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分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李媛
写给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
作者:李媛
写给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
qq防沉迷填写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马克思、恩格斯在此著作中论述了很多观点,但其中“分工”思想对其他观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具体考察了分工的发展阶段,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分工所引起的矛盾,这些矛盾该如何解决?剖析这些思想,对于如何应对当今全球化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所有制
首先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并不是提出“分工”思想的第一人。早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对分工理论做了详尽的阐述。他提出分工存在的原因是由于人们有交换的需要。如果没有交换的存在,那么“各个人都需亲自生产自己生活上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而一切人在任务和工作全无分别,那么工作差异所产生才能的巨大差异,就不可能存在了”开学优美短句10字>生姜怎么保存不干不烂。斯密的分工思想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去研究的,更多的强调分工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虽然是建
立在斯密的基础上的,但马克思更多的是从人类社会本身出发,从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出发,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欲穷千里目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山东大学最好的专业
(一)分工与生产力
分工起初是自然的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复杂分工即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生产力新的更大的发展。所以“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决定分工表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上,这是通过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发挥作用的,文化程度高的从事科研工作,文化程度低的靠力气过活。分工对于生产力反作用体现在分工使得社会资源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达到优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于分工使人固定在某一行业,也就是生产的专业化,我们先不用考虑这种分工是否出于自愿,劳动者会在工作中不断发现现有工具的不足,并会改进这种工具,进而会出现新的工具。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