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
与近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知识归纳】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即专制君主制,是前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封建国家和东方国家一种主要的
政体形式,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重在解决君臣关系。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第二、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
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第三、君主通过一套对他负责的、庞大的政治军事官僚
琼瑶经典台词机器统辖全国;第四、宣扬“君权神授”,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这是由东方国家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政治状况、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等原因形成的。
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单一的国家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
央政府。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
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
反抗。
(2)演变:
初步实践:战国
确立:秦朝
巩固:两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发展:元朝
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无论哪个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不外乎从这几个方
面入手: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革新机构,设官分职,集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中央);注重选官与监督;改革地方组织制度;控制思想,文化专制;重视法治。中央官制:秦朝: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参知政事、枢密院(君相矛盾)
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使台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清朝:设军机处
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秦灭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建立三公
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免,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
的命令。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
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特点:与前代相比,中央行政管理的分工更为清晰,职权也较分明;但只是适应中央集权的初级行政管理模式,有待发展和完善。(3)影响:秦汉
时期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对以
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继续沿用。唐朝时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直属于尚书省。其中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
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
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在沿袭隋唐官制格局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也只
是局限于形式。(2)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职掌,却又相互牵制,这就使得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大
加强了。(3)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建立,表明我同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进—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政权更趋巩固,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繁荣,成为唐
朝强盛的政泊保障;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
发生重大变化。
两种制度的主要差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
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地方官制:秦朝:郡县制
西汉:郡国制
元朝:行省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明朝:三司制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③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④对后世各期都
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点:①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
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
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
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
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
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
极作用愈益明显。
选官制度:察举制:(西汉,方法、标准、发展、作用)
科举制:演变:创立(隋朝)、完善(唐朝)、改革发展(北宋)、强化与僵化(明清)、废除(1905年)。方法:考试。标准:成绩。考试范围与形式。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举荐,由地方分科
举人,参加考试选拔。
南北朝末年,士族已日趋没落,庶族地主势力日益上升;北周时,官员升迁已不再全
凭家世门第,九晶中正制逐渐失去作用。隋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重
建的需要,隋文帝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将选官之权收归中央。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1)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4)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贞观年间立进士、明经两科,逐渐成为主要考试科目;玄宗时,诗赋又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因此士人把主要精力应付诗赋、经义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又由于科举制在实行中逐渐被权贵把持,唐中期后,权贵干扰主考官、考生奔走权门私托败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又实行糊名法,才使考官舞弊现象受到节制。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遂成为专制主义政权钳制思想、培养奴仆的工具了。
监察制度:秦朝:御使大夫
宋朝:通判
元朝:御使台
明朝:按察司、厂卫特务机构
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
在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丁积极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封建盛世大都与帝王
加强监察有关,如: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助其实现“大一统”;唐太宗大力提高谏官地位,对谏官之言,“虚己纳之”从而实现贞观之治。而元世祖非常重视御史台的作用,他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吏台是朕医两手的”,多次支持监察官对权臣不法行为的纠举,实现了“大一统”。
但是,古代监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当一个封建王朝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甚至会催化吏治的腐败。如明朝的宦官就利用厂卫特务机构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地方组织制度:连坐制、编户齐民、保甲制度、八旗制
思想控制:燔诗书、焚书坑儒、罢绌百家,独尊儒术、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推行科举制,八股取士制、大兴
(3)规律: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A、国家政权机构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B、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趋向解决;C、君主的权力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愈益强化: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君尊臣卑(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4)评价: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注意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具体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其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宦官和外戚专权的根源,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政治民主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而言,也称为近代化。其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来自同专制主义政治的对立,也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必然要提出的目标。
2、所谓政治民主化,就是由专制的政治体系向民主的政治体系演变和发展。在中国,这一演变、发展过程是从19世纪60年代提出仿行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始的,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领导,主要是实现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以斗争争取民主;以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起一整套新型的政治制度,如在国家政体方面,主要有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及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
3、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表现: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阶段特征: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但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民主化起步。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
宽带自动连接主要表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制)。阶段特征: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成为时代的焦点;成果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3)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年)
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民主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①曲折前进: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
工农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②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五一休假阶段特征: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领导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任务,中国政治民主化进入
全新发展阶段。
分析、总结以上三个阶段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可以得出:
A。影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①三大政治障碍:即资本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②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③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命运:
(1)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就是要进行
政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
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3)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
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
级民主宪法。
(4)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
本溪旅游景点自驾游攻略世凯的权力。
(5)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
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
(7)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
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C.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第一次机遇:(1)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2)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
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大学英语学习第二次机遇:(1)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
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2)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
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欧式风格
第三次机遇:(1)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2)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
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D.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维新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运动、革命派维护民主
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后
的各民主党派的共和国方案。
E.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主张、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及民主政治建设:(1)1922
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
大纲。(3)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4)解放战争时期,积极
支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
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抗战胜利后,提出和平、民主、
团结的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经共产党的努力,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协议)和北平谈判,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在政治上孤立了反动派,赢得了人民
的拥护,同时通过军事斗争推翻了蒋介石独裁政权;(5)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
的同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4)腾飞阶段(1949年-现在)
1949年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为政治民主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中国
的政治民主化进入腾飞阶段。其间,出现了由“左”倾错误等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挫折。
主要表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
地进入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