯大国的都城迁徙往来,变动不居,数量上急剧增多,分布范围上空前广阔。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迁都
A.导致社会动荡不安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C.加速分封制的瓦解D.增强了诸侯大国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大国的都城迁徙的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阔,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迁都并不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瓦解无关,排除C项;都城迁徙与增强诸侯大国实力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汉武帝通过一系列对内对外的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稳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下列不属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举措的是
A.颁布“推恩令”B.建立刺史制度C.推行科举制D.独尊儒术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独尊儒术。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5、近年来,我国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9卷古纸。这9卷古纸的质地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经过碳14鉴定,这些纸要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100多年。这些发现说明了
A.汉代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B.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
C.造纸术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今年我国的考古发掘与“蔡侯纸”高度一致的9卷古纸,而经过碳14鉴定,这些纸要比蔡伦生活的时代早100多年,这正处于西汉时期,故这表明了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纸,B项正确;汉代纸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造纸术是否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C项;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6、汉武帝后期尚书“处于转呈章奏的核心地位”,“所言不善,屏去不奏”。宣帝时“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正式推行上封事制度,并进一步强调,“密奏以皂囊封之,不使人知”。上封事制度的推行旨在
A.强化君主权力B.有效制约尚书C.完善官僚体制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汉武帝后期尚书“处于转呈章奏的核心地位”,“所言不善,屏去不奏”,说明当时尚书权力很大。宣帝时“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密奏以皂囊封之,不使人知”,说明尚书权力受限,限制相权
的目的是加强皇权,A项正确;制约尚书是手段,目的是强化君权,排除B项;完善官僚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不是其目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7、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
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D.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冬的诗句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战国时期法家能够在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与儒、墨等学派抗衡甚至
占据优势,主要在于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其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不是其在诸家思想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墨家比法家思想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排除C项;受到
最高统治者重视只是法家思想崛起的客观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世纪晚期秦灭巴国,设置巴郡,郡之下陆续设立11个属县。部分县下不设乡、里,
保留巴族和其他大姓首领的部分权力,以“君长”“渠帅”的名义,让他们主管派遣公差、徭役等事务。这一举措
A.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坐大B.保留了传统的分封体制
C.有助于稳定秦在巴的统治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母亲节祝福语简短语句
秦国设立郡县统治巴渝地区,同时又考虑到笼络巴族和其他大姓首领,保留其部分权力,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有利于稳定新征服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秦在巴渝地区推行的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B项;这
一举措的影响主要是在巴地区,和秦的统一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汉代诸侯王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但是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据此可知
A.汉代比较严格的执行宗法制度B.诸侯的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
C.宗法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汉律却只允许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为嗣。如果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继承”可知,汉
余额宝冻结资金怎么转出来?
代在诸侯王继承问题上,改变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规定只有嫡子才能继承王位,没有
嫡子无法继承,这实际上在王位继承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在王位继承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不是强调“汉代比较严格的执行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宗法制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秦统一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张扬自己的显赫功绩。然而万世之望的秦王朝在一场农民起义中,轰然倒塌。秦王朝毁灭于农民起义,从本质上说明()
A.秦王朝的强大名不符实B.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C.农民起义军战略较先进D.秦王朝的统治制度落后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严刑峻法,不得民心,最终被人民起义所推翻,反映了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项正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农民起义并非战略先进,排除C项;秦王朝创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秦始皇《碣石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李斯焚书奏称:“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因乌氏保以经营畜牧业而成巨富为秦始皇所重。据此可知秦代
A.继承了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农工商业发展的思想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C.贬抑了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D.实行尊法抑儒的治国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经营畜牧业”“则力农工”和“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体现了秦朝重视农工商业发展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秦代继承了商鞅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贬抑了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排除C项;秦朝虽然实行尊法抑儒的治国思想,但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西汉初期,朝廷规定:禁止马匹出关中而流到东部诸侯国地区;为诸侯国服务的任何人员不得再为朝廷服务;出关需要持有帝国签署的出关文书。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秦朝残余势力的反扑B.阻隔关中与关外的联系
青春作文800字高中C.削弱关外诸侯王国的实力D.维护关中地区特殊地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中地区在西汉初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故关中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行政管理上存在
一定差异,材料中这些规定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确保关中地区对西汉其他地区的控制,维护关中地区在全国的特
殊地位,D项正确;由“东部诸侯国地区”“不得再为朝廷服务”等和所学可知,这些规定主要针对的是诸侯国,A
项不是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中“阻隔”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
D项。
13、出土文物“新石器时期的陶缸”、“司母戊鼎”和“战国铁犁铧”等,能反映出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提高D.古代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出土文物“新石器时期的陶缸”、“司母戊鼎”和“战国铁犁铧”,依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商朝和战国时期,说明人类在不断地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华文明不断进步,A项正确;司母戊鼎是青铜礼器,不是生产工具,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的陶缸和司母戊鼎都不是农具,不能体现耕作技术的提高,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青铜
礼器,战国铁犁铧是农具,无法反映古代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东汉灵帝时,太常刘焉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
安方夏”,于是“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皆以本秩居职”,位在郡守之上,掌管一州军
政大权。这一举措客观上
A.弱化了中央监察权力B.助推了地方势力膨胀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答案:B
解析:
东汉时期,鉴于刺史太守盘剥地方,形成割据之势,因此设置州牧,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结合这一时期中央权
力式微的历史背景可知,州牧设置之后,更加助推了地方势力的膨胀,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监察无关,排除A 项;州牧设置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其不是客观影响,排除C项;州牧数量有限,并不会导
致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
15、古代中国较早就形成一种用空间定位疆域的世界观,因而出现“天下”“九州”等说法。战国时期,不少思想流
派都在自己的学说中融入这种观念。如孟子认为天下一家,韩非多次强调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这种观念()
A.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提供理论来源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
C.受西周分封和宗法制度影响而形成D.造成了古代中国民族观念相对模糊
答案:B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