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时期创立的一种选官制度,一直到明清时期都一直采用这种选官方法。科举制度直到1906年才被罢废,这代表着自隋唐以来延续约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下面主要谈谈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官政治、儒家文化、科举制度的消极性
  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中心,自上而下,统治者可以借其笼络人才,巩固统治。自下而上,“底层”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上升到“上层”。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将科举考试当作唯一的出路,倾其一生用作读书与科举。本意虽然是客观公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到最后却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畸形状态。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的文官政治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而成熟,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官本位”社会。
在科举制度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国家。与中国相比,中世纪的西方很长时间里都是贵族和宗教政治。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以后才开始文官政治。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到: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金婚是多少年搞笑片排行榜前十名①教师节美言美句利玛窦所说的“哲学家”,就是中国古代文官。但是他片面了解的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问题,如“死板、束缚人的创造性等”。中国文化能够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持续下来,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文官政治。首先,因为这些知识分子脱离武装,“手无缚鸡之力”,一心只为考取功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之后不易起反叛之心,反而是感恩戴德。其次,这些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往往是儒家经典以及后人的注疏为主体。文官政治树立起适于自己的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整体的共同信仰,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精神凝聚力。最后,科举制也让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经常的不断更新,上层人和下层人在不断的对流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所以文官政治相对于武人政治和贵族政治更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这些也导致了人们读书、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很多人心中是“唯有读书高”,科学技术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所以中国就形成了独特的“官本位”社会。
2、启蒙运动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科举制度则保持了儒学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并逐步居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自科举制度施行以来,儒学就与科举结合起来,不论是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都以儒学为尊,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地位,同时也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局限在了儒家经典之内,更加强化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儒家讲求“名正言顺”,儒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的认可,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另一方面他们还积极的继承儒家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在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不断得以传播的时候,儒家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例如孔子说:“多言人事,少言天命”,认为天很神秘,是人不能认识的,人应该敬畏天。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种影响、首先它使中国人学会了权威的崇拜。而封建帝王多以“天之子”自居,“代天行事”是名正言顺的,所以老百姓也不会怀疑。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我们至今,在当下中国人还是经常会盲目的崇拜比较有权威的人。其次中国人自古就讲求命运无常。古代大多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无可奈何寻一种自我安慰。但是就算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许多的中国人还是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命运。这也使得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常以此为借口,不肯直面问题。
3、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是积极的影响,同时还挟带者巨大的消极性。
薄荷之夏电视剧首先,科举制度造成了士林阶层知识结构固化、陈旧,遮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科举考试的内容虽然在各个朝代都有所变化,但主要的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都推崇儒家思想,他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造成了中国凝固化的知识结构。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就整体而言,越来越弱化,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文化创造力上明显一代不如一代。八股文章成为遮蔽知识分子知识视野的障碍,士子们除了对程朱注疏与对偶联语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其次,科举制度严重的束缚了士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科举制度使得他们的人格、才能结构等趋于严格的规范化。科举强大的诱惑力,使得无数士子将其一生做赌注,只有科名才是其存在的价值,以致成为消磨个性、耗尽了创造精神、失去了生命之光的标本,如同一具活着的木乃伊。”②最后,科举制度也造成了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利禄,醉心于富贵的扭曲心态。防灾减灾手抄报文字内容在这些知识分子的心中,“科举”二字是世界的一切。只要科举得第也就意味着将会平步青云、极享荣华。但对于名落孙山的士子来说却是他们人生中极大的挫折。而统治者将享受荣华富贵做为诱饵,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分子笼络。明清之际,在科举制度逐渐走向死板、僵化的时候,也代表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大发展的时候落伍了。
总之,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将政治和文化、社会结
构和儒家意识形态统一起来,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虽然它也曾带给我们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它所代表的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公平公正竞争的期望依然有其价值。在当下的高考其实也在一些方面承袭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影子在我们当今选拔考试中依稀可见,所以考试制度仍然会是中国政治制度中比较重要的制度。
参考文献: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②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8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