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
一、以复句营造小说氛围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常见到具有韧性的叙述语言,他常以长句、复句及句组来描绘自己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并营造小说的氛围。如“柏籽随风摇落,银杏的叶子开始泛黄,我在那园子东南角的树林里无聊地坐着,翻开书,其实也不看,只是想季节真是神秘,万物都在它的掌握之中。”“黑暗从四周围拢,涌荡,喧哗,甚至嚣张。光明变得朦胧、孱弱,慢慢缩小,像糖在黑的水中融化。也许是风,把一切都吹起来,四处飘扬,一切都似尘埃。”
同时,他常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具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读者拉进真实的画面中,并跟随着文字更新画面。例如《命若琴弦》,“茫茫苍苍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以很短的语句,勾画出一老一少的形象,并以一种无形的牵引力促使你继续读下去。
二、虚拟性的用词策略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可以常见到“或者、抑或、如果、说不定”等虚拟性的词语,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使人物与事件没有一个固定的接连点。这也符合作者并非表现现实,而是凸显精神层面的写作意图,说明作者具有超出其他作家的想象力。正如史铁生所说“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也许就从那个偶然的游戏开始,以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开始,藉意犹未尽来展开”,而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也在这一刻或者在下一刻,正在展开。这些虚拟词汇的运用,使小说的叙事空间得以展开,传统呆板的小说模式被打破,使读者的想象力空间被彻底打开,同时,这也说明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已到达了虚拟的想象高度。
三、平凡的语言陈述深刻的哲理
以朴实的文字陈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史铁生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史铁生笔下的文字都是真切的现实生活,平静的故事,那些淡薄的过往,似乎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在平静陈述一件事,一个故事。而这些以平静、低调的语言组成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方式让读者惊叹。如《务虚笔记》中有一段关于“昨天”的描述,“所谓昨天,也许不如干脆说过去海鱼。但是不,这不一样。譬如,说开保险柜我们的过去,那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要是说我们的
昨天呢,便包含了对那段时光的态度。譬如我们从过去走来不过是陈述一种进程,而我们从昨天走来却是在骄傲着一种进步。过去仅仅是对时间的客观描述,昨天却包含了对历史的主管感受。”最平实的文字,却将“昨天”与“过去”的距离拉开,让人体会到言语的局限与深刻内涵,而生命也往往一样,“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没法证明绝对的虚无是存在的,不是吗?没法证明绝对的无可以有,况且这不是人的智力的过错。”在这些平淡的辞藻间,却散发出命运浩瀚与无穷的魅力,让人无不为之感慨。
height什么意思即便不是壮怀激烈的慷慨陈词,史铁生的文字依旧语出惊人,这是一种平静状态下的自然流露,让读者感受到了丰厚的人生哲理。在这些平静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真实而又复杂的心绪,并且这种平静的表达丝丝入扣,生动细腻。
四、“局限”的内容形式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常能显现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在1985年之前的实写阶段,还是在1985年后的虚写阶段,他的作品中的思想都是以自我经历为主题的对命运的思考与升华。
在1985年之前,史铁生的作品集中于对自己知青时生活的回忆及反思,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完全以作者第一人称进行插队生活的描述,《合欢树》中“我”对母亲伟大的描绘,而这些写实的作品也常被史铁生运用于其后期的虚写作品中。虚写:即史铁生从对自己经历的描述转为对自我内心的剖白,因此作品成为一种想象的产物,如《毒药》及《命若琴弦》等虽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构架,但明显属于虚构的作品,属于“不可能”事件,然而却引人以深思。而如《务虚笔记》与《礼拜日》等几近完全的虚拟作品,既如自我颠覆的陈述,又是心理剖白的文本。
无论虚实,史铁生都常以一个看客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以独特的视角俯视命运与尘世的俗套,时而执迷,时而妄念,他将自我与命运联系,他将命运与生存的困境及决绝联系,他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命运,他在灵魂的旅行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这既是对爱的回应,亦是对生命残缺的怜悯。
五、符号化命名的艺术特点
毋庸置疑,《务虚笔记》是史铁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这本具有哲学思辨彩的小说文本中,史铁生运用符号化的形式为人物命名,如“残疾人C”、“小姑娘O”、“诗人L”、“画家Z”
等,这种符号化的形式,是以更模糊的方式去展现深邃的主题思想,这为人生存在的普遍价值开拓了更宽的范围,这种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不仅抽象了人物名字,同时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内的人物事迹。如“我说过,T的父亲与Z的叔叔乃至与F医生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混沌不清。”“我希望他在另一个故事里。因此我希望他走进另一个故事,他跳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昨天,走进这部书里的WR中去。”
史铁生以这种命名与写作方式,使人物的固定性淡化,将人物脱离于具体的形式,从而凸显事件,这些人的所经历的困境与挫折,或许就曾在你与我、他与她的生活中上演,每一个人物个体都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同时又可以浓缩为某一人物个体,作品中的人也许就是每一个读者自己,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人。这种手法正是史铁生惯用的人物表现形式,可以用言语或动作这种表象描写表现人物的方式不是他的写作追求,他的矛头直指人的精神层面,内化物的世界才是他所关注的,那些符号化的人物,只不过是众生的代表。史铁生正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出对人存在之谜的深邃思考。
有学者认为这种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广阔的开放性与深刻的涵纳性,由此可见,这种方式使代表理性思考的人物获得了更加形象与深刻的表现效果及现实意义,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绝不是一般人物刻画所能超越的。
参考文献:梅花的诗句
[1]史铁生,《务虚笔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史铁生,《爱情问题》,[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南海位置
[4]史铁生,《命若琴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史铁生,《往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6]王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7卷第1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