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里押镖--武装押运核废料
七千里押镖---武装押运核废料
以下转载《文摘月报》2010.4.30刊登的一篇题为“七千里武装押运核废料(胡佳恒/文)”的长篇报道:
3720公里,是广东大亚湾与甘肃低窝铺之间的公路距离。两点之间,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一条供核废料远程运输的线路。自2003年以来,一支神秘车队数月来回一趟。车前有开道警车,后面两台卡车,运载着直径两米以上、长度6米左右的巨大容器。保持日行不超过200公里的节奏,在武装押运下,一路穿越三个气候带,跨过1700余座桥梁低速行驶。容器中是核废料,只需十毫克就能使人当场毙命的危险物质。
鲜为人知的“818”核运输工具
据介绍,经过缓慢的反应堆裂变,核燃料组件中的低浓缩铀能量释放殆尽,已不能满足发电需要,衰变成为乏燃料,随即会被移出反应堆。乏燃料具有很高的热量,其裂变产物——毒性物也在材料中积累下来。因其放射性仍十分强烈,不得随意埋弃,通常暂存在核电站内的
硼水池中,直到裂变产物的活性降低到允许安全运输的程度。
2003年将近之时,建于1990年代的大亚湾核电站硼水池已满,而核监管当局也早就为这些乏燃料在西北部另觅了一个安身之所。不过,首要的问题是,如此“危险”而漫长的旅途,如何确保万无一失?
事实上,乏燃料的安全运输一直都是发展核电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从1990年代初,中核集团就已着手研究如何外运乏燃料。至新世纪,集团已酝酿一套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的乏燃料运输计划,亦即核运输“818”项目的雏形。而2003年的运输实践证实,这条被选定的路线及相关监管如果能被严格执行,即可确保安全。
隐藏在低窝铺大漠之中的中核404总公司(以下简称404厂),即是818项目选定的乏燃料运送目的地。这里是中国大陆唯一建有乏燃料后处理厂(所谓“后处理”,指核废料当中仍有96%的物质可重新提取使用,通过对其进行技术处理后提炼出的鈈239是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的核工业基地。基地拥有一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西北处置场,这也是目前内地仅有的两座处置场中的一处。如果乏燃料的后处理工序可以如常进行,一部分核废料在404厂里被提纯出鈈239再获新生,而剩下的毒性分离物,则会被送往
西北处置场暂存,等永久处置库建成后,再送往那里被深埋地下。
核燃料运输列车出川入粤
与离开大亚湾不同的是,每一枚进入大亚湾崭新核燃料,都是乘坐专用的核燃料运输列车,从四川宜宾运来。在位于宜宾中核建中核燃料组件有限公司厂房内,核燃料生产的铀原料——六氟化铀,被装在密闭的金属容器里,常温下六氟化铀是固态的,经过化工转化、粉末冶金等工艺后,成为直径高度为1不想让你看见厘米的圆柱体——二氧化铀芯块。几百个芯块迭在一起,被装入直径为1厘米、长度为4米、管壁厚度为1毫米左右的锆合金材料套管内,一枚燃料棒就诞生了。燃料棒再与其他零部件一起按鬼的要求进行组装,就得到了核燃料组件。
据媒体报道称,为保障核燃料安全,运输车厢内的温度被严格控制,不仅采用与客运列车相同的阻燃材料,更在车厢内专设隔热层与自然通风装置。运输车还配备二次缓冲装置,保证车辆在任何情况下都平稳运行。
核燃料运输车出川一路南下,接驳的专用线路驶入大亚湾核电站厂区,将核燃料集装箱(
每只集装箱容纳4笔记本关不了机怎么办个燃料运输容器)卸在固定的临时贮存点,平板运输卡车在此将集装箱转运至燃料厂房吊装口,经解除固定绑扎后,机器轰鸣声中,专用吊具会将集装箱中的燃料运输容器吊起,送往上方14米高的开箱间,以供开箱检查。
一旦检查完毕,新燃料组件将从水平的运输状态旋转为竖直状态,通过新燃料吊装工具吊往更高的20米操作层。在经确认无误,这一枚历经长途跋涉的核燃料,将放入水池中的制定位置,开始它暂短的裂变生涯。提议建造核燃料运输车,还是2002年的事情。当时不江苏田湾核电站正在筹建,田湾向铁道部提出,希望通过铁路运输核燃料。此举被认为将打破核燃料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不过这并没有改变大亚湾使用卡车外运乏燃料的决心——早在经历10余年论证之后,核监管当局已在铁路运输、海铁联运、公路运输等多种方案中,倾向选择公路,并于2003年正式实施运行。
1995年,中核集团组建中核清原公司,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收贮清查工作,加速了乏燃料运输的本土研究。至2002年,即大亚湾硼水池将满前夕,中核清原向中国远洋集团(以下简称中远集团)新近成立的中国远洋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物流”)发出《大亚湾核电站核乏燃料物流中标通知书》,确定中国乏燃料运输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中国核运输的幕后角,中远集团此前已先后领受国家级的核运输任务,秦山、田湾核电站的核原料进口、设备引进及核电成套设备运输,都出自中远集团之手。揽得大亚湾乏燃料外运任务,使得早已身处核运输产业链中心的中远集团,由此成为中国大陆唯一覆盖核能运输所有环节的国有企业,而其所担负的核反应堆乏燃料运输任务,被交通部、公安部确定为“机密级国家重要安全物资运输”。
上千警力护送核废料走西北
乏燃料水池桥吊下,130吨吊车沉稳的将乏燃料从水池中吊起,装入空重104吨的乏燃料容器中。这个外壳由锆合金造作的庞然大物,内部装设有中子屏蔽材料,与硼水池的效用类似,屏蔽材料通过抑制乏燃料的反应来控制其放射性。在容器内壁,还有一层铅屏蔽防护装置,确保辐射射线穿透力减弱。既便如此,容器外壁仍是具有放射限量的,标准限制值为2Msv/h,也就是外壁能允许的最大放射剂量是每小时(h)受照2Msv
三名操作员向容器内冲水、排水,以确保腔体处于真空干燥状态,随后氦气被灌入容器,通过氦气检漏仪检测容器表面有无微小破损——氦气是惰性气体,吹入之后并不影响乏燃料的状态稳定。
增重为121吨的乏燃料运输容器被运上卡车离开大亚湾,等待它的将是一趟为期21天的迁徙之旅——它的目的地是近4000公里外的404厂。
怎样给文件夹设密码在2003年至2007年的第一个五年运输计划中,一趟趟运输已重复上演了18次,无一闪失。单趟运输所需批报的政府部门文件,可能是其他同行难以想象的:仅运输前20天须向广东省环保局报送的文件即有10类,包括来自国家安全局、国防科工委、环保部、公安部等部委的批文。
18批共35科技公司名称大全罐次的乏燃料运输工程,中远物流以项目启动日期作为项目名称对内代号“818”项目。通常情况下,中远物流的“818”项目车队由两台奔驰平板运输卡车运载乏燃料容器,404厂公安负责押运,中核清原公司对“818”项目车队进行运行管理。虽然包括辐射防护小队与后勤保障小队在内的运送队伍并不庞大,不过在沿途地方政府的参与下,乏燃料的迁徙之旅,实际上成了一趟联合军警政三界力量的政治护航。不仅广州军区“军训和兵种部”待命随时投入防化洗消工作,车队途经六省一区时,沿途省级核安全管理办公室都要启动应急响应,进入应急待命状态。
据国家核安全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颁发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公路运输装运批准书的通知》
披露,从深圳途经广州、长沙、武汉、信阳、漯河、郑州、洛阳、西安、咸阳时,车队通行的是高速公路,从咸阳出发到兰州、武威、404厂时,车队行经国道。
车队经过地方,沿途警车开道,在预设好的站点严丝合缝地交接防务,也成为地方公安、交警、路政、消防部门新的规定动作。据818项目部向集团申报的一份汇报材料透露,车队单趟运输,仅动用进行交通管制与护送的沿途警力就达上千。
排场盛大,是因为一旦发生运输事故,即是没有发生对环境及人身的实质伤害,公众对于核废料的恐惧心理也有可能把一起技术事故上升为体事件,甚至有可能埋葬核电事业。事实上,由于车队运行实现了GPS定位与卫星通信,中核清原可以通过卫星信号对运输实况进行2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国防科工委、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环保部、中核集团应急指挥部都能依据中核清原应急指挥部的信号,与车队保持对接。
这支奇特的车队,即使是在地处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车速也被严格限定不能超过45公里/小时,车距50米;而在丘陵地带的普通公路上行驶,最高车速不得超过30公里/小时,平均技术车速更是低至12公里/小时。并且每运行2小时或50公里就要停车检查车辆一次,每天一次全面检查,每十天就要进行一次维护。
苛刻的速度指标限制,自有道理。一旦撞车,容器突然起火,大火烧两小时车表温度即会蹿至600度,届时容器内的辐射屏蔽逐渐减弱乏燃料的辐射射线对容器的穿透力会不会也开始强烈起来?答复是令人宽慰的。在中核清原公司的测算中,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运输路线上,即使车队稍稍超过规定最高限速,在小于48公里/小时下发生碰撞事故,起火半小时至2小时,温度达到300kiss goodbay至600度时,容器也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唯一值得担忧的,是高温会造成容器内的屏蔽减弱,容器外部辐照剂量会增加。屏蔽减弱情况如果出现,随行的辐射防护人员将能立即检测出来,当场判定为辐射事故。按照预案事故分级标准,达到辐射事故等级后,道路两侧20米将迅速隔离,道路立即封闭。
尽管线路设计时尽量避免穿越闹市人聚集的地方,但在某些时刻依然要经过城市道路。不过,在中核清原的测算中,警力一般会将围观众挡住在事故现场至少50米以外,而距离事发现场50米远的公众,按受照2小时计算,辐射剂量将只有0.08MSv——这几乎相当于坐几次飞机的辐射剂量。
应急响应人员将是距离辐射源最近的人,如果他们在距容器1米处受照1《黄鹤楼》古诗小时,其个人辐射剂量理论值为5.3MSv/h,这也低于中国《辐射防护规定》规定的限值。当然这样的事故发生概率很小,即单次运输不到五百万分之一。
经历大半个月的旅程,当车队达到低窝铺后,都由火车将乏燃料运输容器运入预定进行乏燃料后处理的404厂。
未来迁徙将愈加频密
在业界的设想中乏燃料被送进404厂后,将进行后处理,提炼出铀、钚等原料。然而,事实上,由于中国的后处理厂还低于调试阶段,目前运往404厂的乏燃料并未进行过一次后处理,目前都暂存在这里的中央湿法储存设施中。与核电站硼水池暂存乏燃料的工艺类似,这座1994年开工建造的中央湿法储存设施,自2003年开始,接收来自大亚湾的乏燃料。404厂选址工作开始于1956年,代号404,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亲手圈定厂址。在上世纪50年代时,其对外名称是“西北矿山机械厂”,又称“国营工业器材公司”。1964年甘肃省依照中央决定,在404厂设立甘肃矿区办事处,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地区及行政权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绝密地带。16个厂区分散在戈壁滩上,4个生活区在距产区15公里之外。一条50公里长的水线,接连着祁连山与水厂,一条贯通兰新线的专用铁路,可开往各厂区与有关车间。厂区与车间之间,公路纵横交错,警
戒哨位多达几十处,戒备森严。中国第一枚的核心部件,正是从这里运出的。“如果没有404,我国就没有今天的国际地位。”1984年,视察404厂时曾这样评价。
不过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404厂也不得不走人“保军转民”时间。一批民用产品被开发出来,其中部分产品(如警报器)还进入了中南海。职工生活区“入关”,几千户家庭走出戈壁滩,搬进了嘉峪关市。每个工作日,一个小时的通勤火车,成为404厂职工独特的上下班方式。由于经济效益一直没有明显改观,开建乏燃料的后处理工程,就成为404厂寻求转机的一次尝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