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君主的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开明性。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
观点一 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
观点二 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
dead什么意思【点评】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做“敕”,但是这个“敕”百里挑一于淼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核心
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2)基础
①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②思想基础:战国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思想。
(3)特点
①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如皇帝拥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国家大事由其个人独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是终身制、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皇帝的专权和中央的集权。
(4)评价
①进步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经久不衰;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的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②封建皇帝以这三种制度的结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统治的稳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考法1】古代中国的宰相制度
史料 ①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利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帷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③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史料研读】
【段层解读】
【问题解读】
原因: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原因:专制集权下政务繁多,君主个人无法应对;百官众多,需要一个统领。
【考法2】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史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
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史料二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时尚休闲男装品牌赵翼《廿二史札记》
史料三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
四级作文万能模板—《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史料研读】
【史料解读】
史料一:朱元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
史料二:允许民众赴京上告,严惩贪官。
史料三: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将贪官严惩示众。
枕着你的名字入眠【问题解读】
特点: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
结果: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
趋严重。
原因: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
【考法3】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史料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六一祝福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史料二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观念?“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研读】
【史料解读】
史料一:宋朝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的社会风气,以及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社会观念。
史料二: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考试具有恒久的价值。
【问题解读】
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社会观念。
根源: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原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将选拔人才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
央集权;保证了官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