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祝玮炜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4)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与面临的困难,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采取的措施是:调整专业结构国庆放假,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就业指导体系;努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迅速增长,进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就业问题逐渐发展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从目前来看,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亟需相应的就业指导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
高校的 “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 “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2003年是实施“扩招”政策以来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当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了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至此,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呈增长态势。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0万。到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1万人。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不断分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产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此背景下,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也更加细化与层次化,各个层次的劳动者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与提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手抄报红领巾心向党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更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对增加就业机会的负面影响较大。例如,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就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致使相关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就业机会减少。
她怎么组词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
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许多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收入、高福利,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沿海地区劳动力集中,而落后、偏远地区求才若渴;另一方面大企业门庭若市,而许多小企业却求才不得。同时,许多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与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符。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且不切实际,需要重新认识自我并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4、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差距。近几年,由于一些高校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与适应,竞相开设各种热门专业,导致部分专业结构失衡,供过于求。同时,由于一些“冷
门”专业学生资源不足,结果造成了“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矛盾同时并存,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另外,一些高校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学生以单向型人才为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5、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不适应单位的要求
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局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而导致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薄弱。有的学生则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心理素质不高,自视甚高,抗挫折能力较差,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望而却步,致使就业过程受阻。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型人才,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就业供给关系上的不对称。
6、就业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方面,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缺乏对学生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综合能力的自主开发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缺少专业教育和培训。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完备,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而系统的就业信息。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就业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1、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大学生在扩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在于大学生太多,而在于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的大学生不足,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了太多同类人才,人才培养缺乏专业化和梯队性,高等教育应稳定招生规模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2、建立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要实行四年一贯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三个方面: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性,即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进入大学后就将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合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
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个全面、可持续的把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唤醒学生职业意识并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环节。
3历史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努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
大学生择业时多数会选择大城市、发达地区或者大企业,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及中小企业急需人才,大学生却不愿意去。因此, 要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个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外,待遇和保障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该缩小这类差距,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偏远落后地区,进中小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4、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传统的就业指导大多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重个性化的指导。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宏观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个性化
指导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大方面,即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择业观和对学生心理上的指导。
5、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是增强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和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使客观的多用户和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并存,可以从过去的“点对面”的指导发展为“点对点”的指导。利用信息网络,就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不间断地接待,拓宽和延伸就业指导的形式,在信息化建设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快捷、高效、个性、低成本的就业指导。
总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适合本校发展特点的、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全程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个体。这既是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寻求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短篇童话故事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王晓岩.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高教研究,2008(2)
[3]石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4]顾德光,蔡迎春.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作者简介】
祝玮炜,(1982-),女,管理学硕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助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