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手机号转账沿江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论文以现状调研为基础,对哈尔滨的沿江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研究。以建立整体的旅游业概念,,依托市区和郊区两岸的文化、建筑、冰雪等资源优势,形成以冰雪旅游为特,以文化和商务会展为重点,包括都市休闲、异域风情等的综合性游览体系。每天都是情人节
美团券哈尔滨市在我国是有名的东方小巴黎,异域风格的建筑,多元化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冰雪文化都是游客感兴趣的观光资源。同时随着松花江水位的提升,在城区段形成了大面积的可供游憩的休闲水域。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沿江旅游业,并带动餐饮业、旅管业、休闲娱乐业等等可以在沿江形成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三产业集。
规划建立整体的旅游业概念,充分表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关联带动。以沿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依托哈尔滨市和郊区两岸的文化、建筑、冰雪等资源优势,突出特,构造精品,形成以冰雪旅游为特,以文化和商务会展为重点,包括都市休闲、异域风情等的综合性游览体系。冬季开办冰雪游乐、冰灯游园、狩猎、大众性滑雪和竞技性滑雪等冰雪旅游项目,夏季以太阳岛、大顶子山、涝州畜牧场等自然风光为重点,引入都市休闲、近郊一日游、生态保健游等旅游项目。同时要建立吃、住、行、游等诸多一体化的配套设施的建
设。
1、餐饮业——规划区域内现状餐饮业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道里区华梅西餐厅、融府康年、香格里拉等具有欧式特点的西餐饮食业。区域内共有38家,均分布在道里区,主要集中在中央大街及其副街上。二是位于道外的名小吃、回民的清真餐馆等具有传统特的饭店。三是我市在冰雪文化的基础上,推出的冰雪饮食,先后有“冰城八景”“雪花冰点”等180多种冰雪食品,被广大游客所喜爱,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1]。对于餐饮业的发展在该区域根据不同地段、不同的周边环境氛围,结合现有饮食特,分三类发展:一是在道里中心区的中央大街、爱建社区一带发展以西餐为招牌的欧式餐厅。二是在道外南二、南三道街结合老字号形成具有传统特的饮食街。三是在松北新区、太阳岛一带结合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创新发展冰雪饮食为沿江旅游业服务。
学校对教师的评语2、旅馆业——区域内现有规模以上旅馆共107家,其中道里区有94家,道外有10家,松北有3家。现状旅馆多集中在道里区,其中星级宾馆集中在友谊路和中央大街一带。目前尚能满足外来游客的住宿需求,但随着沿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增加,势必对旅馆业的发展有新的需求。规划的旅馆业结合现状以及沿江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形成多级别
戒烟的最好方法、多层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综合体系。在道里区中央大街一带和道外的三马地区,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旅馆业,在该地区主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星级标准的旅馆。在道里区安字片、抚顺街一带和道外区二十道街一带形成经济型旅馆区。
3、休闲娱乐业——区域内现有规模以上酒吧、餐馆、迪厅有6家,电影院14家,健身俱乐部12家,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说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和前来旅游观光游客的需求。规划的娱乐业应提高休闲的档次和数量。考虑到为市民与游客两部分消费体服务,一是结合沿江旅馆业的布局进行集中设置综合娱乐休闲区,主要为游客服务;二是在整个区域内从服务市民的角度上考虑以点状布局。
七夕留言4、商贸业——区域内现状共有14家大型商场,其中12家大型商场分布在道里区,有2家分布在道外区。从哈尔滨市整体角度考虑该区域的商场数量少,而且购物环境不够良好。随着沿江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商业有了更高的需求,规划在沿江的哈尔滨市区段将游憩和商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哈尔滨市的滨水RBD。道里中心区游憩商业区:充分利用建筑艺术资源优势,提升道里区商务区的文化品味,形成繁荣人性的城市空间。重点调整中央大街,将其建成具有较强辅射作用的商服专业街。同时调整
两侧辅街的用地功能,按照区域统一规划的原则,主街带动辅街,辅街促进主街,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建设成为中央大街步行商业区域,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哈尔滨市经济增长和旅游事业发展的黄金带。道外游憩商业区:依托现有基础,功能上进一步强化三马地区及靖宇大街商业中心地位,完善太平桥商业中心;根据不同地段的区位特点和服务人,规划各有特的商业服务项目。保留现存分散的商服网点及大量个体网点作为小区级设施,加强居住区及小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力游憩商业区: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力新区建设以中央商务区(CBD)和憩商务区(RBD)为主导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化商务中心。以国际化、现代化为建设标准,优化公共设施空间。同时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按照市区级和小区级两个级别来进行配套。
【作者简介】郭东东(1987—),女,黑龙江人,哈尔滨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1[?]Michael Romeril, Robert A. Tourism and herit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nvironment systems and decisions.1985,5(4):306-30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