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实质上市县发展的优先地位问题。优先发展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县域,实质上又是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城市是社会发展效率的载体,坚持效率导向,就要优先发展城市。县域发展是社会公平的保障,我国县政府管辖下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70%左右,中西部省份县域人口比例更高,没有县域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我国多数众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下,优先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县域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显著的背景下,加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迫切性。省直管县体制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有利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另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全世界人口的30%以上集中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城市里,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400公里的城市里,发展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优先发展城市仍然是一条正确的战略选择。因此,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需要,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这个高度,来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在选择省直管县还是市
管县体制时,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区域内城市总量的发展。
一、市管县体制的诞生
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层级主要以四级制为主,只是在较大的市和自治州才实行五级制。中共中央1982年第51号文做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决定,首先在江苏省试点,随后在全国试行。实行市管县体制,是为了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在此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县市都是由省级政府派出的专区专员公署或是地区行政公署代为管辖。从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即中央政府马甲线是什么省级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政府(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政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镇政府(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上世纪九十年代,市管县体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市管县体制的实行对于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一般来说,政府层级过多,会造成以下弊端:一是信息传递不畅通,信息传递成本加大;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二是权力运行机制不畅通,容易形成压力型体制,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自主权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不符合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调动县级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除上述一般情况之外,“市管县”体制还特别造成了以下问题:
(一)是“市管县”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原本虚设的地区一级变成了实设,不仅增加了政府层级,降低了行政效率,cisco路由器而且与宪法中有关地方行政架构的规定相违背;
(二)是在市与其所辖的县(或县级市)韵母有多少个竞争发展过程中,加剧了各个县戏曲作文(或县级市)与市之间在人、财、事三方面的矛盾,加大了市所辖各个县(或县级市)之间的离心力。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由于乡镇工业的兴起和繁荣,有些县级市的实力甚至已经与地级市本市区的经济实力相当,各县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在资源、市场、人才、投资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展开竞争,为争取到项目,市县争相到省城跑计划、跑指标,为争取投资,竞相进行政策攀比的事情也
时有发生;
(三)由于“市县竞争”造成内耗及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等原因,一方面导致中心城市的极度扩张,城市发展没有边界,没有止境的土地征用和旧城改造;另一方面,市所辖县的城市化水平极度落后,虚假城市化现象严重,整体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更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结构;
(四)普遍推行“市管县”体制,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严重导致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地级城市普遍能量不足,对周边管辖的广大农村地区无法产生足够的辐射能力;但由于实行“市管县”体制,不得不管辖自己无法带动的县(或县级市)
三、省管县的提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而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也提到:“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四、省管县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域面积较大,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600多个城市。600多个城市中,省会城市、大城市占少量,地级市300多个,其余300多个是县级市和少量的大城市。其中,县级市和县一般被看成一个单元。如此大的国家,假设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经济得不到比较高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 “三农”问题的解决。 “扩权强县”是一个国家的大战略,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增强县域经济,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因此这是客观上需要的。
另外,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大幅度提升,各行各业都比较立体地健康发展,交通方面也不例外。过去有人说省直管县以后,省管不了那么多,一个县委书记到省上开会,一天去不了,得花费好几天,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化已经完全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手段。过去一级一级地传递信息要好几天,现在通过数字化信息,一点击就到最终端去了。高速发展的交通,快速推进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只是所有有利条件的一小部分,也有力低说明了省管县体制已经非常可行。
五、省直管县体制对问题的解决
(一)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政府层级,实现了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在管理流程上,由省直接对县进行管理而不再经过市()这个中间环节,降低了政府交易成本;
(二)省直管县实现了扩权强县,消防栓箱尺寸在行政上弱化了市对县的领导,避免了多层次行政干预对于市场竞争关系的扭曲跑团,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省级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在省直管县体制下,地级市的管理范围只是市区和郊区,不再管理周边的广大农村区域;市()与县之间,不再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协商与合作的关系;
(三)增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省管县财政体制实现了省直接对市、县市的管理,增强了省级财政的直接调控能力,有利于有效分配和利用各种公共资源,使县市政府更有能力、有财力发展县域经济,更有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发展各种社会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四是省管县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有利于一个省各地区间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六、总结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程,牵一
发而动全身.必须认真对待,科学运作。目前的试点只是“扩权强县”和从财政的角度来突破.真正意义上的“省管县吁}政体制改革还处在理论探讨之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减少行政层级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不断总结经验,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雷.“十一五”大趋势:财政省管县I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0-24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