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教学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体能训练是由体能相关理论、体能训练及实验教学部分组成的课程内容。
(二)编写依据:根据2008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结合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的教学具体情况,以及新形势的需要而制定。
(三)目的任务
1、培养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树立刻苦锻炼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2、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理论、基本训练方法和体能能力对技能的渗透基本原理
3、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及训练方法基础上,重点领会各户外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达到贯通学生所学基础和户外运动理论与训练实践的结合,为学生认识体质与运动能力关系打好基础。
4、具有独立从事户外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及基本科研工作能力。
5、增强运动素质能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水平。
6、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四)课程代码:
(五)教学时数与分配:本课程52学时,  3 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理论课
20
实践课
16
实验课
12
考  核
2
机  动
2
合  计
52
1、理论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体能及体适能概念及关系释义
2学时
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
2021国庆多少周年4学时
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
2学时
影响体能的因素
2学时
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
2学时
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
2学时
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
2学时
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
4学时
合  计
20学时
2、训练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起动与疾加速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2学时
机  动
2学时
合  计
18学时
3、教学实验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个人经历体能训练评价
杨威微博
4学时*
观摩运动训练专业和竞技体校体能训练课及评价
2学时
制定发展各种运动素质训练计划并讲解其依据
4学时
提出各个项目体能训练难点及探疑
2学时*
合  计
12学时
*每人5分钟×32人计算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一)理论课
我是一只小鸟作文1、体能及体适能概念释义及关系辩析
1)目前国内外关于体能及体适能概念
2)体能及体适能概念本征
3)体能与体适能概念区别
4)一般与专项体能概念
5)与体能相关概念(体力、体质、适应力)的区别
2、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
1)一般体能的构成
2)各主要项目体能的构成
3)体能构成的相互关系
4)间接运动素质与专项体能提高的关系
3、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
1)各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实现方式
2)限制单一动作体能实现方式的因素
3)限制周期运动动作体能实现方式的因素
4)导致期运动动作的体能渐进下降因素
4、影响体能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场地因素
3)气候因素
4)心理因素
5)动作节奏因素
5、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
1)竞技状态
2)关键运动素质
3)生活条件
4)自我控制
6、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
1)自然恢复
2)辅助恢复
3)超量补偿
4)训练中的累加恢复效应
7、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
1)传统观念
2)恢复能力的正面与负面性
3)基本技术能力与干扰技术能力累加的正面与负面性
4)把握关键体能发展的正面与负面性
8、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
1)提高加速运动素质原理
2)提高移动耐力运动素质原理
3)专项短翼和长翼运动距离与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原理
4)提高技术能力原理
5) 力量训练转化为专项能力的原理
(二)训练课
1、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2、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3、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径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4、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5、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
效果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6、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
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7、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
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雅俗共赏 许嵩
8、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
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
教学实验课
1、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区别性
1)导致传统训练思维的原因
2)现代训练的近期与远期效果
2、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转化技能能力提高的合理性
1)专项体能训练的目的性
2)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转化的过度手段
3)转化的时机与前后训练手段的衔接
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性
1)理论的合理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2)体能顺序安排
3)体能训练周期安排
4、各个专项体能训练的要点与难点
  1)各个专项的体能属性
  2)各个专项的关键体能发展的制约性与时机性
四、考核
根据培养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体能相论与训练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
1、考核内容及比例
理论知识:占该学期的60%。毕业论文答辩ppt
教学实验:占该学期的40%。
2、考核方法及要求
(1)理论考核采用笔试,闭卷考试的方法,考核内容主要以讲授内容为主。
(2)教学实验
体能训练评价
讲稿写作50%、讲解50%
②提出所闻相关问题的解读效果
③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作业70%、多媒体讲解30%
④提出问题的思维活跃程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田麦久  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分类[J]. 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体育科学 , 1984, (03)
[2]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
002)、
[3] 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 (9):48-52
[4] 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4-190
[5] 刘爱杰.耐力性竟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1
[6] 图多·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周丰,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16-320
[7] ]列·巴·马特维耶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58-174.
[8] B·H普拉托诺夫著.陆绍中,张人民,黄孝瑛,译.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81
[9] 钟伯光.Keep  fit手册 [M].博益生活通系列71996
[10] 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3)
[11] 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
[12] 田雨普,郑晓鸿.体能及相关概念辨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4-6
[13] 杨世勇,李遵,唐照华,等.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4]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3-4
[15] 柳伯力.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4
[16] 赵志英.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1):44-46
[17] 王兴,蔡犁,司虎克,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1):80-81
[18] 孙学川.现代军事体能探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1-6
[19]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 (9):48-52
[20] 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 北京体院学报.1993;(2)
[21] 冯炜权,翁庆章等著.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22] 殷劲.运动性疲劳发展过程理论[J].成都体院学报.1992;(3)
[23] 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1)
[24] 冯敦寿.不同年龄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跑速度的规律与特点[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6,3-4
[25] 骆建,等.男子400 m分段时间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及血乳酸值的变化[J].体育科学1998.(3)贺卡祝福语
[26] 冯炜权,翁庆章等著.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7
[27] 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 北京体院学报.1993;(2)
[28]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64
[29]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64
[30]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
[31] 李行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947
[32]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