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 场地震啊!我们看到了当灾难来临时,人一片——混乱,地震过后的洛杉矶,不少房屋倒塌,变成了一片废墟,从课本插图中,我们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和一堆又一堆的瓦砾。
2.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事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说)
3.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更明白了,谁再愿意来试一试。
4.在这样一场大灾难中,人类在灾难面前时那样的渺小,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可是这对父亲与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告 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指名说、一起说) 师板书:了不起。
5.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对父与子,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父亲和儿子的描写,看看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
2.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师:我们先走近父亲,看看这是怎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重点指导: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这两句话,在老师看来,简直就是一首诗,能让我们读出很多联想,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2)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3)读这句话的时候,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
(4)你注意到了父亲的动作,你从父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什么?当你体会到父亲的这种(劳累、艰辛等)时,你会怎样读这句话。
(5)此时,父亲此时此刻,已经挖了 36 小时了,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这些时间的数字呢?先和同桌讨论讨论,咱们再交流。
(6)是啊,简简单单的四个数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劳累,艰辛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地读 这句话,读好这句话。
3.重点指导父亲说的三句话。 “没人再来阻挡他。”不 要小看这个“再”字,看看你能读出什么来。
(1)有哪些人来劝说他的?
(2)然而父亲的回答却是这样的三句话,(师读)请大家在课文中画出来,看看这三句话,有什么发现吗? 这三句话说的意思一样,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父亲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3)从父亲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中,让我们感受到父亲这么多揪心的起伏变化,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这个部分。 当有些人好心人来劝说父亲时,父亲双眼直直的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消防队长过来了,他认为自己的儿子有了希望,于是他焦急地问——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又走上前来,叫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想救儿子,他简直就要崩溃了,他问到——地摊货源
(4)这位父亲呆在这么危险的地方,不愿离开,对别人的关心他也是答非所问,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没人愿意帮助他,难道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那他为什么却做出与常人不一样的举动呢?
(5)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从父亲这句质朴的承诺中,我们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感受父亲的样子,读这段话时,还有哪一句打动了你?
师:你留意到了父亲的外貌,说说这句话里哪些词让你感动。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的形象,在这36小时里,危险不断,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然而,无论会发生什么,他依然会苦苦挖掘,无怨无悔,这就是如山的父爱。
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女生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抵押消费贷款4.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师:刚才我们一起通过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感受了父亲的了不起,对儿子深沉的爱。在以后的写人物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现在让我们走近阿曼达,看看这样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个怎样了不起的儿子。(指名说)
师:一边父亲在艰难地、坚持不懈地挖着,另一边,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困在瓦砾堆底下,与外界隔绝,可以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那样的废墟底下,会使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呢? 师:但是,我们的阿曼达却最终战胜了恐惧,并且影响着周围的同学,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对同学们说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一段话,想象阿曼
达会说些什么?
师:是什么力量让 7 岁的阿曼达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如此的勇敢?(指名说) 父亲爱的承诺让阿曼达这样的勇敢,让我们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安徽美食师:当父亲苦苦地挖掘,终于让儿子获救时,我们的阿曼达却让同学们先出去,父亲爱的力量让他又传给了他的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叹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师:我们再一起重温这让人幸福又感动的时刻吧!分角读课文。
四、总结延伸“爱”
师:父亲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是因为它信守着自己的承诺(指板书);儿子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是因为他始终相信父亲的诺言(指板书)。这句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血脉相连的亲情。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吧!(齐读)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一 种劫后重生,让人感动的幸福,再读。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我们深深领
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始终定格在脑海中的这些画面,和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这位最美丽的教师,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教室救出她的 学生,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6岁。9岁的林浩,在废墟中鼓励同学们唱歌,用自己小小的身体背出了两名同学。大爱无言,人们都在为灾区的人们祈祷祝福!大灾显大爱,人间有真情,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接过爱的接力
六、布置作业
《白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鹭》选自《郭沫若文集·丁东草》。1942 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丁东草三章》为题一气呵成写完了《丁东》、《白鹭》、《石榴》三篇咏物散文。《白鹭》为整组文章的第二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
学情分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2.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上线拍一拍贵州旅游景点大全教学难点:
1.理解把握主题。
2022年清明节是几月几号2.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策略: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棉花姑娘的图片、棉花姑娘、燕子、青蛙、啄木鸟、七星瓢虫的头饰;查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学生)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