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格局,世界观出发,我们该如何从历史中观照现实,面向未来
从认知格局,世界观出发,我们该如何从历史中观照现实,面向未来
文章也写了有段时间了,我的一位做烧烤生意的朋友抱怨,说我的观点太零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能不能专门写一篇,把观点整合起来,一次看个够,就像吃烤肉,要大块的才过瘾……
那…好吧,我只能说尽力而为,毕竟要说观点有多完整,我可不敢说,最多也就提供一个思路。
以下,涉及到很多概念,定义,我自作主张,作了些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有朋友不认同的话很正常,不用特意提醒我去搜索词条,或者费心地用些复制粘贴的内容,来对我进行再教育。
闲话扯完,下面进入正题。
一,从人到认知格局,世界观。
认知格局,世界观,这两个词最近很流行,似乎什么事都能往上套一下。
关于认知格局,似乎成了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代名词,都说这格局有大小之分,那么决定这大小的是什么,又以什么为标准呢?
至于世界观,三观正不正,几乎已经成了区分立场的代名词,连两口子离婚都能用“世界观不合”作为理由,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它的作用是什么?租房子注意事项
其实认知格局与世界观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角度,又都是从“文化”之中派生出来的概念,于是就又具备了区分人,立场的作用。
无论认知格局还是世界观,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人,进而又是这一个个大小不等的人之中,或者说“圈子”所通行的规则。
人的“圈子”能够稳定维持不散掉,就是靠着对这些规则的共有认同。
也就是说,决定世界观与格局的,正是对这些规则的适应或认同。
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规则都是什么?
打个比方,我们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最让我们困惑,无法适应的是什么?
是善恶,是非,对错,这些基本概念的认定标准。
在我们从学校进入社会,从相对较小人进入一个大的人之后,认定标准的急剧变化,让我们一时很难适应,无所适从,进退失据。
如果以我们个人的喜好为标准,这些善恶,对错,是非之间,是界限分明的,不对就是错,非善即为恶。
三步上篮然而人终究是要依赖,从属于社会的,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人集合体,又在其中分出无数小的人。
每个人的喜好标准不同,在形成人时,共有规则就需要在每个人的标准上,在是非,善恶分明的界限之间,拉开一段距离,形成一个灰地带,不这样,人就无法维持。
进一步,人越大,需要容纳的标准越多,这个灰地带,就会越来越大。
格局,世界观的大小,就在这人不断的由小到大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世界观,是对自身而言,格局,是对人而言。
如何理解?
正如同一事物的两面,你的世界观越大,能容纳的灰地带就越大,反之,能够认同,接纳你的人就越大,于是你的格局也就越大,就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那么是不是没有善恶是非,全部是灰地带,就说明格局越大呢?
恰恰相反,在同一层级内,没有善恶对错的标准,我们通常称之为没有底线,人因规则而存在,容纳度大,不代表没有规则。
人的大小,我们从小到大作个简单举例,依次为:家庭,学校,公司,地域,国家。
二,从规则到文化,文明。
文化,首先是规则。
文化的产生,是由特定地理气候环境之下的人,在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所形成的共同认知的规则,惯例,约定俗成。
文字,就是规则的一种,有了共同认知,有了相互认同的人,才有形成文字,形成规则的基础。
正因为文化的这种特性,所以文化这东西,从一诞生,就具备区分人的功能,就可以成为区分“我们”和“他们”,甚至区分敌我的标准。
举个例子,上古时期,不同血缘,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人,杂居混处,日子久了,不同血缘之间相互认同,习惯对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大有人在。
若在平时,这也没什么,可是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如何快速区分敌我,这就成了问题,于是就有了“入华夏者为华夏,入夷狄者为夷狄”的说法。
文化,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来,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让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本身,也成了文化。
所以,文化的最佳载体,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就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进而,不同的规则标准,形成不同的人,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体,“圈子”,和所谓的各种“亚文化”现象,而这些体,圈子,现象的背后,不都是大大小小不同的人么。
那么,文明呢,是什么?
记账凭证装订我们“中华”这个体,在东亚这块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延绵存续了几千年。
如果说,这几千年于我们的文化而言,是一条虽然历经发展,变化,却始终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文明,就是这河流中的上中下游。
我们的文化构成我们的历史,而文明,就是阶段史。
文明,自文化而来,是历史阶段中,权力阶层的文化的体现。
权力阶层因其掌握权力,就能够拥有文化的话语权,就能够让他们较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成为整个民族,国家较大人的代表。
他们较小人的文化成为代表之后,再以此为标准,符合标准的就是“有文化”,除此之外的就被认为“没文化”。
举个例子,《周礼》作为封建文明的最高体现,它所包含,涉及内容之丰富,系统,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说它可以作为那个历史阶段里,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若说它是那时中华文化的全部,就说不通了。
说是“礼不下庶人”,那么庶人之间就没有相互认同的规则了么,这也说不通,对吧。
历史不断向前,越过封建文明,越过春秋战国,大秦一统,却又迅速灭亡,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跨过文明这道坎。
大秦一统,意味着当时的华夏整个文明圈,成为了一个国家。
这有什么不同么?
国家是人,然而文明却是比国家更大的人,和地域。
人,地域的不断扩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以文明为分野,世界观,认知格局突破,升级,跃迁到三维层级,辩证统一的阶段。
辩证统一之下,是二维层级,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无论善恶对错之间的灰地带有多
大,善恶对错始终是对立的两端。
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
亲爱的你过得怎么样进入三维层级,善与恶,对与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认识,很早就有,但是这样的治国理念的产生,是在汉武帝时期完成的,毕竟有了认识也需要具体条件的匹配才能落到实处。
这样的理念,就是“王霸兼用”,王道与霸道在这时不再是对立的理念,方法,而是同行并用,根据具体情况,各有侧重的施行。
也只有这样的理念,认知格局和世界观,才能在华夏如此规模的人,地理气候环境千差万别的广袤地域中,建立起具备共有心理认同的国家。
如何办理港澳通行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