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
会计记帐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张嫦艳颜
浩
魏晋南北朝时期,旧大陆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时空对应错综复杂。在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上,学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汉、唐两大盛世,而对上承两汉之兴,下启隋唐之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够重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试述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一、魏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对外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阻于北国,因而只有致力于海上拓展。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深度开发。同时,六朝政府实行积极发展海外关系的政策,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迅速发展。1.派遣使者出访海外国家。公元226年,孙权派出以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为首的外交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历时十余年,“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由此了解了南海各国政治、经济、特别是贸易及物产情况。
回国后,朱应、康泰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
史称:自朱应、康泰出使后,“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
贡”。
2.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贸易。
公元232年,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复远遣船,越渡大
海,多持货物”[1]
;公元233年,吴遣使节至朝鲜,高句丽王“贡貂
皮千枚,曷鸟鸡皮十具”[2]
;公元235年,孙权派谢宏出使高句丽“赐衣物珍宝”,“宫于是谢罪,上马数百匹。宏乃遣咨、固……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3]
。
3.积极招徕外国商人。
史书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4]
表明东吴政权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视。
4.维护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南朝初期,印支半岛的林邑国虽然“频遣贡献”,但同时又在海中劫掠商使,阻碍中外海上交往。元嘉二十三年(446),宋文帝发兵攻讨林邑,宋军大胜。史称“象浦之捷,威震冥海”[5]
。此后南海诸国纷至沓来。“宋末,扶南王姓侨陈如,名门者耶跋摩,遣商货至广州,天竺道人那伽仙附载欲归国,遭风至林邑,掠其财物皆尽……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牧刃积王府”[6]
。二、魏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表现1.南海丝路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广州港的兴起,从而取代徐闻和合浦成为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二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方延伸。
三国时吴在岭南设广州以后,珠江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加上造船、航海业的进步,广州很快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取代徐闻、合浦的地位。广州港的优势在于:它不但是岭南的经济中心,且与内地联系更为便利,通过珠江水系可达湘、赣、闽等地。徐
闻、合浦无内河与内地联系,通往内地的交通比较困难,缺乏大
量吞吐货物的条件。汉时徐闻、合浦主要受当时船舶规模及航海
技术的限制,海船尚不能远离海岸,而从番禺出发,难以渡过海南东部的七洋洲等危险水域。到六朝初年,随着船舶体积的增大及航海技术的提高,海船可以远离海岸航行。因此,从广州出发,不必经琼州海峡,而可经海南东部海面和西沙岛海域,直航东
南亚、南亚各地,从而使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因此移至广州。六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西向的终点已从印度半岛东南部向西,跨越阿拉伯海,抵达波斯湾,不过这一航线尚未固定化。王
仲荦引阿拉伯人《古行纪》记载:“中国的商船,从公元3世纪中
叶,开始向西,从广州到达槟榔屿,四世纪到锡兰,五世纪至亚
丁,终至在波斯及美索不达米亚独占商权。”10世纪中叶成书的
阿拉伯学者马斯欧迪著《黄金原和宝石矿》亦曾记载,中国船惯
于航行“到阿曼、西拉夫、奥放位和巴士拉,而这些国家的船舶则直接地航往中国”
。史载:中国与大秦天竺之间“舟舶继路,商使交属”[7]
。
2.东海丝路的延伸。自汉代以来,从登州港出发经长山列岛、辽东半岛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线是中国与日本、
朝鲜半岛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被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航线,中国不仅与日本、朝鲜等国家实现经贸往来,而且实现外交上的和睦相
处。东晋南朝时,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与日本的倭国处于敌对状态,因而传统的由中国辽东沿海经朝鲜半岛由北向南,再到日本的航道受阻。日本来华被迫由朝鲜半岛南部横渡黄海,而同时
由于建康成了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因而这条东方航线大大
地南移。元代马端临云:“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
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浮海入贡,及通互市之类,而不自北方:
由建康出发,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后,沿岸北航,至山东半岛的成
山角附近,继续沿岸而行,到达朝鲜半岛北部。或由成山角东进,
横渡黄海,抵达朝鲜半岛南部。然后沿岸南下,渡朝鲜海峡,航抵
日本。”[8]
这条新航线的开辟,
大大缩短了中日之间的航程,方便了双方的往来。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旧大陆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时空对应错综复杂。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积极的海外关系政策,这一时期南海和东海海上丝绸之路有了发展。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19--
··2008·5
三、促进了魏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1.魏晋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关系。
自三国时,朝鲜半岛诸国即与中国南北方开展陆海官方交往。史载:嘉禾二年(233),吴使至朝鲜,高句丽王“贡献”貂皮等
物。至晋南北朝时,贸易关系更加密切。刘宋元嘉中,高句丽赠送良马800匹。百济也遣使建康“贡献”。梁陈时期,百济、新罗使臣频繁来华。这一时期还开始了文化产品的输出。史载梁中大通六年(534)、大同七年(541),百济王多次遣使献方物,并请求梁朝赠与《涅般木
》等佛经、讲授《毛诗》的博士及工匠、画师等,“梁武帝并给之”。
三国时,日本列岛出现了邪马台国。史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邪马台国王卑弥呼遣至魏,送来“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曹魏册封卑弥呼“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并回赠倭使“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罢厂钊炎十张、
草倩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罢厂钊炎
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珍珠、铅丹各五十斤”[9]。正始元年(24
0),魏为加强与倭的对外关系,主动遣使到倭国,赠送金银、丝织品、铜铁等物。正始四年(243),倭使又来“贡献”,贡品有“生口、倭锦、绛青缣、绵衣、帛布、丹木”等物。南
朝时,日本人终于开辟了不经朝鲜半岛的南道航线,进一步便利
世界十大禁地了与南中国发展通商关系。
在频繁的中日经贸交往中,中国先进的丝织品和缝纫技术不断被引进日本。公元3世纪前期,日本人民的服装还很简单,无论男女多是着“贯头服”,即在一块布中央挖一洞,将头从洞中伸出。据日本
《古事记》记载:在应神天皇时代(270~309),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曾向日本贡献了两个纺织、缝纫技术优秀的人,
“名叫卓素的韩缎,以及名叫西素的吴服”。另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39年(308),应神天皇“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与吴,令求缝工女……吴王于是与工女兄媛、
弟媛、吴织、穴织四妇女”。到南朝时,日本雄略天皇又遣使到南中国,寻求技艺精湛的纺织女工。到公元469年,又有汉织吴织等织工随倭使自浙江东渡日本。此外,公元3世纪后半期,为避战乱,中国人开始大量迁徙日本列岛,这些中国移民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随之传入日本。日本学者认为:“特别显著的是他们对于养蚕、丝绸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魏晋与波斯的贸易关系。
波斯不但控制了“中国通中亚西亚和拜占庭的商队往来要道”
,而且“又将近东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之间贸易也攫归自己掌握”[10]
。据中国史书记载:从北魏太安元年(455)到魏废帝二年(553),波斯使节来中国通使不下十余次。北朝对发展与波斯的贸易关系也很重视,公元525年,波斯遣使贡献狮子一头,北魏特在洛阳城为其修建一庭院名为狮子坊。
波斯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泛海至南中国。中国史书称域外船舶“以波斯舶最大”。史载:“梁中大通二年(530),(萨珊朝波
斯)始通江左,遣使献佛牙”[11]
。
中国输入波斯的商品除传统的丝绸、铁器外,纸张出口逐渐增多,自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的文书已开始用纸书写了。广东英德、曲江等地区先后出土了不少萨珊王朝的银币,其中一部分属于公元3到6世纪时流通的货币,为这一时期中国与波斯贸易兴旺的状况提供了有力的佐证。3.魏晋与大秦的贸易关系。史称“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从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
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12]
。说明这一时期罗马与中国贸易海陆并行,不但经丝路北道交通中国北方,经海上丝路交通中国南方,而且还由缅甸经西南丝绸之路深入中国西南地区。
史载:城南,“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
赐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13]
。北魏洛阳的崦嵫馆里住有不少罗马商人。南方的广州等地也有不少侨居
的罗马商人,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记载:六朝时,有移居广州的罗马商人,辟地引种西方植物以货卖求利。阿密尼那斯·马西里努斯(约330~390)著有《罗马史》一书,
其中记丝绸条云:“昔时吾国(即罗马)仅贵族始得衣之矣。”而中国自罗马进口的商品也大为增加,如琉璃已成为这一时期
鞋城贵族的日用品。晋武帝时,
贵族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14]。“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15]
。无独有偶,时代更晚的《洛阳伽蓝记》中,“开善寺”一节谈到河间王元琛:“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自余酒器,
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妙,
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当然,这一时期,中国与大秦的贸易经由他国转运的数量仍然很大。
4.魏晋与南亚的贸易关系。公元381年,笈多王朝遣使到前秦的都城长安“献火浣布”等物。北魏时,笈多王朝曾5次遣使到魏都洛阳,进贡骏马、金银、
佛像等礼品,从中国获得丝绸等回赠品。公元430年,笈多王朝遣使自海路来到南朝都城建康献金刚指环等物。
“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天竺国白叠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
[16]
“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遣使奉表,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17]
史书记载:“大王若有所须,
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王国。王之法令,治国善道,悉当承用。”[18]
此外,其他天竺小国,犍陀罗国、乌苌国、拘萨罗国等都多次遣使来华,
开展朝贡贸易。中都记载:梁武帝时,有天竺遣使奉献多种香料,
并上表要求“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绝”[19]
。史书记载狮子国自东晋义熙初年
(405~428)“始遣使献玉像”[20]
,“宋元嘉五年(428
),其王刹利摩诃遣使奉表贡献。十二年(435),又遣使奉献。梁大通元年
(527),后王迦叶伽罗诃黎邪使使奉表贡献”。“虽山海殊隔,而音信时通”,说明两国关系亦较密切。三国孙吴时期,已有天竺商人来通商并定居于中国。如著名高僧康僧会
“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而移居交趾”[21]
。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曾在长安预言,有五艘船舶发自天竺,佛驮跋陀罗后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22]。法显归国时,
从天竺到狮子国是乘船,“载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尽夜十四日,到狮子国。”由此可见中印海路贸易繁盛的状况。5.魏晋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
(1)林邑。三国时,林邑王遣使至吴,赠送金指环给孙权。史书记载:“南夷林邑国,
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阳迈遣使贡献……十年,阳迈遣使上表献方物。”[23]
另一方面又“寇盗不已”,出兵侵掠日南、九德、交州等郡。为此,宋文帝于元嘉23年(446)派兵攻讨林邑,林邑失败,臣服于宋,刘宋随即恢复了与林邑的通商贸易关系,此后林邑数度遣使入贡。
到南齐时,林邑人在与中国频繁交往中将中国建筑文化引
20--
··2008·5
共十二朵。
北壁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其他三壁为四铺作单抄斗拱。令拱以上为挑檐
枋,上盖屋檐滴水,再上为攒尖形壁逐渐叠涩收顶。北壁,为主室正面。正中雕一门窗,为四抹头隔扇门,隔扇门两侧有子棂窗对称。门框上普柏枋下留有墨书,记述了墓主人在世的生活情况。东西壁,两壁中间为耳室门。门额上有方形门簪四枚。门两侧有
子棂窗对称。
西壁中耳室拱门内上方有题记,可能是墓主人建墓的工匠或彩绘的工匠。
墓主室采用宋金时期常用的整体粉饰的彩绘装饰。壁画以工笔单线白描,后填以淡彩的传统技法绘制。内容:南壁,门两侧各绘一门神,两画面基本相同,但神态各异。人物面部表情深沉、冷淡。其
余三壁均绘“二十四孝”忠义故事内容。每壁门两侧分两面绘制,每幅画面中又有棂窗相隔。三壁共绘二十二个故事。
此墓随葬三人,随葬品为一残的瓷枕,五件灰陶罐,一残的
过生日吃什么白瓷碗,货币89枚[7]
。
七、长治市淮海明墓
1987年发现,墓为长方形窑洞式砖室墓。墓内绘有云气、星
河及窗户等图案。
八、长治市南寨清墓
1997年发现,墓为长方形窑洞式砖室墓。墓平面长方形,
东、西两壁为长治地区生活风俗图,北壁绘镇宅猛虎。参考文献:
[1]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2).[2]老子.道德经.
[3]长治西郊唐代李度、宋嘉进墓.文物,1989,(6).[4]山西潞城县北关宋代砖雕墓.考古,1999,(5).
[5]长治市西白兔村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
[6]山西长治市捉马村元代壁画墓.文物,1985,(6).[7]山西长治故漳金代纪年墓.考古,1984,(8).
杨艳英长治市博物馆
(责编畅思)
入其国。记载:“永泰元年(498),诸农入朝,海中遭风溺死,海中
遇风溺死。”[24]
到梁时,中国与林邑关系发展到顶峰。梁天监大同年间,林邑连年遣使入贡。林邑向中国输出的商品除各种香药、珠宝、犀角、象牙外,还有棉花和棉布。
(2)扶南。
扶南即今柬埔寨。三国时朱应、康泰出使扶南,进一步密切了扶南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孙吴时,双方朝贡贸易不断。刘宋元嘉年间,扶南曾三次遣使来华。记载,齐武帝永明二年(484),扶南王遣使奉献“金缕龙王坐象一躯,白檀象一躯,牙塔二躯,古贝
(即木棉)二双,琉璃苏钕(音立,食器)二口,玳瑁槟榔村
村半一枚”[25]
。中国皇帝回赠的礼物是
“绛紫地黄碧绿纹绫各五匹”。齐时,除了假以朝贡名义的官方贸易外,扶南国还开展了直接以通
商为名的官方贸易往来。记载:“宋末,扶南王姓怀怀乔陈如,名门
者耶跋摩,遣商货至广州;天竺道人那伽仙附载欲归国,遭风至林邑,
掠其财物皆尽;那伽仙间道得达扶南。”[26]
梁朝时,扶南连年入
贡,从梁天监二年至太清二年(503~543
),40年间,扶南商使来华达12次之多,并向崇佛的梁武帝赠送珊瑚佛像等佛教物品。
(3)马来半岛与马来岛诸国。马来半岛上的顿逊国(今泰国南部古国),地处东西海路交通要冲,特别是其境内的克拉地峡,东西来往的船只多在此登陆后转船,直到公元6世纪其地位才被马六甲海峡代替。
在顿逊国以南有狼牙修国(今泰国北大年)、盘盘、丹丹国,自南朝初年开始与中国商贸往来。“盘盘国,宋文帝元嘉、孝武孝
建、大明中,并遣使贡献。”[27]
到梁时,交往更加密切,“中大通元
年(529)五月,累遣使贡象牙及塔,并献沉檀等香数十种。六年八月,复使送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并献菩提树叶、詹糖等香”。中
大通三年(532
),丹丹国遣使“奉送牙象及塔各二躯,并献火齐珠、吉贝、杂香药等”。大同元年,复遣使献金、银、琉璃、杂宝、香、
药等物。苏门答腊岛上的干阳阳乞也利国,
“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班布、古贝、槟榔。槟榔特精好,为诸国之极。宋孝
武世,王释婆罗祁祁舟怜阳阳乞也遣长史竺留献金银宝器”
爱悠悠恨悠悠。爪哇岛上的诃罗阳阳乞也国、
门者婆国、诃罗单国,自刘宋时均遣使通好。“诃罗单国遣使献方物”[28]
,史书记载:诃罗阳阳乞也国
“并市易往反,不为禁闭……愿自今以后,赐年年奉使”。
总之,魏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隋唐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卷八).
[2][3]三国志(卷四七).[4][27]梁书(卷五四).[5][11]南史(卷七十九).
[6][24][25][26]南齐书(卷五十八).[7]宋书·蛮夷传.
[8]文献通考(卷三二四).
[9]三国志(卷三○,魏书卷三○).
[10]王林聪.试析麦加商道状况与伊斯兰教兴起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6).
[12]三国志·魏志(卷三○).[13]洛阳伽蓝记(卷三).
[14]世说新语
·奢汰篇.[15]晋书·王济传.
[16][23]宋书(卷九七)
·列传第五七.[17][20]南史(卷七八)·列传第六八.[18][19]宋书(卷九七)·天
竺迦毗黎国传.[21]高僧传(卷一).[22]高僧传(卷二).[28]宋书(卷五).
张嫦艳宁波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颜浩
一人我饮酒醉宁波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樊誉)
(上接第18页)2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