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废科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905年废科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公元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了一道诏令:“自丙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寥寥几语,宣告了科举制在中国的终结。科举制源于隋唐,至清末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它作为甄选和教育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与心理诸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自明、清始,科举制度在考试制度方面日益显其弊端:内容陈腐、形式僵化、只重书法、舞弊成风。至清末,其衰败之势已完全显现。这种仅注重儒家经典的考试制度同当时清廷对新式科技人才和新式政治人才的急需,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极言其弊。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等要员大吏联名上折,主张立即“停罢科举”。不日,清廷下诏准此上议,废止科举。
非主流颓废个性签名
科举制的废除,不但引起了教育界的革命,而且也给中国的社会整合、思想观念、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场革命,对中国的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的废除,直接促成了新教育制度和体系的形成。
清代的教育行政机构沿用明制,为礼部。1904年,始设总理学务大臣,统管全国学堂事务。科举既停,1905年12月,清政府设立以荣庆为尚书、熙英、严修为侍郎的学部,位在礼部之先,国子监亦归并学部,学部负全国:“兴学育才之总责”。地方各省也裁学政而设学使,主管各省学务。各省贡院改设学堂,
各省设立教育会以作官府与地方的沟通,共同发展学务。新的教育行政系统的建立,又极大地刺激了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与此同时,教育体制和内容也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了巨大变化。1909年4月,学部奏准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实科。其中,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而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理财、法制、体操为通习。文科大致是实科主课和通习的颠倒。其内容较之旧科举变化之巨,可见一斑。废科举后的清代教育初步有了近代教育的雏形,它使一大批各类新式人才应时而生,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尽管它所具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但对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化还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废科举把中国人探索社会问题答案的方向转到向国外寻求知识,致使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这批人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1905年废科举对当时教育观念的变化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即由传统的经典标准转向了外国标准。学部于1906年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五条,规定:每年8月按所习学科
坐飞机需要什么证件
分门考试,考列最优等者,给予进土出身,考到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并加某学科字样。当时最高的报酬也留给了那些具有最广泛的国外教育经历的学人。一些在美国留学的学生,还在读书,即被指名道姓地争聘为各类学堂的教习。如京师译学馆曾致电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恳代聘毕业生王宠惠,教授英文、法律,月银四百两……”。足可见当时对外国知识的重视。这种做法使大批留学生涌
向国外。日本离中国最近,学费最便宜,显然也是最宜效法的榜样,于是成为留学生的首选目标。有两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01年留日学生只有274人,1908年即达30000人。1908年,美国减免其庚子赔款的一半用于中国教育,致使一所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清华大学毕业生陆续去美国深造。大量的中国留学生也在欧洲谋求高、低教育,特别是在法国。这种大规模的留学浪潮对整个一代人意义是重大的,但对清政府来说,却造成了一种创伤。国外的一些民主革命思想使知识分子大量地转向革命,且对国内也造成了巨大影响。废科举制度几年,清政府就惊恐地发现有种新的情绪在学生中蔓延:“学子合,辄腾异说,相濡相染,流弊难防”、“大率以不守圣教礼法为通才,以不孝朝廷制度为志士”。统治阶级方意识到“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但为时已晚。科举制度的废除,迅速造就了几十万作为清政府对立面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骨干。
第三,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扩大,分化加剧,大批的知识分子由传统的入为仕宦转向实业、教育、科技等其它渠道。
在传统的科举制下,读书士子的难一出路是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阶梯进入统治阶层。学校教育代替了科举之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逐渐成为他们所学的主要科目。工业、商业、法政、师范、物理、现代军事等学科,都成为他们的选择。于是,知识分子面前不仅仅是一条仕途,而是有多种职业可供选择,近代一些著名人物,如李大钊、王若飞、蒋介石、胡适
、郭沫若、林语堂、陶行知、冯友兰、丁文江、茅以升、候德榜、徐志摩等人。幼年都曾经以各种形式接受过旧式教育,而在废科举前后,又开始在国内外接受新教育。有的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成为旧中国的风云人物,更多的成为思想家、诗人、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化学家、桥梁专家等。由此可见明显地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废科举前后的分化。
第四,科举制的废除,直接带来了社会心理、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科举制一直以儒家经典为教条,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一味崇经、仿古的习惯,造成了因袭守旧的思想方法,以致完全放弃了自我意识。中举、仕宦的唯一目标,也形成了对官位的盲目崇拜。而科举制的废除,使人们的读书范围和方法都有所改变,人们对圣贤、
经典、权力的迷信开始减退。知识分子也开始从空虚的文理中转向务实,开始注重社会、注意切实有用的东西。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描述中国废科举前后的情况说:“以前是读古书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一些世界大势了。以前是圣贤书外无学问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些科学知识了。”一些时代的前行者更是用新的价值尺度去评价了衡量传统观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可以说,废科举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桎梏,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qq互动标识小草莓
第五,科举制的废除割断了已经被削弱的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从而使国家行政管理进一步削弱,军阀随之蜂起。
在中国,科举制长期充当过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枢纽。它是社会精英人才被授予特权和通向上层社会的手段。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可以说是割断了中国2000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基础。这等于一个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罗盘之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中国社会之船驶入了一个盲目飘流的时代。
科学制的废除破坏了那种久经考验选拔领导人的程序,使政治人才的选择几乎无章法可循。特别是到了后来,军人政府取代了几乎所有的文官当局,普遍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行政管理局面。到了本世纪20年代,中国大小军阀林立,从占据半个县到独霸一个或几个省。这些人也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受过较高教育的,如袁世凯、吴佩孚等人,也有出身卑微的,如山东的“狗肉将军”张宗昌等。整个社会成了似乎谁能聚众作恶,谁就能上台。这些人上台的社会悲剧性在于:他们大部分只有短期的生存目标,且为私利长期混战不休。这种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军阀时期以后的1927—1937年。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明显的就是它造成了政府的瘫痪,国家失去了统一的协调,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第六,科举制的废除,大大改变了教育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形成了明显的文化中断。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千年一脉的传统主导思想,科举制的实行,特别是宋明以来的科举制,更是把儒家思想的经典性推向了顶峰。知识分子要想出人投地,唯一的途经就是熟读五经四书。1905年科举支付宝支付密码
制的废除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人们纷纷把目标转向了西方的一些知识,即使是原来受过经典教育的一些人也是如此。有些更激进的人,甚至把儒家思想和保守、愚昧、落后等同起来。以至于在后来的“五四”运动和再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把孔子及儒家思想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加以批判,不能说没有受到1905年废科举的影响。这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明显的文化中断。
客观地说,我们不能把中国传统教育内容的狭隘和保守认为是儒家经典本身所致。儒家
思想本质上是不排斥科学发展的,其求知的世俗化、理性化方法和探索精神,恰好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思想源泉。这种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盲目抛弃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今天在某些方面仍可见到。
总的来说,1905年废除科举制,不间断地削弱了帝制的基础,使后来中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控制都有所弱化。把它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看,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化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客观上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1905年废科举制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而且持久而坚韧地延续至现代。
参考书目和文章:
《中国近代教史资料》(舒新城)(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世界八大烈酒
《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物流管理就业前景
《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传统与变革》(美)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文章) (陈述凯)
《中国现代化史》第212页(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