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活用句式
知识清单一-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主要有五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此处省略)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语后面用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表示判断,即“……者,……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主语后不用,只在谓语后面用,即“…………也。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三)”“全不用,语意构成判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四)用”“”“”“等表示判断。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女生看了会起反应的句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五)用作判断动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表示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用”“…………”“…………”表示被动。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三)用…………”“……为所……”表示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条件:①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②宾语必须是代词,③代词后必须是动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沛公安在?          何以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3用“之”或“是”起宾语前置的作用,以突出强调宾语。
1 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三)状语后置
用“于”(“乎”)“以”起状语后置的作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
(四)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的石头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的缙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的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的少年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烧死溺死的人马
④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的雁荡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遥远的江湖
4没有标志的定语后置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人、八窗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金人
徐海乔恋情曝光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一)承前文主语省略
吾入关,(吾)秋毫不敢有所近,(吾)籍吏民,(吾)封府库,而待将军。(吾)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吾)日夜望将军至,(吾)岂敢反乎!(吾)愿将军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主语承前句主语省略)
(二)承前文宾语而主语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句宾语省略)
(三)叙述对话常省略主语
(触龙)曰: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曰:恃粥耳。(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中,的主语均省略)
(四)主语蒙后文而省略
(项羽)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史记·项羽本纪》前句主语项羽蒙后句主语而省略)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歃血),次者遂(歃血)。(《毛遂自谏》谓语歃血承前句而省略)
3.省略宾语
(一)宾语在上文已出现而下文省略。
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资治通鉴》卷十八)
(二)省略双宾语里的其中一个宾语。
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之)十金。(《墨子·公输》)
(三)省略兼语。
不如因善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殽之战》)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殽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协同,则宜抚安,与(之)结盟好。(《赤壁之战》)
5.文言中介词也常常省略。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6.修饰语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清单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副词常用在动词之前,所以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宾语常用在动词之后,所以名词用在宾语之前,而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补语常用在动词之后,所以名词用在补语之前,而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能愿动词常用在动词之前,所以名词在能愿动词之后,而又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下象棋口诀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连词后的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冯婉贞》)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有使……意思的动词。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为有……意思的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四)名词直接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表示比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表示对待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处所)
剪发技巧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时间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方位名词作状语)
2.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旦日从百余人来见项王。(《鸿门宴》)
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3.形容词的活用
(一)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字或数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二)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三)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四)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当作……”短裙配什么上衣……看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也。(《庄子·秋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为动用法省略不讲)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